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探讨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处理提出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滨河绿地;景观特色;规划设计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ecological space),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水循环相结合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即向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方向发展,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机活力)。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城市滨河绿地的作用
  "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滨河绿地指城市河流所流经区域的绿化带[1]。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曾说过:“城市的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是地方文化的载体[11]。”城市中的水系也不例外。古往今来大规模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包括筑坝、筑堤、裁弯取直、渠道化、人工河网化等,已经使我国的城市河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水系统物理结构呈现高度功能化。城市河流具有排涝、防洪、绿化、观赏、运输、供水等功能,是对原有的自然水系进行长期的、复杂的、多变的人工化改造的结果。以杭州为例,京杭大运河是隋朝人工挖掘出来的,城市周边的江、河、湖、海在历史各个时期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西湖则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古西湖精心研磨而留下的瑰宝[1]。
  2、滨河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滨水开发整体考虑不足
  现代城市生活对河流有多种功能上的需求,并希望可以更换和拓展功能的组合,使滨河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多样化的功能群组,给空间以多种活力之源;多要素的揉合,给空间界面以多种形式的表达,这是对河流“适配性”的基本回答,也是现代城市滨水区的主要特征之一。
  只有坚持系统化的滨水空间规划,才能发挥改造的整体效益,取得均好性和巨大的规模效应,这也是我国需要積极改进的薄弱环节。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水滨多注重于一种或两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造成滨水城市空间功能过于单一。如城市水系繁荣期,城市水系单纯地作为运输渠道及排污场所。这种现象这存在着伤害其它功能发展的可能性——水质污染限制水的资源性利用;片面追求高强度的城市开发使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河流开放空间不足使得大量的河岸受到侵蚀,是导致河流束堤和建设硬质护岸的主要原因;而对河流视觉性利用的漠视使滨水区的城市建设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的消极状态。
  2.2 城市滨水文化的逐步走向失落
  以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为主城市河道、水岸堤防设计形态是造成城市水岸景观的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城市原有的古河道、古渠道遭受填埋、破坏,同时也毁掉了这些河道原有的综合功能以及独特文化遗产和城市景观。据史料记载,清朝以前的广州是一座历史比意大利的威尼斯还要古老的水上城市,“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然而由于历史上不断填埋,城市水系混乱、河涌污染和岸线杂乱无序得不到及时制止。我国江浙地区许多富有水乡特色的城市,如宁波,原有的城市风貌的破坏正导致水乡特色以及城市原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消失。
  2.3 滨河绿地建设漠视河流的自然属性
  城市河流廊道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只有维持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其恒久魅力和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滨河绿地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河流生态平衡的现象:不少滨水植物的种类,铺砌混凝土河床,阻碍了河道与地下水之间的天然渗透互补,以维持自身的循环、调节和平衡功能,也不利于保护水生、水滨动植物等物种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水域系统抵御灾害的能力,最终导致生态失衡。
  在滨河绿地植物配置方面,囿于传统城市公园设计的思维和手法,很少考虑到城市河流的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没有考虑到水滨植被的功能和结构上的特殊性以及对城市污水的雨水和过滤作用;盲目在水边引入异地物种,影响了本地河岸植被群落的物种和结构稳定性,甚至完全破坏滨水的植被群落结构;或者以大片草坪、片林、花坛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和“美化”,植物配置较少考虑生物多样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研究。虽然近些年的相关研究和规范中对植被的结构、宽度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许多城市新开发地区包含有大量的环境敏感地区,具有地带性的群落生境、包括含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沙地等脆弱地带[18]。往往极易因为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使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属生态脆弱地区。而其中的河流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之一,不当的开发会将城市的山水、人文、地理文脉完全切断,势必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资源的耗竭,阻碍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新开发地区河流的这种环境敏感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城市河流廊道本身具有自然属性,是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保护和强化其生态效应,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把季风和自然气息引入到城市内部,吸引市民和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从而提高中心区的吸引力;反观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多停留在单纯注重视觉冲击和物质环境改善阶段,远远没有起到增益城市生活的作用,浪费了宝贵的城市资源。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化的规理念和深入全面的研究;一些盲目开发与城整体空间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破坏了城市滨河绿地的连续性;和其他地段在交通、视觉上相互隔离;片面追求速度、近期利益,常常造成建设质量不高、缺乏个性与生态性等局面。   3、滨河绿地景观设计规划的原则
  滨水城市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方面:
  (1)、保持或建设成为地方的标志性景观
  城市滨水区绿地临水傍城,对于大多数以水系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其滨水绿地景观多数是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积淀较为集中的所在,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的窗口。
  (2)、滨水区的旅游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协调
  依托滨水绿地景观对人们的吸引力,可以增加城市的商务能力,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的滨水区既是旅游商务区(TBD)又是中心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在国内,许多的城市滨水区还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功能。
  4、滨河绿地规划方法
  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水循环相结合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即向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方向发展,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机活力)
  4.1河流生态修复
  绿道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是欧洲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生态网络或者生境网络,也可以是美国城市的滨河带状公园绿地[刘滨谊]。在国外文献中大量使用“绿道”这一术语,内容则涵盖了生态基础设施(MAB,1984)、生态框架、生态网络、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多功能使用模块、栖息地网络、野生动植物廊道、景觀生态修复等等。
  “城市河流绿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绿道类型,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22]。河流绿道规划综合采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工业废弃地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恢复滨水区植被以及河流的地貌特征来实现城市河流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河流休闲娱乐用途,许多结合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实现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复兴。“在许多城市重新发现他们的滨水区的价值并进行规划开发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结合人类的游憩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持乐观”(Kim et al.,1991)。
  有关河流绿道专门著作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多见于论文,书籍多散落于与滨水区研究相关的著作,如美国城市规划协会《Ecological Riverfront》、哈格里夫斯的《洛杉矶河专题设计》等,国内对于河流绿道的研究则仅仅限于对国外案例的研究。近年来召开的研究会议见下表:
  4.1.1 满足游人的行为与需求
  日本设计师2001年对札幌市正在建设的五条河流绿道沿岸500米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了调查,所调查的内容是他们对这些河流的认知和要求。结果表明,人们最关注的是河水的清洁度、河流风景的优美程度、安全性、自然程度、交通的便捷性和场地的舒适性(包括水滨界面的处理、植物配置、相关游憩设施的安排、设计同场地外部特征的协调的程度,以及附近居民对河流的感知等)。良好的河流环境以及自然程度是其美学价值的一项重要方面,然而在城市中相对于那些保护相对较好、但风景价值较低的自然河道而言,“人们更加偏爱经过提炼的、优雅的、自然的河流环境”(Tapsell,1995;Nassauer,1997)。
  除希望拥有更多满足不同活动的娱乐场地外,人们同样关注自己对自然的感知。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对水质清洁、环境清洁的河流进行设计时,除了创造具有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宜人的休息场所满足人们对游憩空间的需求之外,还需要通过对植被要素的恰当的设计,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观、安全的需求。因此将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与河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进行设计,是城市河流滨河绿地设计的基本内容。
  城市滨河绿地最主要的功能是要满足人们的游憩活动。通过对城市滨河绿地游憩活动的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娱乐型游憩、观景型游憩、体育型游憩、聚会型游憩、体验型游憩等12个方面。从活动类型上看,在水滨从事观景休息类的人数较多,与水的亲密关系及活动内容以轻松、自在、自由为主要特点,最为吸引人的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交通方式日趋便捷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游憩活动逐步向郊外延伸。以环境体验、农业观光等体验型游憩活动逐步增加。
  不同的游憩活动对应不同的游憩空间,与水的关系也尽不相同,在规划设计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选用,并分层设置。由于特定地段的空间形式、地点和特征会吸引特有的功能、用途和活动,因此,游人的行为也趋向于设置在最能够满足它要求的场所。
  4.2减少流域不透水地表面积
  对于整个流域而言,距水面30米宽的距离以内的缓冲带通常占流域总面积的5%。因此在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过程,尽可能减少绿地内的不透水铺装面积,对于增加整个城市河流流域范围内地表的透水性、对改善城市水循环、减少城镇化对河流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象洲岛之类的地带,本身景观与生态就非常敏感脆弱,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反之,城市滨水区有它的生态、自然优势,应当利用,所以总体上不再是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积木’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比较小的‘非建筑化’、‘非城镇化’的方向发展。”(刘滨谊,2007),以上学者观点也证明减少城市流域不透水面积的重要意义。
  减少流域范围内的不透水面积、增强流域范围的地表透水性有助于恢复流域的自然水循环过程、污染物质截流,阻止河岸侵蚀以及河床的渠道化。在城市滨河绿地建设过程中,将城市硬质表面用绿地和透水铺装材料置换,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河流的生境和环境面貌。(图1、2)
  在城市滨河绿地设计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透水材料,减少不透水地表面积。不仅在滨河绿地中的广场、停车场等硬质铺装表面应该尽可能地使用透水铺装材料,而且滨河绿地内的步行道也应该使用透水材料;特别是在土壤渗水能力良好、地表径流汇集的地段,硬质铺装更应该点缀一些透水材料来提高雨水下渗能力。   在必须使用硬质铺装的地段,设计师应该意识到要尽量减少其使用范围。道路、污水管道、排水设施以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造和维护费用十分的昂贵,因此在滨河绿地建设过程中,减少硬质景观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建设资金。
  近年来,在国内的滨河绿地设计过程中,许多项目把减少城市流域的不透水面积作为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硬质铺装面积,并结合设计其他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的措施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加以运用。
  如上文所述的郑州市贾鲁河西流湖公园规划在保留固有河流空间的基础上,沿河岸和堤防的道路要采用步行、自行车、社区交通等形式,严禁以满足汽车通行为主的城市快速道路建设,严格控制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各类游憩设施,尽可能的减少规划区的不透水面积,以促进河流的自然水循环过程;日本“ATLAS-21综合环境设置组合”的佛山中央公园设计方案,对整个滨水环境的处理使用最少量的硬质铺装材料,同时保持河流堤防的自然状态,而将各类游憩休闲设施稀疏的点缀在滨河绿地当中。充分发挥滨河绿地对河流自然过程的保护功能。体现了尊重河流自然生态循环过程的设计理念。而在佛山市以及国内的许多其他城市,城市绿地率低、排水系统老旧、雨水利用和截流措施严重不足,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受到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城市暴雨径流的严重影响,因此该方案堤围防护稍嫌不足。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此类方法应该在城市水文状况,以及河流动力特征、地貌特征等方面作深入、仔细的研究。
  5.3 改善城市流域的水文循环
  数年前有专家惊呼中国城市“無河不污”、城市水资源短缺,都与城镇化改变下垫面条件、城市暴雨管理措施有密切的联系[77]。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使得“降雨——径流——渗透”的自然水循环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河川洪水径流量增加。同时城市土地滞洪能力差,因而洪涝灾害风险加大,城镇化不仅影响城市自身的水文过程,位于城市周围河流下游地区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城镇化同时改变了水质转化的过程,城市地区土壤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作用很弱,乃至完全消失,使作为污染物主要载体的河流、湖泊或水库接纳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质。
  而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的水循环状况,在这方面风景园林设计师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墨西哥园林设计师马里奥.谢赫楠(Mario Schjetnan)认为在水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城市的降水量、可再生和可循环部分水量的比例、如何处理暴雨径流或泄洪、有多少水可以渗入地下蓄水层以及剩余把剩余的水引入江河中等。
  5.4开发滨水游憩
  5.4.1河漫滩地空间的游憩开发与利用
  现行的河流整治工程技术和规范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河道内生长高秆、高密度植物[94],同时高大的水泥防洪堤也阻碍了人们的各种亲水活动,这是导致滨河绿地形式单一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许多新建项目把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重要的设计目标,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模糊或高度不够,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指导,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95]。同时许多水利专家强烈呼吁对现行的水利规范进行修改,增加生态技术内容。国外经验证明,洪水水位以下的河流游憩开发活动与河流环境的保护、河流防洪是相性不悖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河漫滩地内游憩开发潜力保持乐观。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对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补偿。河流生态修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的同时,也为改善河流的风景资源价值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滨河绿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河岸高地、河漫滩开辟为连续的城市开放空间,是目前发达国家滨河绿地设计的普遍做法: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而平时让这些滩地成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用于市民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案例:达拉斯三一河滨水区改造项目
  达拉斯三一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在高大防洪堤内有广阔的河漫滩,每到汛期洪水十分猛烈。过去这里垃圾成堆,长时间的被污染,周边地区用地混乱,使得这条曾经孕育了这座城市的河流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
  达拉斯三一河改造项目对高大的防洪堤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游憩设施,防洪能力从120年一遇提高200年一遇;对堤防之间宽阔的河漫滩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城市游憩资源的一部分。在上游开挖“湿地湖”,为沿岸居住区提供休憩空间;在下游面向中心城区河段开挖“城市湖”和“自然湖”,将这一区域设计成为娱乐区,可以开展划船、漂流、聚会以及各种大型娱乐活动。新开挖湖泊的最终形态严格取决于河流水力学特征和水文条件,同时也考虑规划尺度以及休闲活动的需求。
  上游地区由湿地和草地构成,起到化水质、滞洪作用,下游结合河堤改造,并建造一系列的游憩设施,包括步道、市民聚会区、公园、湿地和林地等。
  5、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园林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当前国情形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风景区和城市水系统的差别性、治理误区和对策[J].风景园林,2006,3:20-27
  [2]岳 隽等.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M].2006,06.Vo1.25.No.6:1422-1429
  [3]王欣英.基于实证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191- 192
  作者简介:
  冯福元(1980-)男,汉,广东省五华县,学士,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设计的节能理念及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分析探讨了节能理念的建筑设计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设计;研究  1 建筑设计的节能理念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在国民经济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8%,并且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扩大了国家能源的供需缺口,其中伴随的低效率地使用能源的做法还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建筑设计要体现节能理念,是一种理性选择,势在必行。  1.1 满足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巨大了成就,如今,建筑事业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涉及的注意点,合理设计其结构不仅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的体现,也关乎人们的安全生活。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不仅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期刊
摘要:预结算是实现资源优化,节约投入资本的手段。建筑项目预结算具有难度大、专业性强、灵活度大等特点,在实践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预结算审核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探讨,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  前言  预结算是以施工图、竣工资料等为依据,对预算编制单位编制的工程预结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核的一个过程。可以及时纠正预结算工作中产生的错误及问题,有效监督计价,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剪力墙结构设布置要求和计算要点,提出了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探讨  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相应的,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房屋建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剪力墙体系结构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建筑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机电设备安装常有的矛盾进行论述,总结了机电设备安装上经常会出现的科技及有关经管上的矛盾,同时提出有关的完善方法,着重说明了通电调试的重要性,望能够对同行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矛盾  1 机电设备安装常有矛盾展现  1.1 螺栓联接矛盾  螺栓、螺母联接史机电的一种根本性的装配,联接过紧时,螺栓在机械力及电磁力的长时间相互影响非常容易导致金属疲劳的情况,产生剪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建造不断在城市和乡镇得到广泛应用,各地建筑投资建设达到了空前的建造发展速度。当然,为了确保企业建筑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建造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每一道工作程序的完成,尤其在关键程序上更是要谨慎行事。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同时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监督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监督过程。下面本文就建筑施工
期刊
摘要:桩基成孔施工技术是比较容易操作的简单施工工艺,也是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的系统施工技术,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普遍使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桩基成孔施工技术逐渐从人工施工挖孔向机械成孔施工发展和改进,在以往的人工成孔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事故安全问题和施工技术问题,因此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下面本文通过机械设备桩基成孔的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设备等进一
期刊
摘要:在建筑市场供求和价格水平发生经常性波动的情况下,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及其各组成部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掌握工程造价信息,全面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对于工程造价的建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在实际当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工程信息系统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施工机械、材料
期刊
摘要:当代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装备制造业中较为重要的压力容器制造,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挑战。压力容器是一种能够盛装气体或者液体,可以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容器。压力容器的制造和维修检验是保证其产品质量和维修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其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环节。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压力容器发生质量故障问题,通过对压力容器进行多种无损检测技术检验从而防止压力容器出现失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剧,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使得建筑施工水平在逐渐提升。现如今,钻孔灌注桩技术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基础施工技术之一,这是因为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着很好的隐蔽性,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本文就对钻孔灌注桩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实施优点,并对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实施程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