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教育是近年来大家关注最多也分析最多的教育类型,但是,教学与审美能否统一到一个方面来思考与学习呢?这是值得每个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从这两个观点出发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钢琴教育 审美理念 精神感知 教学分析
从事钢琴教育多年,我的脑海中始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钢琴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给人类带来最直接感动的精神艺术!它无需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也无需用斑斓的色彩来涂抹,它可以直击人心,让人泪流满面或是神采飞扬!那么,我们就从钢琴教育这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通过钢琴学习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综观全球,“钢琴热”已非寥寥几句话能概括一二的。目前看来,钢琴教育处于顶尖又全面的国家非美国莫属。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文教育理念,美国整个国家比较重视艺术教育,也比较重视人才的积累。久而久之,许多国际上知名的钢琴家们都跑到了美国这片热土上贡献他们的智慧,以上诸多因素致使美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因而美国的钢琴教育也很多元化,美国大多数钢琴教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来把钢琴教育拆分成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又衍生出许多得到大家认可的理念,如激发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重视合作学习、鼓励音乐创作、加强教学对话、倡导讨论式学习、强调表演与实践等。
美国钢琴教育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探索与创作。美国教师认为,加强教学对话与倡导讨论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师“权威”教学的突破,美国教师大多重视对话与讨论环节。有的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师生共同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开展讨论;有的是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来启发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不应当忽略钢琴教育中对表演的要求。
一、钢琴教育的主要环节
那么,作为一名有自己教学理念的钢琴教师,如何开展钢琴教学工作呢?在笔者看来,钢琴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确定问题
在确定问题与难点的教学步骤中,有些教育专家认为关键在于找到当前演奏状态与理想演奏状态之间的差距。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1.作品的数量与篇幅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2.作品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3.学生学习一首作品的时间与周期是否过长?
4.学生是否同步学习了音乐理论、视奏等音乐素养的其他课程内容?
如果认真分析问题,问题常常存在于上述几点之中,对它们的思考有助于明确问题所在。确定问题并非易事。有时我们会认为,问题在于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练习,这可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但并不是问题所在。或者我们会认为,学生应该进行更充分的练习。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仍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的演奏哪里不规范,或者哪些方面未达到要求?
(二)找出原因
在找出原因之前,可以先采用头脑风暴法来集思广益。也就是说,在较短时间里,尽可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罗列出所有问题的可能因素。当学生具备了头脑风暴法的思维后,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参与思考的过程。关键是在头脑风暴发法的过程中,不要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而是要让所有的想法自然的表达出来。
(三)设计方案
这里包括制定学习曲目内容、练琴时间、每周回课时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准,以及背谱的数量、适合开音乐会的保留曲目等。
(四)解决问题
行动至关重要,只有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才能够解决问题。为此,以下罗列的几点行动注意事项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来进行学习。
1.弹奏之前研究乐谱。
2.标注音乐作品中的技术难点。
3.高度重视音乐作品中的力度几好。
4.做一个练琴计划。
5.与家长确认学生的练琴计划。
6.单独练习落提乐段,直到能够连续完整弹奏三遍。
7.慢速联系困难的片段,然后逐渐提高速度。
当师生之间就学习行动达成共识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每一项行动的实施者,以及完成该行动的时间期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行动的管理者。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行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当前的演奏状态过渡到理想的演奏状态。
二、钢琴课的教学分析
钢琴课的优势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能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掌握较高的演奏技巧,超过同年龄段的学习者的学习程度时,教师就应该在这类学生上课的课堂中给予更多的关注。通常而言,教师应在教此类学生时可以做更多的演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以更深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尽的解释等。
对于此类钢琴课的分析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的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
3.加速学习的进程。
4.学生更具责任感。
5.减少教师的压力。
6.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师生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教学中疑难情境成为思维的起点,在疑难情境中产生了疑惑,促进了问题的产生。运用一个又一个假设,收集解决问题的材料,唤起学生先前的经验,然后进行分析与推理。在推理中,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是否有效。这一连串的思维过程,旨在使教学行为更具目的性,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与目标。 由此可见,对话与合作是该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决策者,需要与学生共同确定问题、找出问题、设计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不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实施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引下,钢琴教师扮演的是促进与指导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色,两者之间是一种咨询关系。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营造了师生之间坦诚交流的教学氛围,其核心在于把促进学生的学习。钢琴教师抛弃了传统决策者的角色,成为关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关系在非指导性对话中转换为伙伴关系。
三、钢琴演奏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钢琴演奏中的审美教育观点的论点有些高深莫测,但是,纵观艺术发展史,某个音乐或艺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壮大都是基于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呼应的哲学理念而衍生的!我们所学习的钢琴演奏也是从西方巴洛克时期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古典主义、浪漫派、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等各流派的不断变化与改进走到了今天,如果学习钢琴演奏只是为了弹好一首曲子而完全不考虑其背景含义、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生平经历等因素,那这首乐曲的学习一定是索然无味的,一定是苍白的,其结果必然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关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问题,许多专家发表过不少论断,著名演员和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们也分别针对问题发表过简短的或片段性的意见,对此问题做出比较重要和较为详细评论的,还应属于那些“教学专家”。
应该怎样更好地研究一部新作品?应该坚持使用哪些方法?为了掌握新作品,需要利用哪些方法?也许根本就没有使从事实践活动的音乐家感到满意的答案,因此,他们才反复思考,进行各种讨论和辩论,最终还是定期地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来,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有时还不断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了演奏而掌握一部新作品的问题,也就是像人们有时所说的那样,“深入到作品之中”的问题。
音乐演奏家们曾推出一套音乐作品分析工作的阶段性理论,也就是说,在作品分析工作中,是否存在着若干阶段?或者这项工作本身应该是顺畅地、统一地和有机地自然进行的?
关于这个问题,一些理论家们认为,在作品分析工作中,显然存在着不同的阶段,音乐作品分析工作是具有固定逻辑的。起初,演奏者只是从整体上研究他们即将第一次演奏的新作品,在此之后,他们开始对作品进行剖析、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审视作品;然后,他们着手进行全面的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即攻克作品中的“技术难点”“背熟”或熟记作品、找到适合的演奏形式、推敲各种技术表现手法(包括乐句划分、特殊技法等)。
当作品分析工作基本完成后,演奏者便开始准备演奏自己已熟练掌握的作品,也就是继续精确推敲作品中的个别细节和难点、确定自己的演奏计划。在这个阶段,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演奏作品,而是要预先演练作品。
实际上,教师所面临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在音乐演奏课上解决学生在音乐作品分析方面出现的问题,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形成、专业智力的发展、演奏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功能等许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这些都是如何掌握音乐作品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当作品分析工作基本完成后,演奏者便开始准备演奏自己已熟练掌握的作品,也就是继续精确推敲作品中的个别细节和难点、确定自己的演奏计划。在这个阶段,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演奏作品,而是要预先演练作品。
歌德曾经说过,在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中,无论是一部大型作品,还是一部小型作品,直到最小的一部作品,其实质都在于理念、形象和思想。这个道理在音乐演奏艺术中,同样是十分正确的。
(一)演奏者应努力塑造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如果演奏者还很年轻,该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1.在开始演奏一首新作品之前,必须对自己即将演奏的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演奏者来说比较陌生的作品,尤其应该如此
2.在着手熟悉一首作品的初级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体会即将诠释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演奏理念,要把一部作品分成若干块,并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努力把作品吃透。
3.要了解作品的总体思想和中的情绪特点。如果这一大方向选择准确,初期的工作效率就不算太低了。
(二)作品分析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使自己保持对作品的第一感觉,一直保持到熟悉作品的全过程全部结束,一直保持到公开演奏这部作品为止。在作品分析过程中,既不能过火,也不能对自己演奏的作品失去兴趣,不能改变自己的第一感觉。只有如此,演奏才可能充满活力、激动人心。在解决这种问题时,经验丰富的演奏大师和儿童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区别的。
(三)音乐演奏家的构思在自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同样服从于作用于人类心理的、统一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与人的各种思想一样,演奏构思同样是从潜意识到意识、从整体到局部、从不可分割的整体到可以划分的个别和细节、从无定形和浮动到结构完整等过程发展起来的。如果音乐家感到,他的工作完全是这样或基本上是这样进行的,他自然会觉得心中平静: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基本上是正确的,基本上符合最初的、本体论的自然规律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四)为何有些学生总是不能演奏好作品中那些技术难度较大的片段?
1.这些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尚未完全作出演奏家所需要的动作,其中包括:下键的准确度、和弦和乐句处理得当、华彩段演奏得清晰透彻、指法变化丰富而恰当等。
2.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演奏音乐作品时出现失误,或干脆使演奏中断,那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想到往下应该怎样弹,进而,他的手指也来不及提前做好准备。
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教学生学会有远见的演奏方法,使年轻琴童们学会事先有意思地想到即将出现的技术难点、作品结构上的变化、指法变换。并提前做好下一步弹奏的充分准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会经常重复这句话:“大脑要应该走在手指的前面。” 要练好一部作品,离开慢速弹奏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位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演奏大师,或者只是一名普通学生,情况都是如此。在技术训练方面,慢速弹奏和准确弹奏的古老原则不仅没有失去其意义,反而获得了崭新的意义。
海因里希·涅高兹不仅是一位极好的钢琴教育家,还是一位细腻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经常思考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敲打”、跳动、不均匀等现象的原因,他知道,这些不良现象也是一流钢琴演奏技术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当他谈到如何克服这种不良现象的时候,建议学生采用一种特殊的斗争方法,他这样写道:“我当时让学生用很慢的速度弹奏,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弹奏,反复弹奏某一个华彩段,提醒他们特别注意手指、手腕、前臂的动作,必须均匀和有节奏,不许出现丝毫停顿和哪怕是最小幅度的跳动,重要的是使学生有远见地弹奏,这就是说,需要准确考虑到每一个手指在弹奏下一个音之前的准确时间。”
约瑟夫·霍夫曼说:“当音乐家以快速多次重复弹奏结构复杂的音乐时,他手上出现的那些小小的失误和擦音等毛病都躲过了我们的注意力;这种重复演奏的速度越快,失误出现也就越多,最终必将导致音乐画面的彻底扭曲。”
简单说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和平稳发展的做法总是要比大跳和剧烈的做法更可靠。另外,即使是演奏者有一丁点儿的速度加快,他的动觉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所做的一切。当每一次速度变化时,对完美的技术再现手段都要进行重新摸索。总之,只要演奏速度发生变化,对演奏技术的探索就必然会持续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演奏家对练习工作的浓厚兴趣和很高的艺术品位,但这当然不是全盘技术中的最后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凡是自信的人,他们学习起来都会感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快乐,这也是音乐上升到哲学高度需要被重视的内容,自信犹如一辆重型轧道机一样,为热爱音乐演奏的人们铺平了一条成功之路。那些有幸与大师在一起的人们,在最短距离内会感受到大师们的演奏活动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艺术哲学理论作指导,因此,我们也应该在音乐演奏中去努力探索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信仰和哲学理念,让我们的音乐演奏成为传递情感的最真实的枢纽和最唯美的通道!
总之,从钢琴教育到审美教育,这条路还很漫长,目前我们国家的钢琴教育比较重视的是钢琴考级,即以钢琴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老一辈艺术家及钢琴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审美教育一定会成为艺术教育及钢琴学生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2][波]约.霍夫曼.钢琴演奏:论钢琴演奏问答[M].李素心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钢琴教育 审美理念 精神感知 教学分析
从事钢琴教育多年,我的脑海中始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钢琴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给人类带来最直接感动的精神艺术!它无需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也无需用斑斓的色彩来涂抹,它可以直击人心,让人泪流满面或是神采飞扬!那么,我们就从钢琴教育这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通过钢琴学习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综观全球,“钢琴热”已非寥寥几句话能概括一二的。目前看来,钢琴教育处于顶尖又全面的国家非美国莫属。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文教育理念,美国整个国家比较重视艺术教育,也比较重视人才的积累。久而久之,许多国际上知名的钢琴家们都跑到了美国这片热土上贡献他们的智慧,以上诸多因素致使美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因而美国的钢琴教育也很多元化,美国大多数钢琴教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来把钢琴教育拆分成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又衍生出许多得到大家认可的理念,如激发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重视合作学习、鼓励音乐创作、加强教学对话、倡导讨论式学习、强调表演与实践等。
美国钢琴教育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探索与创作。美国教师认为,加强教学对话与倡导讨论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师“权威”教学的突破,美国教师大多重视对话与讨论环节。有的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师生共同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开展讨论;有的是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来启发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不应当忽略钢琴教育中对表演的要求。
一、钢琴教育的主要环节
那么,作为一名有自己教学理念的钢琴教师,如何开展钢琴教学工作呢?在笔者看来,钢琴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确定问题
在确定问题与难点的教学步骤中,有些教育专家认为关键在于找到当前演奏状态与理想演奏状态之间的差距。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1.作品的数量与篇幅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2.作品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3.学生学习一首作品的时间与周期是否过长?
4.学生是否同步学习了音乐理论、视奏等音乐素养的其他课程内容?
如果认真分析问题,问题常常存在于上述几点之中,对它们的思考有助于明确问题所在。确定问题并非易事。有时我们会认为,问题在于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练习,这可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但并不是问题所在。或者我们会认为,学生应该进行更充分的练习。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仍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的演奏哪里不规范,或者哪些方面未达到要求?
(二)找出原因
在找出原因之前,可以先采用头脑风暴法来集思广益。也就是说,在较短时间里,尽可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罗列出所有问题的可能因素。当学生具备了头脑风暴法的思维后,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参与思考的过程。关键是在头脑风暴发法的过程中,不要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而是要让所有的想法自然的表达出来。
(三)设计方案
这里包括制定学习曲目内容、练琴时间、每周回课时应该达到的最低水准,以及背谱的数量、适合开音乐会的保留曲目等。
(四)解决问题
行动至关重要,只有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才能够解决问题。为此,以下罗列的几点行动注意事项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来进行学习。
1.弹奏之前研究乐谱。
2.标注音乐作品中的技术难点。
3.高度重视音乐作品中的力度几好。
4.做一个练琴计划。
5.与家长确认学生的练琴计划。
6.单独练习落提乐段,直到能够连续完整弹奏三遍。
7.慢速联系困难的片段,然后逐渐提高速度。
当师生之间就学习行动达成共识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每一项行动的实施者,以及完成该行动的时间期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行动的管理者。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行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当前的演奏状态过渡到理想的演奏状态。
二、钢琴课的教学分析
钢琴课的优势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能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掌握较高的演奏技巧,超过同年龄段的学习者的学习程度时,教师就应该在这类学生上课的课堂中给予更多的关注。通常而言,教师应在教此类学生时可以做更多的演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以更深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尽的解释等。
对于此类钢琴课的分析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的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
3.加速学习的进程。
4.学生更具责任感。
5.减少教师的压力。
6.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师生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教学中疑难情境成为思维的起点,在疑难情境中产生了疑惑,促进了问题的产生。运用一个又一个假设,收集解决问题的材料,唤起学生先前的经验,然后进行分析与推理。在推理中,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是否有效。这一连串的思维过程,旨在使教学行为更具目的性,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与目标。 由此可见,对话与合作是该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决策者,需要与学生共同确定问题、找出问题、设计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不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实施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引下,钢琴教师扮演的是促进与指导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色,两者之间是一种咨询关系。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营造了师生之间坦诚交流的教学氛围,其核心在于把促进学生的学习。钢琴教师抛弃了传统决策者的角色,成为关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关系在非指导性对话中转换为伙伴关系。
三、钢琴演奏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钢琴演奏中的审美教育观点的论点有些高深莫测,但是,纵观艺术发展史,某个音乐或艺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壮大都是基于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呼应的哲学理念而衍生的!我们所学习的钢琴演奏也是从西方巴洛克时期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古典主义、浪漫派、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等各流派的不断变化与改进走到了今天,如果学习钢琴演奏只是为了弹好一首曲子而完全不考虑其背景含义、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生平经历等因素,那这首乐曲的学习一定是索然无味的,一定是苍白的,其结果必然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关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问题,许多专家发表过不少论断,著名演员和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们也分别针对问题发表过简短的或片段性的意见,对此问题做出比较重要和较为详细评论的,还应属于那些“教学专家”。
应该怎样更好地研究一部新作品?应该坚持使用哪些方法?为了掌握新作品,需要利用哪些方法?也许根本就没有使从事实践活动的音乐家感到满意的答案,因此,他们才反复思考,进行各种讨论和辩论,最终还是定期地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来,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有时还不断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了演奏而掌握一部新作品的问题,也就是像人们有时所说的那样,“深入到作品之中”的问题。
音乐演奏家们曾推出一套音乐作品分析工作的阶段性理论,也就是说,在作品分析工作中,是否存在着若干阶段?或者这项工作本身应该是顺畅地、统一地和有机地自然进行的?
关于这个问题,一些理论家们认为,在作品分析工作中,显然存在着不同的阶段,音乐作品分析工作是具有固定逻辑的。起初,演奏者只是从整体上研究他们即将第一次演奏的新作品,在此之后,他们开始对作品进行剖析、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审视作品;然后,他们着手进行全面的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即攻克作品中的“技术难点”“背熟”或熟记作品、找到适合的演奏形式、推敲各种技术表现手法(包括乐句划分、特殊技法等)。
当作品分析工作基本完成后,演奏者便开始准备演奏自己已熟练掌握的作品,也就是继续精确推敲作品中的个别细节和难点、确定自己的演奏计划。在这个阶段,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演奏作品,而是要预先演练作品。
实际上,教师所面临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在音乐演奏课上解决学生在音乐作品分析方面出现的问题,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形成、专业智力的发展、演奏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功能等许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这些都是如何掌握音乐作品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当作品分析工作基本完成后,演奏者便开始准备演奏自己已熟练掌握的作品,也就是继续精确推敲作品中的个别细节和难点、确定自己的演奏计划。在这个阶段,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演奏作品,而是要预先演练作品。
歌德曾经说过,在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中,无论是一部大型作品,还是一部小型作品,直到最小的一部作品,其实质都在于理念、形象和思想。这个道理在音乐演奏艺术中,同样是十分正确的。
(一)演奏者应努力塑造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如果演奏者还很年轻,该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1.在开始演奏一首新作品之前,必须对自己即将演奏的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演奏者来说比较陌生的作品,尤其应该如此
2.在着手熟悉一首作品的初级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体会即将诠释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演奏理念,要把一部作品分成若干块,并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努力把作品吃透。
3.要了解作品的总体思想和中的情绪特点。如果这一大方向选择准确,初期的工作效率就不算太低了。
(二)作品分析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使自己保持对作品的第一感觉,一直保持到熟悉作品的全过程全部结束,一直保持到公开演奏这部作品为止。在作品分析过程中,既不能过火,也不能对自己演奏的作品失去兴趣,不能改变自己的第一感觉。只有如此,演奏才可能充满活力、激动人心。在解决这种问题时,经验丰富的演奏大师和儿童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区别的。
(三)音乐演奏家的构思在自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同样服从于作用于人类心理的、统一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与人的各种思想一样,演奏构思同样是从潜意识到意识、从整体到局部、从不可分割的整体到可以划分的个别和细节、从无定形和浮动到结构完整等过程发展起来的。如果音乐家感到,他的工作完全是这样或基本上是这样进行的,他自然会觉得心中平静: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基本上是正确的,基本上符合最初的、本体论的自然规律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四)为何有些学生总是不能演奏好作品中那些技术难度较大的片段?
1.这些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尚未完全作出演奏家所需要的动作,其中包括:下键的准确度、和弦和乐句处理得当、华彩段演奏得清晰透彻、指法变化丰富而恰当等。
2.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演奏音乐作品时出现失误,或干脆使演奏中断,那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想到往下应该怎样弹,进而,他的手指也来不及提前做好准备。
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教学生学会有远见的演奏方法,使年轻琴童们学会事先有意思地想到即将出现的技术难点、作品结构上的变化、指法变换。并提前做好下一步弹奏的充分准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会经常重复这句话:“大脑要应该走在手指的前面。” 要练好一部作品,离开慢速弹奏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位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演奏大师,或者只是一名普通学生,情况都是如此。在技术训练方面,慢速弹奏和准确弹奏的古老原则不仅没有失去其意义,反而获得了崭新的意义。
海因里希·涅高兹不仅是一位极好的钢琴教育家,还是一位细腻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经常思考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敲打”、跳动、不均匀等现象的原因,他知道,这些不良现象也是一流钢琴演奏技术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当他谈到如何克服这种不良现象的时候,建议学生采用一种特殊的斗争方法,他这样写道:“我当时让学生用很慢的速度弹奏,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弹奏,反复弹奏某一个华彩段,提醒他们特别注意手指、手腕、前臂的动作,必须均匀和有节奏,不许出现丝毫停顿和哪怕是最小幅度的跳动,重要的是使学生有远见地弹奏,这就是说,需要准确考虑到每一个手指在弹奏下一个音之前的准确时间。”
约瑟夫·霍夫曼说:“当音乐家以快速多次重复弹奏结构复杂的音乐时,他手上出现的那些小小的失误和擦音等毛病都躲过了我们的注意力;这种重复演奏的速度越快,失误出现也就越多,最终必将导致音乐画面的彻底扭曲。”
简单说来,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和平稳发展的做法总是要比大跳和剧烈的做法更可靠。另外,即使是演奏者有一丁点儿的速度加快,他的动觉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所做的一切。当每一次速度变化时,对完美的技术再现手段都要进行重新摸索。总之,只要演奏速度发生变化,对演奏技术的探索就必然会持续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演奏家对练习工作的浓厚兴趣和很高的艺术品位,但这当然不是全盘技术中的最后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凡是自信的人,他们学习起来都会感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快乐,这也是音乐上升到哲学高度需要被重视的内容,自信犹如一辆重型轧道机一样,为热爱音乐演奏的人们铺平了一条成功之路。那些有幸与大师在一起的人们,在最短距离内会感受到大师们的演奏活动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艺术哲学理论作指导,因此,我们也应该在音乐演奏中去努力探索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信仰和哲学理念,让我们的音乐演奏成为传递情感的最真实的枢纽和最唯美的通道!
总之,从钢琴教育到审美教育,这条路还很漫长,目前我们国家的钢琴教育比较重视的是钢琴考级,即以钢琴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老一辈艺术家及钢琴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审美教育一定会成为艺术教育及钢琴学生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2][波]约.霍夫曼.钢琴演奏:论钢琴演奏问答[M].李素心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