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小学数学四大板块之一的“图形与几何”,兼具形象性与抽象性,是培育学生隐性学力的重要载体。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内驱力,发展学生探究力,发掘学生创造力,培植学生意志力。只有这样,学生的隐性学力才能得到深度发展,学生的生命才能朝向幸福成长。
關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隐性学力
学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能力、潜力、毅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良好学力的学生往往能自我获取、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学力包括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显性学力只是学生学力的冰山一角,而隐性学力才是学生学力的主体部分。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促进学生学力的有效提升。
一、 激发内驱力:夯实学生隐性学力的根基
在数学教学中,显性学力一般是指知识与技能等可视的外在内容,而隐性学力一般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夯实学生的隐性学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朱永新教授说:“显性学力是看你跑得快不快,而隐性学力则是关注你跑得远不远。”有了内驱力,学生就能自主、能动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推动性的学力,具有持久的效能。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内驱力,笔者设置了四个层面的“铺地砖”活动,四个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中,前一个数学活动是后一个数学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数学活动是前一个数学活动的发展和提升,每一个数学活动都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通过“铺地砖”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都会影响数学学习效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关键是确定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为学生数学学力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探究力:提升学生隐性学力的关键
思考力和探究力是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关键,是一种基础的学力。发展学生的探究力,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这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让学生从低阶学习走向高阶学习。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空,而且要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进行指导。培养学生隐性学力,教师的支持、鼓励十分重要。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类比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即V=Sh,而如何引导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渡,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着力点。在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逻辑演绎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用白纸自己制作成圆柱,再将圆柱体剪开,得到2个圆和1个长方形。在观察、比较中,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圆的面积成为学生探究圆柱体积的基础,让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合情猜想的层面,而是有了严密、逻辑的演绎论证,形成了学生的理性认知。
三、发掘创造力:提升学生隐性学力的核心
学生的学力是一个“冰山模型”,隐性学力就是深藏在冰山以下的部分。建构力、创造力是学生隐性学力的核心。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创造知识,从方法应用转向方法发现,从知识积累转向素养积淀。
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隐性学力,应当促使学生去发现、创造。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剪拼法、倍拼法、分割法进行探究。不同的图形,其面积推导方法是可以相互迁移的。学生可以从这一个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类比、归纳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如从平行四边形到三角形、从三角形到梯形等。如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主要运用剪拼法(即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而三角形的面积既可以应用剪拼法,也可以运用倍拼法(即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而梯形的面积既可以应用剪拼法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应用倍拼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可以应用分割法转化成三角形的面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建构者、创造者。
四、培植意志力:提升学生隐性学力的保障
意志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不是缺乏内驱力、探究力,而是缺乏意志力。缺乏意志力,学生就会打退堂鼓,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容易半途而废,这不利于学生隐性学力的发展。学习不应是心血来潮,而需要坚持努力,它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脑力劳动。因此,培植学生的意志力,是发展学生隐性学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意志力,不仅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锲而不舍,还表现为对思考、探究方向的及时调整。如果在数学思考、探究中钻牛角尖,那这种意志力毫无疑问是南辕北辙。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学生纷纷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来进行研究。刚开始时,学生用沙子做实验,结果有学生往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容器,倒了三次之后圆柱容器还没装满。为什么呢?在反思中学生认识到,沙子颗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因而误差也就比较大。为了让实验更精准一些,学生将沙子改成了水,实验精准度大大提高。有学生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分别浸没到水中,然后比较溢出的水的体积;有学生将圆锥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还有学生将圆柱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容器……一次次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不断反思、优化。
意志力决定着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深度。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内驱力,发展学生探究力,发掘学生创造力,培植学生意志力,学生的隐性学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才能朝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季仕健.基于“学力”视野下数学实验教学探觅[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4).
[2]岳欣云,董宏建.论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
關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隐性学力
学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能力、潜力、毅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良好学力的学生往往能自我获取、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学力包括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显性学力只是学生学力的冰山一角,而隐性学力才是学生学力的主体部分。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促进学生学力的有效提升。
一、 激发内驱力:夯实学生隐性学力的根基
在数学教学中,显性学力一般是指知识与技能等可视的外在内容,而隐性学力一般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夯实学生的隐性学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朱永新教授说:“显性学力是看你跑得快不快,而隐性学力则是关注你跑得远不远。”有了内驱力,学生就能自主、能动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推动性的学力,具有持久的效能。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内驱力,笔者设置了四个层面的“铺地砖”活动,四个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中,前一个数学活动是后一个数学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数学活动是前一个数学活动的发展和提升,每一个数学活动都积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通过“铺地砖”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都会影响数学学习效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关键是确定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为学生数学学力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探究力:提升学生隐性学力的关键
思考力和探究力是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关键,是一种基础的学力。发展学生的探究力,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这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让学生从低阶学习走向高阶学习。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空,而且要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进行指导。培养学生隐性学力,教师的支持、鼓励十分重要。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类比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即V=Sh,而如何引导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渡,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着力点。在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逻辑演绎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用白纸自己制作成圆柱,再将圆柱体剪开,得到2个圆和1个长方形。在观察、比较中,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圆的面积成为学生探究圆柱体积的基础,让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合情猜想的层面,而是有了严密、逻辑的演绎论证,形成了学生的理性认知。
三、发掘创造力:提升学生隐性学力的核心
学生的学力是一个“冰山模型”,隐性学力就是深藏在冰山以下的部分。建构力、创造力是学生隐性学力的核心。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创造知识,从方法应用转向方法发现,从知识积累转向素养积淀。
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隐性学力,应当促使学生去发现、创造。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剪拼法、倍拼法、分割法进行探究。不同的图形,其面积推导方法是可以相互迁移的。学生可以从这一个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类比、归纳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如从平行四边形到三角形、从三角形到梯形等。如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主要运用剪拼法(即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而三角形的面积既可以应用剪拼法,也可以运用倍拼法(即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而梯形的面积既可以应用剪拼法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应用倍拼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可以应用分割法转化成三角形的面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建构者、创造者。
四、培植意志力:提升学生隐性学力的保障
意志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不是缺乏内驱力、探究力,而是缺乏意志力。缺乏意志力,学生就会打退堂鼓,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容易半途而废,这不利于学生隐性学力的发展。学习不应是心血来潮,而需要坚持努力,它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脑力劳动。因此,培植学生的意志力,是发展学生隐性学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意志力,不仅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锲而不舍,还表现为对思考、探究方向的及时调整。如果在数学思考、探究中钻牛角尖,那这种意志力毫无疑问是南辕北辙。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学生纷纷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来进行研究。刚开始时,学生用沙子做实验,结果有学生往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容器,倒了三次之后圆柱容器还没装满。为什么呢?在反思中学生认识到,沙子颗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因而误差也就比较大。为了让实验更精准一些,学生将沙子改成了水,实验精准度大大提高。有学生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分别浸没到水中,然后比较溢出的水的体积;有学生将圆锥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还有学生将圆柱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容器……一次次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不断反思、优化。
意志力决定着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深度。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内驱力,发展学生探究力,发掘学生创造力,培植学生意志力,学生的隐性学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才能朝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季仕健.基于“学力”视野下数学实验教学探觅[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4).
[2]岳欣云,董宏建.论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