一个外国人70年的中国情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曾说,一个外国人要成为美国人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成为一个法国人很难。因为每个法国人都继承了一些文化,天然地分成了笛卡尔派和帕斯卡尔派,前者是理性,后者则虔诚信仰宗教。所以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要学会法语容易,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法国人,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采用布鲁姆的视角,问一句:要成为一个中国人,可能吗?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用了70年的时间,在努力成为中国人,他就是马悦然。
  马悦然出生于1924年6月,四五岁的时候,母亲给他读童话故事。一个叫“悦然”的男孩和他的玩具熊一起划船到中国,和蔼的中国皇帝很喜欢他,要把公主嫁给他。这是他最早的中国记忆,等他成年,立志成为一个汉学家的时候,就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马悦然”。
  马悦然20岁的时候,读林语堂的书,对中国的道家和禅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就去买《道德经》的译本来读,有英语、法语和德语版的,这三种语言他都会,但是却无法分辨到底哪一种译本更好。他到当时瑞典最出色的汉学家高本漢家里请教,结果高本汉说:这三个译本都不好,最好的是我翻译的英文版,还没出版,你拿去看吧。
  一周后,他去还稿子,高本汉说,既然你对中国文化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自己学中文呢?从那天开始,马悦然就拜师高本汉开始学习中文。他读的第一本中文书是《左传》,这也成为他最爱的中文经典,已经陪伴了他70年,每过一段时间,他就把《左传》拿出来读一遍。这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恐怕已经超过大多数中国人。
  上世纪40年代末,马悦然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到中国调查方言。在来中国之前,他能读很多中国书,但是口语一团糟。他来到了重庆,办了一张介绍信,到乐山去调查方言。四川方言成为他真正的专业,后来他能讲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到晚年的时候,他在瑞典写回忆录,还能用四川话回忆第一次爬峨眉山时所看到的景色。
  1948年,马悦然从峨眉山步行6天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他租了陈行可教授的房子,并且教陈教授的女儿陈宁祖学外语,当时的陈宁祖只有17岁。他们慢慢产生了感情,一起看电影、逛书店,并偷偷地牵了手。1950年,已经到香港的马悦然发觉自己不能离开陈宁祖,就发了一份电报给陈教授,向陈宁祖求婚。这个瑞典男孩,和他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一样,娶了一位中国公主。
  或许从那时起,他就没后悔过将一辈子献给了中国文化,致力于把中国的优秀作品翻译到国外。后来,他成了诺贝尔奖的评委,大力推荐沈从文,他说沈从文肯定能获奖,可惜沈从文去世了。后来,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悦然很开心:“中国农家子弟终于得奖了”。也许,在他的心里,仍然回味着1948年在成都的生活。
其他文献
学名:Amygdalus persica L, 英文:Peach、Peach Tree,蔷薇 科桃属,原产中国,世界各地广泛种 植。这个科的植物全世界约有100个属,中国 有60个属;全世界共有约2000种,中国就有 900种。目前,中国华北和西北还分布着大量 的野生桃树,主要种类包括山桃、甘肃桃、新 疆桃;四川和西藏则分布着光核桃,也叫西藏 桃等。栽培桃最主要的变种有油桃、蟠桃和寿 星桃。其中油
期刊
伊莎贝拉·伯德  伊莎贝拉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女旅行家之一,她 的足迹遍布美洲、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韩国、日 本以及中国等地。她的丈夫这样描述她,她嫁给了“道 路”,一生都在路上的她,旅行既是人生过程也是目的。  当不列颠帝国横扫欧洲时,伊莎贝拉·伯 德开始去往遥远的地方旅行,这位生活 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是一位了 不起的自然学家、摄影师和作家。她的足迹遍布 世界各地,贯穿她的生
期刊
作家冯唐在《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 年狠琐男》文章里,列出了1o个中年“油 腻男”的标准。有趣的是,在古代,也 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标准。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里写到诗人、诗论家 方回,就把他当作了油腻男的典型。书中原话是“方 回十一可斩”,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方回应该被 砍头的十一个理由”。这十一个理由包括:贪刁、便 宜、厚颜无耻、倚老卖老、老而好色、狭隘自大等, 无一不是如今“油腻男”的恶习
期刊
美国流媒体巨头、世界最大的收费视频网 站Netflix推出的历史剧《王冠》(The Crown)获得了不少赞誉——在女王伊丽 莎白二世的世界中,观众们看到了无数熟悉的历史 大人物:棍斯顿·丘吉尔、安东尼·艾登、约翰·肯 尼迪……令观众稍微意外的是在该剧第二季中占去 一集分量的奥特林厄姆勋爵(LordAltrincham)。  其貌不扬的他挑战了英国的君主制,批评伊丽 莎白二世“自负”“守旧”——奥
期刊
读英国牛津大学头颅博物馆馆长弗朗西 斯·拉尔森的《人类砍头小史》,让人有 毛骨悚然、脖子一紧的酥麻和微小的痛感。  这当然是一洲良另类的史著。  如果不是特殊的职业原因,这样的历史著作显 然很难进入专门研究和写作的视野。它的猎奇、它 的癖病、它的小众,让很多治正统朝代、经济、政 治和文化史的学者不屑一顾。只是,它虽然名为小史, 但确乎是关乎人类的,也因此受到《纽约日创很》《华 尔街日报》等国际上有
期刊
杨步伟与丈夫赵元任。  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社会一段快速变化 的时期,面对强劲的西方风潮,一些 过去传统社会大家庭不再固步自封, 深居闺房的女性,试着放开裹脚布,逐步迈步 走向社会。中国第一位留日女医学博士杨步伟, 就是这样一位那个时代的先进女性。她出生在 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在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 家庭内部充满着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斗争。一 些摆脱不掉的旧式惯例,刺激了杨步伟对自由 的追求,祖父和父
期刊
張幼仪与徐志摩的合影“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与徐志摩结缘,源于她四哥张嘉 璈的一次意外发现。1913年,时任浙 江都督朱瑞秘书的张嘉璈奉命视察杭 州府中学堂,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觉得这个 学生作文极好。那篇文章名为《论小说与社会 之关系》,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 当晚,张嘉璈便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写信, 为妹妹张幼仪提亲。徐申如很快回信:“我徐 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徐申如说是“
期刊
意大利罗马西班牙广场上的破船喷泉。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到:“世上 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 的各个城市,比如精致、浑朴、繁丽、 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 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 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只有一个词, 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 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 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余秋雨将
期刊
几行字的背后,是一人,一生,一段历史。本系 列讲述逝者的墓志铭,追溯人与时代的故事。  从年轻的模特诺玛·珍妮,到20世纪40年代,叱 咤好莱坞的性感女演员,梦露度过了引人瞩目的 一生。她的坟墓上盖着杂色大理石,墓前有一座 青铜墓碑,上面简洁地镌刻着:  MarilynMonroe  1926-1962  墓志铭则是这样一串数字:37,22,35,RIP,像梦露 一样成了一个谜。谜底最终由梦露研究
期刊
清末“百日维新”以后,慈禧太后残酷镇压鼓吹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查封宣传新学的报刊,逮捕报刊的编辑和记者。四川的第一张日报《通俗日报》和成都的第一份近代报刊《蜀学报》于1898年秋被迫停刊。  慈禧太后杀害维新派谭嗣同等六君子,激起朝野愤慨。为了平息民愤,笼络知识分子,她又于1901年下诏,各地可兴办学校,学习新法,准许各地办报刊,推广西学。在这种情况下,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成都出现了四川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