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关系是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主要的表现形式。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反之则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劳动关系的调节越来越重要。因此,政府在構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应该提出积极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关系;和谐;政府;策略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要求。它对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协调者和规范的制定者,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采用都会直接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发展。
一、政府调节的理论分析
英国利物浦大学罗恩?比恩教授(Ron Bean)在《比较产业学》一书中指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第一,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第二,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第三,如果出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第四,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第五,政府是收入调节者。相关学者就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所具有的职责概括为“5P”,即Protector(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Promoter(集体谈判与劳工参与的促进者); Peace-maker(劳动争议的调停者);Planer(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public Sector Employer(公共部门的雇用者)。“5P”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关系实践的产物。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成长及发展阶段,劳动关系也处于剧烈的转型中,因而对于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政府调节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必要性
(一)基于法理上的保护弱者理论
相比资方,劳方的弱势是必然的,因为在劳动关系中,资方获得的利益是经营利益,虽然放弃会给资方带来损失,但不会危及资方的生存,相反,对于劳方来说劳动利益是一种生存利益,一旦放弃就将直接面临生存问题。此外,劳动力具有人身特性,不能储存和取回,一旦受损就无法恢复原状,一旦过度使用又会危及劳动者本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资本受损,还可以通过经营运作重新获得。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商品和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就已经决定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劳动权成为一种弱权利就是由劳动者的这种弱势地位所决定的,也正是由于劳动权是一种弱权利,因此劳动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保护社会弱者而设定的。
(二)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章的总纲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政府在保护劳动者劳动权上的责任和义务。
(三)基于国内“强资弱劳”的客观情况
造成“强资弱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在正常增长条件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此外,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多数劳动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很多农民工往往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数量上的过剩和质量上的欠缺,使得劳动者在双向选择的劳动市场中,难以用一种平等的地位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也难以就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福利等问题主张自己的诉求。这一客观情况,显然是无法依靠小部分劳动者的自我维权能改变得了的,必须要政府的调节介入。
三、当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状况
(一)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劳动关系确立不够规范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依法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可见,签订劳动合同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当前,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低、劳动合同不规范、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法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企业为避免为劳动者支付社会社会保险等费用,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一些企业践踏劳动合同条款,侵犯劳动者权益等时有发生,同时还存在部分企业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随意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类现象的发生。
(二)劳动报酬普遍较低,工资拖欠现象仍然存在
劳动报酬是劳动关系中最基本、最敏感的问题。不少企业用“计件制”计算工资来规避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他们实行计件制,让劳动者多劳多得,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但企业制定的工作标准过高,一般正常的劳动者出满勤,工资都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迫使劳动者加班加点,加上加班费才超过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做虽然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已侵害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的权利。据广东总工会所公布的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在广东的农民工近有一半的人数其月工资低于800元,而达到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仅为10%左右。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劳动者的报酬还难以兑现,不少企业普遍存在着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的现象。
(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由于社会保险关系到劳动者日后的生活保障,因此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是法定义务之一。然而,当前社会保险参保面还较窄,较多职工还游离在社保大门之外,对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四)劳动关系冲突加剧,集体事件不断发生
劳动关系冲突加剧,这对于我国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在劳动争议中,集体爭议的案件也存在逐渐增加的情况,加剧了劳动关系的冲突和解决难度。根据《2011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131.5 万件,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达到 58.9 万件,涉及劳动者 77.9 万人。其中集体劳动争议达到0.7 万件,涉及劳动者 17.5 万人。
四、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对策
(一)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础
1.完善《劳动合同法》及配套法律体系。《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关系的构建、对集体合同、对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等都进行了科学的规范,为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构建和运行都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政府需要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同时,随着对《劳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政府还应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配套的单项劳动法规,尤其是一些对劳工的保护性法规,如工伤事故赔偿法、疾病与残废保障法等。
2.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和劳动监察力度。由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初期存在人员对法律的不熟悉、实施环境不成熟等的问题,必然会给其颁布实施带来阻碍,因而政府部门要及时地监督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过程的进行。我国的各级劳动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对企业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切实加以纠正,该处罚的要处罚,对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坚强后盾
1.加强社会保障法律立法工作,实现社会保障的法治化。丰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执法监督力度,使得劳动者权益保障有法可依。政府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向企业强制征收社会保障资金,实现对劳动者参加企业劳动过程中出现的疾病、生育、年老等状况提供经济帮助。
2.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许多非国有企业以及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其相关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因而,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操作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面临下岗困境的诸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机制。这是保障劳动者在其合法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寻找有效地解决途径。
4.引入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制度。我国政府针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已经颁布实施了发放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三年的做法,但这一做法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不利于政府的长期执行。因而政府要紧跟国际做法,将事业保险推广到全社会,同时适当地减少保险的时期周期,给失业人员适当增加就业压力,鼓励劳动者实现积极就业。
(三)加强推动政府主导下的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
推动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加强同国际通行的劳动法则接轨的措施。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鼓励劳资双方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另一方面,作为三方中的一方,政府要积极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引导劳动关系双方事先协商。同时,政府需要积极培育劳动者和企业各自通过其相应的组织(工会和雇主组织)保护自身基本权利、履行基本义务。
参考文献:
[1] 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2006,(7).
[2] 张平德.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J].理论导刊,2005, (9).
[3] 王文珍,陈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4] 尹凤婷.民企职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 杨军.依靠和促进政府干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
[6]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劳动关系;和谐;政府;策略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要求。它对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协调者和规范的制定者,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采用都会直接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发展。
一、政府调节的理论分析
英国利物浦大学罗恩?比恩教授(Ron Bean)在《比较产业学》一书中指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第一,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第二,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第三,如果出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第四,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第五,政府是收入调节者。相关学者就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所具有的职责概括为“5P”,即Protector(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Promoter(集体谈判与劳工参与的促进者); Peace-maker(劳动争议的调停者);Planer(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public Sector Employer(公共部门的雇用者)。“5P”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关系实践的产物。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成长及发展阶段,劳动关系也处于剧烈的转型中,因而对于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政府调节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必要性
(一)基于法理上的保护弱者理论
相比资方,劳方的弱势是必然的,因为在劳动关系中,资方获得的利益是经营利益,虽然放弃会给资方带来损失,但不会危及资方的生存,相反,对于劳方来说劳动利益是一种生存利益,一旦放弃就将直接面临生存问题。此外,劳动力具有人身特性,不能储存和取回,一旦受损就无法恢复原状,一旦过度使用又会危及劳动者本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资本受损,还可以通过经营运作重新获得。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商品和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就已经决定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劳动权成为一种弱权利就是由劳动者的这种弱势地位所决定的,也正是由于劳动权是一种弱权利,因此劳动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保护社会弱者而设定的。
(二)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章的总纲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政府在保护劳动者劳动权上的责任和义务。
(三)基于国内“强资弱劳”的客观情况
造成“强资弱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在正常增长条件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此外,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多数劳动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很多农民工往往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数量上的过剩和质量上的欠缺,使得劳动者在双向选择的劳动市场中,难以用一种平等的地位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也难以就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福利等问题主张自己的诉求。这一客观情况,显然是无法依靠小部分劳动者的自我维权能改变得了的,必须要政府的调节介入。
三、当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状况
(一)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劳动关系确立不够规范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依法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可见,签订劳动合同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当前,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低、劳动合同不规范、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法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企业为避免为劳动者支付社会社会保险等费用,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一些企业践踏劳动合同条款,侵犯劳动者权益等时有发生,同时还存在部分企业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随意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类现象的发生。
(二)劳动报酬普遍较低,工资拖欠现象仍然存在
劳动报酬是劳动关系中最基本、最敏感的问题。不少企业用“计件制”计算工资来规避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他们实行计件制,让劳动者多劳多得,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但企业制定的工作标准过高,一般正常的劳动者出满勤,工资都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迫使劳动者加班加点,加上加班费才超过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做虽然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已侵害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的权利。据广东总工会所公布的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在广东的农民工近有一半的人数其月工资低于800元,而达到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仅为10%左右。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劳动者的报酬还难以兑现,不少企业普遍存在着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的现象。
(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由于社会保险关系到劳动者日后的生活保障,因此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是法定义务之一。然而,当前社会保险参保面还较窄,较多职工还游离在社保大门之外,对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四)劳动关系冲突加剧,集体事件不断发生
劳动关系冲突加剧,这对于我国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在劳动争议中,集体爭议的案件也存在逐渐增加的情况,加剧了劳动关系的冲突和解决难度。根据《2011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131.5 万件,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达到 58.9 万件,涉及劳动者 77.9 万人。其中集体劳动争议达到0.7 万件,涉及劳动者 17.5 万人。
四、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对策
(一)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础
1.完善《劳动合同法》及配套法律体系。《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关系的构建、对集体合同、对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等都进行了科学的规范,为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构建和运行都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政府需要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同时,随着对《劳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政府还应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配套的单项劳动法规,尤其是一些对劳工的保护性法规,如工伤事故赔偿法、疾病与残废保障法等。
2.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和劳动监察力度。由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初期存在人员对法律的不熟悉、实施环境不成熟等的问题,必然会给其颁布实施带来阻碍,因而政府部门要及时地监督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过程的进行。我国的各级劳动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对企业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切实加以纠正,该处罚的要处罚,对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坚强后盾
1.加强社会保障法律立法工作,实现社会保障的法治化。丰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执法监督力度,使得劳动者权益保障有法可依。政府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向企业强制征收社会保障资金,实现对劳动者参加企业劳动过程中出现的疾病、生育、年老等状况提供经济帮助。
2.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许多非国有企业以及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其相关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因而,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操作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面临下岗困境的诸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机制。这是保障劳动者在其合法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寻找有效地解决途径。
4.引入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制度。我国政府针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已经颁布实施了发放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三年的做法,但这一做法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不利于政府的长期执行。因而政府要紧跟国际做法,将事业保险推广到全社会,同时适当地减少保险的时期周期,给失业人员适当增加就业压力,鼓励劳动者实现积极就业。
(三)加强推动政府主导下的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
推动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加强同国际通行的劳动法则接轨的措施。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鼓励劳资双方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劳资冲突。另一方面,作为三方中的一方,政府要积极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引导劳动关系双方事先协商。同时,政府需要积极培育劳动者和企业各自通过其相应的组织(工会和雇主组织)保护自身基本权利、履行基本义务。
参考文献:
[1] 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2006,(7).
[2] 张平德.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J].理论导刊,2005, (9).
[3] 王文珍,陈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4] 尹凤婷.民企职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 杨军.依靠和促进政府干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
[6]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