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愉快而简单的。”这是笔者对好教师最简单的理解。揣摩到初中生正式学习文言文时既好奇又畏惧的心理,笔者在课堂上做了些尝试,努力让学生在每节文言课上都能享受到这些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盛宴,让学生享受课堂,而不是枯燥的“之乎者也”。
虽然文言文的表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觉得生疏甚至别扭,但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在情感上与今天的我们有着相通之处,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学习文言文,不能仅限于古汉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情境,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势必能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一直是笔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将教学落到实处?笔者将结合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点自身的认识和体会。
一、强化形象思维,产生情感共鸣
形象思维是指借助于形象的语言、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它同形象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直观性与具体性。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中学生处在大脑发育、完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初中文言文篇幅不长,可以多从语言上去挖掘其情味、意蕴, 感知文本具体形象,体味作品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 以读入文
现代生活缺乏文言文的语言环境,初学文言文,学生的文言语感不够强,朗读文言文不太习惯。其实通过朗读,不仅能读准字音,读通文章,还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脑海中,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大都喜欢听老师范读,范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学生的“情阀”中,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正所谓 “瞻言而见貌”、“披文而入情”。
文言文《岳阳楼记》篇幅较长,生字词也较多,学生翻开书时流露出些许畏难情绪。新课伊始笔者就选择了范读,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浩气长存的历史名篇。笔者以流畅准确的语音、充沛的情感开始范读全文,读到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时,干脆放下书本朗诵起来。文中大量写景的对偶句,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学生和教师都沉入其中。当教师的朗读声戛然而止的同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学生最初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阶段,因为受到教师范读先声夺人的渲染,也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甚至加上了一些肢体语言。在朗读中,学生由景入情,自然感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与“因物喜”“因己悲”的迁客骚人间境界之高下。
2. 以画入文
现代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网络资讯也日益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很多被制作成精良的flash,平时用心搜集,并恰当筛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flash或图片,不仅增强文本的形象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文言课堂,很受学生欢迎。比如笔者教《伤仲永》一文,借助形象的动画,仲永因父亲“不使学”带来的不幸很容易就让学生有所思考。《狼》一文,通过形象的动画,对照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对狼的狡黠了然在胸。这些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图片,相对文字更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使学习渐入佳境。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咀嚼体味文言文的美感。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3. 以物释文
文言文毕竟距离现代生活遥远,其中不少的古代器具、古代货币单位、计量单位等与今天大相径庭,如何帮助学生得到形象的感受,需要教师动点脑筋,作点换算。比如《核舟记》一文可谓经典,本文介绍一枚微雕艺术品,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我想读过此文,人人心中都好奇这核舟究竟有多小呢?文中介绍“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笔者查阅一些资料,通过古今长度换算一下大概可知,核舟长2厘米多,高0.5厘米左右。有了具体数据还不够直观,笔者又用橡皮泥捏了个差不多尺寸的椭圆形模型。在学生阅读讨论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从口袋里掏出这只简易模型,他们亲见就这样小小的一枚“核舟”,竟能“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并且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不觉发出惊叹声。一个小小的模型,拉近了古今距离,更重要的是在这节课中,通过客观事物的形象巧妙触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二、发展抽象思维,推动深入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从个体思维发展来看,10岁左右人的抽象思维形成,而初中生正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最好时机。抽象思维是大脑进化和科技知识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进行科学活动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要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阅读不能机械化、娱乐化,要能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这就需要抽象思维参与。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相关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参与。
1. 以文带文
初中文言文往往篇幅短小,如何借助教师的思考带领学生的思考,让一篇短短的文言文散发巨大的魅力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清晰明了地领会文章的内涵,教师需下一点功夫。如学习《诫子书》一文时,如何进一步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就必须从文章外的诸葛亮其人谈起。了解诸葛亮的最好的文本就是《三国演义》了,尽管这只是本小说,但是其中塑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介绍一下前后《出师表》,感受他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深情。综合了解了诸葛亮的生平为人,再来读这篇文章也许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深远内涵了。 《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与张怀民一同赏月的故事。这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诗人的闲情和旷达胸襟可能很难从具体的字句中直接体现,需要牵动学生的既有经验,需要知人论世。作一点相关背景的拓展和延伸,连带阅读《水调歌头》、《赤壁赋》,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为深入解读文本做好准备。
2. 以图解文
借助图表设计,帮助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绘图,或者边读边改正老师画错的图形,或者边读边填表格等。在图表设计中,学生必须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比对,最后综合、归纳,这样,学生的抽象思维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比如笔者在教《活板》一文时,作者沈括介绍活版印刷时按照其工序一一道来,虽然层次清晰,但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也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时不免枯燥。如何促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呢?不妨在梳理文章时布置学生绘图任务,用图示法将古代活版印刷的过程解读出来。这个活动有两个好处:其一,学生能够轻松地把握说明的顺序。其二,绘画结果应该是唯一的,可从中体验文言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形式明白了阅读并不总是轻松快速的,有时就要多动脑筋借助于某些手段来推动阅读的深入。
3. 以纲理文
提纲是一篇文章的精华,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之上,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才能列出提纲,这需要学生厘清文章的层次,把文章的相关材料串联起来。概括实际上是对分析、比较、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总结的过程,通过抽象和概括,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荔枝图序》一文为例,白居易的写作目的非常清楚,即“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对荔枝的说明准确而生动。面对这样的一篇说明性文章,笔者要求学生列出阅读提纲,在自主学习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处理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提纲挈领式的纲要,顺利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一般说明文的写作规律;还有一种收获,即对照提纲,学生当场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大大增强了背诵文言文的信心。可谓“一举而三役济”。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享受审美情趣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海特纳在《创造力》一文中十分强调教师本人应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力,认为这也是学生能否获得创造力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繁琐地讲解语法,刻板地落实字词中解脱出来,以“创造”的精神进行改革,想法设法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设置环境,提供条件。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运用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享受文言文审美的情趣。
1. 以演品文
初中文言文中有的情节曲折生动,有的人物个性鲜明,有的对话较多。笔者尝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在课堂上表演。这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又做评论家。通过“学”、“编”、“演”、“评”这几个环节,体味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的深意,加深对课文的体悟。比如教《陈太丘与友人期》时,文中主人公元方的口齿伶俐驳得友人自感惭愧,不觉拉元方来示好,而元方却“入门不顾”,这个动作很简单,但学生在表演中悟出动作拿捏要有分寸,太夸张就显得元方得理不让人、骄横。也不能将动作弱化,否则就体现不了元方这个七岁孩子较真的个性。同样在《卖油翁》一文中,卖油翁的“睨之”“微颔之”的神态描写,学生在表演中揣摩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除了本色出演,我也支持学生结合现时代精神,进行一些艺术化的改编,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思索,去理解。
2. 以文写文
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囿于字词句的解释,否则只能留给学生“一地鸡毛”,会捆绑住学生的思维,打消掉学生的个性和灵气。通过用现代文改写文言文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我们可以挑选一些有描述性或有思考性的文章改写。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改写可不是翻译那么简单,它属于创作范畴。古文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这正好提供给了学生创作的空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充情节续写下去,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还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等等。其中一些古汉语知识的难点,如省略句、倒装句等,可以一并在写作中迎刃而解。教学了《周处》,笔者布置学生联系原文,发挥想象,写一写“处遂改励”的具体内容。教学了《扁鹊见蔡桓公》,布置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提醒除了文中的人物语言,还可以重点刻画扁鹊和蔡桓公的神情、动作等。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以问析文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时间,鼓励他们提问、争论,鼓励他们发展求异思维。同时借助关键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文章。质疑问难、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文言文,也应做到“美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笔者教《庄子钓于濮水》一文,关于“庄子为什么借用神龟的选择来婉拒楚王?”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是慑于楚王的淫威,不敢直言;有认为是“神龟曳尾涂中”就是庄子无为思想最形象的代表,也有学生认为,神龟的比喻形象幽默,不仅是楚王,天下人都明白了庄子的逍遥无为,自由自在的思想。尊重学生的思考,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愿、自主、自觉的阅读,在问题中提升了思维的有效性。如教学《愚公移山》时,设计一问:今天的你更欣赏愚公还是智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当今形势,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极好地锻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除了个别文言现象需要跟学生解释以外,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感受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无论哪一种教学策略,我们的目的都在于提升课堂思维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思维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虽然文言文的表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觉得生疏甚至别扭,但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在情感上与今天的我们有着相通之处,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学习文言文,不能仅限于古汉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情境,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势必能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一直是笔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将教学落到实处?笔者将结合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点自身的认识和体会。
一、强化形象思维,产生情感共鸣
形象思维是指借助于形象的语言、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它同形象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直观性与具体性。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中学生处在大脑发育、完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初中文言文篇幅不长,可以多从语言上去挖掘其情味、意蕴, 感知文本具体形象,体味作品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 以读入文
现代生活缺乏文言文的语言环境,初学文言文,学生的文言语感不够强,朗读文言文不太习惯。其实通过朗读,不仅能读准字音,读通文章,还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脑海中,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大都喜欢听老师范读,范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学生的“情阀”中,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正所谓 “瞻言而见貌”、“披文而入情”。
文言文《岳阳楼记》篇幅较长,生字词也较多,学生翻开书时流露出些许畏难情绪。新课伊始笔者就选择了范读,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浩气长存的历史名篇。笔者以流畅准确的语音、充沛的情感开始范读全文,读到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时,干脆放下书本朗诵起来。文中大量写景的对偶句,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学生和教师都沉入其中。当教师的朗读声戛然而止的同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学生最初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阶段,因为受到教师范读先声夺人的渲染,也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甚至加上了一些肢体语言。在朗读中,学生由景入情,自然感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与“因物喜”“因己悲”的迁客骚人间境界之高下。
2. 以画入文
现代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网络资讯也日益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很多被制作成精良的flash,平时用心搜集,并恰当筛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flash或图片,不仅增强文本的形象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文言课堂,很受学生欢迎。比如笔者教《伤仲永》一文,借助形象的动画,仲永因父亲“不使学”带来的不幸很容易就让学生有所思考。《狼》一文,通过形象的动画,对照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对狼的狡黠了然在胸。这些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图片,相对文字更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使学习渐入佳境。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咀嚼体味文言文的美感。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3. 以物释文
文言文毕竟距离现代生活遥远,其中不少的古代器具、古代货币单位、计量单位等与今天大相径庭,如何帮助学生得到形象的感受,需要教师动点脑筋,作点换算。比如《核舟记》一文可谓经典,本文介绍一枚微雕艺术品,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我想读过此文,人人心中都好奇这核舟究竟有多小呢?文中介绍“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笔者查阅一些资料,通过古今长度换算一下大概可知,核舟长2厘米多,高0.5厘米左右。有了具体数据还不够直观,笔者又用橡皮泥捏了个差不多尺寸的椭圆形模型。在学生阅读讨论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从口袋里掏出这只简易模型,他们亲见就这样小小的一枚“核舟”,竟能“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并且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不觉发出惊叹声。一个小小的模型,拉近了古今距离,更重要的是在这节课中,通过客观事物的形象巧妙触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二、发展抽象思维,推动深入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从个体思维发展来看,10岁左右人的抽象思维形成,而初中生正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最好时机。抽象思维是大脑进化和科技知识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进行科学活动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要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阅读不能机械化、娱乐化,要能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这就需要抽象思维参与。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相关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参与。
1. 以文带文
初中文言文往往篇幅短小,如何借助教师的思考带领学生的思考,让一篇短短的文言文散发巨大的魅力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清晰明了地领会文章的内涵,教师需下一点功夫。如学习《诫子书》一文时,如何进一步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就必须从文章外的诸葛亮其人谈起。了解诸葛亮的最好的文本就是《三国演义》了,尽管这只是本小说,但是其中塑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介绍一下前后《出师表》,感受他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深情。综合了解了诸葛亮的生平为人,再来读这篇文章也许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深远内涵了。 《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与张怀民一同赏月的故事。这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诗人的闲情和旷达胸襟可能很难从具体的字句中直接体现,需要牵动学生的既有经验,需要知人论世。作一点相关背景的拓展和延伸,连带阅读《水调歌头》、《赤壁赋》,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为深入解读文本做好准备。
2. 以图解文
借助图表设计,帮助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绘图,或者边读边改正老师画错的图形,或者边读边填表格等。在图表设计中,学生必须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比对,最后综合、归纳,这样,学生的抽象思维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比如笔者在教《活板》一文时,作者沈括介绍活版印刷时按照其工序一一道来,虽然层次清晰,但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也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时不免枯燥。如何促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呢?不妨在梳理文章时布置学生绘图任务,用图示法将古代活版印刷的过程解读出来。这个活动有两个好处:其一,学生能够轻松地把握说明的顺序。其二,绘画结果应该是唯一的,可从中体验文言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形式明白了阅读并不总是轻松快速的,有时就要多动脑筋借助于某些手段来推动阅读的深入。
3. 以纲理文
提纲是一篇文章的精华,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之上,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才能列出提纲,这需要学生厘清文章的层次,把文章的相关材料串联起来。概括实际上是对分析、比较、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总结的过程,通过抽象和概括,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荔枝图序》一文为例,白居易的写作目的非常清楚,即“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对荔枝的说明准确而生动。面对这样的一篇说明性文章,笔者要求学生列出阅读提纲,在自主学习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处理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提纲挈领式的纲要,顺利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一般说明文的写作规律;还有一种收获,即对照提纲,学生当场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大大增强了背诵文言文的信心。可谓“一举而三役济”。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享受审美情趣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海特纳在《创造力》一文中十分强调教师本人应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力,认为这也是学生能否获得创造力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繁琐地讲解语法,刻板地落实字词中解脱出来,以“创造”的精神进行改革,想法设法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设置环境,提供条件。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运用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享受文言文审美的情趣。
1. 以演品文
初中文言文中有的情节曲折生动,有的人物个性鲜明,有的对话较多。笔者尝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在课堂上表演。这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又做评论家。通过“学”、“编”、“演”、“评”这几个环节,体味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的深意,加深对课文的体悟。比如教《陈太丘与友人期》时,文中主人公元方的口齿伶俐驳得友人自感惭愧,不觉拉元方来示好,而元方却“入门不顾”,这个动作很简单,但学生在表演中悟出动作拿捏要有分寸,太夸张就显得元方得理不让人、骄横。也不能将动作弱化,否则就体现不了元方这个七岁孩子较真的个性。同样在《卖油翁》一文中,卖油翁的“睨之”“微颔之”的神态描写,学生在表演中揣摩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除了本色出演,我也支持学生结合现时代精神,进行一些艺术化的改编,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思索,去理解。
2. 以文写文
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囿于字词句的解释,否则只能留给学生“一地鸡毛”,会捆绑住学生的思维,打消掉学生的个性和灵气。通过用现代文改写文言文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我们可以挑选一些有描述性或有思考性的文章改写。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改写可不是翻译那么简单,它属于创作范畴。古文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这正好提供给了学生创作的空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充情节续写下去,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还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等等。其中一些古汉语知识的难点,如省略句、倒装句等,可以一并在写作中迎刃而解。教学了《周处》,笔者布置学生联系原文,发挥想象,写一写“处遂改励”的具体内容。教学了《扁鹊见蔡桓公》,布置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提醒除了文中的人物语言,还可以重点刻画扁鹊和蔡桓公的神情、动作等。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以问析文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时间,鼓励他们提问、争论,鼓励他们发展求异思维。同时借助关键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文章。质疑问难、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文言文,也应做到“美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笔者教《庄子钓于濮水》一文,关于“庄子为什么借用神龟的选择来婉拒楚王?”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是慑于楚王的淫威,不敢直言;有认为是“神龟曳尾涂中”就是庄子无为思想最形象的代表,也有学生认为,神龟的比喻形象幽默,不仅是楚王,天下人都明白了庄子的逍遥无为,自由自在的思想。尊重学生的思考,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愿、自主、自觉的阅读,在问题中提升了思维的有效性。如教学《愚公移山》时,设计一问:今天的你更欣赏愚公还是智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当今形势,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极好地锻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除了个别文言现象需要跟学生解释以外,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感受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无论哪一种教学策略,我们的目的都在于提升课堂思维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思维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