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崛起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距今2.1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时期,一场久违的大雨席卷了当时的欧洲中部,密集的雨点打在地面上,已经干枯很久的河沟又一次蓄满了水。
  大雨之中,一群板龙却依然在前进。这群板龙足足有50只,由成年板龙带领着几只小板龙在赶路。当板龙群来到河沟前面时,河里的积水已经超过了1米,而且上游还源源不断地有雨水注入。

  这点儿积水对于成年板龙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却给小板龙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小板龙几乎悬浮在了水中,它们拼命抬起脑袋,努力地想踩到沟底。为了帮助小板龙过河,成年板龙减缓了速度,将幼崽护在中间慢慢前行。
  刚走出不远,突然,上游由于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降水,暴发了山洪。夹杂着泥土、石块和树木残枝的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用不了多久,洪水就会冲到下游,吞没板龙群,但它们对此浑然不知。
  轰隆隆的雷声将洪水下山的响声遮盖住了。板龙群虽然没有听到洪水奔流的声音,但却感觉到了大地在震动。随着震动越来越强烈,洪水终于顺着河沟倾泻而来。看到洪水的板龙群发出了惊恐的叫声,来不及逃生便被洪水瞬间吞没。几只还未来得及踏进河沟的板龙侥幸逃过一劫,这几个幸存者惊魂未定地站在原地,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同伴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了。

从森林到深海


  板龙是人们早期发现的恐龙之一,时间能追溯到1834年。人们在德国南部的纽伦堡发现了一些巨大的化石,由于不确定这到底属于什么动物,于是化石便被收藏起来。后来,著名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汀·迈耶在看过这些化石之后,确定这是一种未知的恐龙。古生物学家将发现于纽伦堡的恐龙命名为板龙,意思是化石平坦得就像板子一样。
  除了德國,在欧洲的瑞士和法国也都发现过板龙的化石,而且是大规模的板龙化石,经常是几十只聚在一起。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有的板龙化石都出自欧洲大陆,直到1997年为止。

  1997年,挪威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正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上开采石油。钻头深入到海底的岩层之中,突然一阵抖动,似乎是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钻头被提上来后,工作人员取出了采集到的柱状岩,并从中得到了一块石核。
  在钻井平台工作的一名地质学家注意到,褐色的石核上有白色的环状结构,非常特别,但他也说不清这是什么。石核后来被送到了奥斯陆大学,古生物学家最终认定,这奇怪的白色环状结构正是板龙膝盖部分的骨骼化石。
  在海底岩层中找到恐龙化石,这还是第一次;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板龙化石居然深藏在两千多米深的海底之中!

巨龙的模样


  与那些20米甚至30米长的巨型蜥脚类恐龙相比,板龙的体形并不大,只有5—10米长,体重约1—4吨。尽管板龙也有长脖子和长尾巴,但在比例上却不像后来的那些大型恐龙那么夸张。
  板龙的脑袋较小,眼睛也不算大,嘴中长着两排整齐的牙齿,可以轻易切断植物的茎叶。板龙的牙齿虽然不大,但是比较长,看起来就像一片片小树叶。
  板龙的脖子和尾巴又细又长,身体则像圆筒般粗壮。它们的自卫武器是长在前肢上的大手爪,当遭到食肉恐龙的攻击时,板龙会挥舞爪子奋起反击,保护自己。
  板龙既能以后肢站立,双足行走,也能以四肢行走,不过它们走得并不是很快。当板龙想品尝高处的食物时,就会站起来,用前肢扶住树干,然后伸长脖子去吃可口的树叶。

走进板龙生活的世界


  板龙生活在距今2亿多年的晚三叠世时期,那时的欧洲气候干燥,沙漠覆盖了大陆内部的许多地方。为了找到食物和水源,板龙喜欢成群结队地在陆地上长途跋涉,如果遇到突发灾难,常造成集体死亡,这也是我们能找到板龙化石群的原因。
  板龙是三叠纪欧洲最大的恐龙,与其生活在一起的恐龙还有近亲鞍龙,以及属于兽脚类的理理恩龙和敏捷龙。

  理理恩龙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食肉恐龙,威胁着板龙的生存。不过,板龙群在遭到食肉恐龙攻击时会相互帮助,共同对敌,这让板龙成为一种很难被捕食的恐龙。
  生活在三叠纪的板龙拥有体形上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让它们得以更好地生存下去。板龙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恐龙体形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之后的侏罗纪,恐龙真正变成了地球上的庞然大物!
其他文献
大嘴说  连接两岸城市的纽带  链子桥是人们对“塞切尼链桥”的俗称。链子桥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全长380米,是一座三孔铁桥。链子桥连接着西岸的布达和东岸的佩斯,是匈牙利的标志之一。  雄伟的桥头堡与狮子雕塑  大桥的两端,矗立着两座雄伟的新古典式桥头堡,高48米,外观有些像巴黎凯旋门。桥头堡为石砌拱门,雕饰精美,基座稳重,颇有王者之风。  巨大的钢筋铁链结构从桥头堡引出,拉起宽广的桥面,勾勒出大桥
期刊
在我家屋檐下做窝的是哪种燕子?  在屋檐下做窝的燕子可不止一种,最常见的是家燕和金腰燕。  身穿“燕尾服”的家燕  这种学名为家燕的鸟类在全世界分布很广,它的模样就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燕子的模样。  家燕上体蓝黑色,闪耀着金属光泽,喉部鲜红,腹面白色。家燕的喙部短而宽扁,口裂很深,嘴巴看起来虽然小小的,但却可以张得很大。家燕有一双狭长的翅膀,张开后像两把小镰刀,尾呈剪刀状分叉,形成典型的“燕尾”。  
期刊
收集落叶做游戏,是这个季节我和家人在公园里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秋叶,总能赋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树叶拼贴画、搭建落叶小屋、为大树穿上彩叶舞裙……每个游戏都让我们满怀喜悦,在阅读秋天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丰富与瑰丽。  和杨树、银杏等落叶树不同,香樟四季常青。但纵然是常青树,叶片也有衰老时。每到秋天,香樟树叶的颜色会逐渐变深,然后慢慢脱落,而整株香樟的色调也因此变得更为浓郁
期刊
第三章  斑鳖爷爷的叹息  回到家后,妈妈安娜医生发现了安迪腿上缠着的绷带,关切地问:“安迪,你怎么了?受伤了?和别人打架了?”  “唔,没什么。没事儿妈妈,别担心,是我自己不小心摔了一下。”  “谁给你包扎的?手法很专业呢。”  “嗯,碰巧被海洋生物学家古川博士看到了,他帮我包扎的。”  “古川?你遇到古川了?”爸爸林奇博士推了推自己的眼镜。  安迪点点头:“嗯,是的。”  安娜医生皱了皱眉:“
期刊
一轮红日缓缓升起,阳光普照着大地,静谧的村庄迎来了新的一天。在我看来,乡村的田园风光有着一种别样的美丽。  乡村的风景是大气磅礴的——田野里一垄垄庄稼连成了绿色的海洋,一阵风吹来,绿色波浪连绵起伏,不断向远处荡漾开去,让人心旷神怡;乡村的风景是安详恬静的——房前屋后,乡下人总喜欢种点儿瓜藤,枝枝蔓蔓爬满了墙头。夏天,人们在瓜藤下摇着蒲扇纳着凉,咬一口刚摘下来的黄瓜,憧憬着未来的好日子。各种小花小草
期刊
“喵呜——”,我们正在外婆家吃晚饭,“黑白黄”从门洞里钻了进来。  “黑白黄”其实是一只猫,之所以叫它“黑白黄”,是因为它身上长着黑、白、黄三种不同的颜色。  这天晚上,外婆做了红烧肉,“黑白黄”可能是闻到香味才回家的。它摆着尾巴,眼巴巴地看着我,还不时伸出舌头舔舔嘴唇,好像在说:“给我一块吧!”于是,我夹起一块肉递给爸爸,想让爸爸喂给“黑白黄”吃,可谁知爸爸竟然逗起猫来了。  “黑白黄”以为这块
期刊
一座精美的“自然大教堂”  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863年开始设计,1873年开始修建,1880年落成,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岁月。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外墙采用蓝色和浅黄色的陶瓷装饰,相当华美。主体建筑共三层,每层窗户的样式都不一样,设计精美,富于变化。在门、窗等部位的上方,还可以见到优美的半圆形结构,名为“拱券(xuàn)”,是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再现。  建筑的中间部分是高高耸立的塔式门楼。大门处装饰着雕
期刊
在宝岛台湾的金山区,保留着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捕鱼方式——用火捕鱼。我们都知道“水火不相容”,那么要如何用火来捕鱼呢?  原来,渔夫发现青鳞鱼喜欢追逐光亮,于是便发明了“火炬捕鱼法”——点燃硫黄火炬,让鱼儿向着明亮的地方集中起来,然后把火炬迅速拉高,鱼群便随之往上跳跃,这时迅速将青鳞鱼一网打尽。爱吃土的鹦鹉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岸的两边,耸立着高大笔直的黏土土崖,每天清晨,那里都会出现一道奇特的景观——
期刊
在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干旱依然在北美洲中部蔓延。原本铺满地面的蕨类植物早已枯萎,一只干瘦的橡树龙在干枯的植物丛中埋头觅食,尽管希望非常渺茫。  突然,橡树龙感到脚下的大地开始轻微地震动,它抬起头来,只见远处有一片“小山”在缓慢地移动。随着“小山”越来越近,橡树龙认出那是一群地震龙。干燥的地面在地震龙的脚下泛起层层尘土,扬起漫天尘沙。  地震龙对橡树龙视而不见,仿佛它并不存在一般。毕竟,橡树
期刊
下午两点钟,市体育馆要举行一场网球赛。霍铁身背一个双肩包,手中紧紧攥着那张千方百计搞到的前排票,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往前排挤去。  这场比赛是网球公开赛小组赛中的一场。因为参赛的一方是近两年在网坛声名鹊起的运动员董伟,所以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董伟今年刚满20岁,外表俊朗,身高超过两米。同时,他还是一位话题人物,尤其是他每次参加大赛时,都坚持带着自己养的两条锦鲤,以求给自己带来好运。这一点虽然被有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