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的干预对照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干预,规范临床抗菌药的应用。方法:药剂师对临床抗菌素的使用进行多种干预,并抽取2010年手术出院病历458份(干预前)和2011年手术出院病历470份(干预后),进行干预前后对照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参与,能够明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 围手术期; 抗菌药; 干预; 临床药师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96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应用日益广泛,抗菌药滥用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2004年10月9日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2009年颁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38号文”),2011年4月卫生部出台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重点之一是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监控。为此,临床药师针对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干预,现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外科2010年和2011年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2010年458份(干预前),Ⅰ类切口298例,Ⅱ类切口160例,平均年龄46.6岁;2011年470份(干预后),Ⅰ类切口312例,Ⅱ类切口158例,平均年龄47.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方法 参考《指导原则》和“38号文”进行合理性评价。术后感染按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规定标准判定。
  1.3 干预方法 临床药师每周深入临床科室,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改进意见;每月监测并通报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用药情况,将合理用药指标汇总上报至市卫生局;并在全院举行多次讲座,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相关指南、政策的培训。同时采取领导个别谈话、扣指控分数、甚至暂停执业等干预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SM 3.1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防用药指征比较 干预前无用药指征的230例/次,占预防用抗菌药的50.3%,干预后61例/次,占预防用抗菌药的13%,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预防用抗菌药比较 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第一代头孢使用率明显提高(P<0.01),第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1),未用药率明显提高(P<0.01),Ⅰ、Ⅱ类切口手术喹诺酮类使用率明显降低(P<0.01),详见表1。
  2.3 给药时机比较 干预后,Ⅰ、Ⅱ类切口手术术前0.5~2 h首次给药率显著提高(P<0.01),术程>3 h追加率明显提高(P<0.05),详见表2。
  2.4 术后用药时间比较 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人均用药天数显著缩短(P<0.01),并且控制在24 h之内。Ⅱ类切口手术人均用药天数明显缩短(P<0.05),用药时间24 h  表2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比较      %
  组别 术前0.5~2 h首次给药率 术程>3h追加率
  干预前 Ⅰ类切口(n=298) 37.6 10.7
  Ⅱ类切口(n=160) 23.1 11.3
  干预后 Ⅰ类切口(n=312) 97.7 50.7
  Ⅱ类切口(n=158) 98.7 53.8
  2.5 术后感染情况比较 干预前术后感染5例,干预后术后感染7例,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预防用药指征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仅在有高危因素时考虑预防用药。干预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为100%,干预后,有165例未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率47.1%。预防用药率显著降低(P<0.01)。干预前无用药指征的230例/次,占预防用抗菌药的50.3%,干预后61例/次,占预防用抗菌药的13%,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干预效果显著[1]。
  3.2 预防用药选择 根据《原则》和“38号文”要求,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外科清洁手术术后感染以切口感染为主,感染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G+菌居多[2],预防用抗菌药应以一代头孢为主。干预后,清洁手术一代头孢使用率由10.7%提高到66%,提高显著(P<0.01)。喹诺酮类因过度使用,耐药率逐年增高,“38号文”中要求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经干预,氟喹诺酮使用率由8.7%降低到2.1%。
  3.3 给药时机和持续用药时间 《原则》要求,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给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由表2、表3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术前按时给药率和术中追加率均有明显提高。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人均用药天数显著缩短,并且控制在24 h之内,基本达到卫生部要求。
  3.4 术后感染 两组术后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3]。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多方面干预和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本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得到明显改善,临床药师有针对性的督导干预对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锐,张万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42-43.
  [2] 林阳,陈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3):182-183.
  [3] 张群,席淑华,谢少飞,等.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4):248.
  (收稿日期:2012-07-10) (本文编辑:郎威)
其他文献
某型航空润滑油主要由基础油聚α-烯烃(PAO)和抗氧剂N-苯基-α-萘胺(T531)组成。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航空发动机温度,研究不同温度下抗氧剂T531对PAO理化性能的影响,并利
目的:分析和讨论股骨近端抗髓内钉在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为今后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提供有效的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提高老年人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不作为的地位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仅在有关条文中规定了某些行政不作为的具体表现形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试图去解决存在于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如下4个根本性问题:(1)建立“体育哲学”学科的虚幻。哲学的“元性质”表现为它要关注各种学科,而哲学的能力表现为能够在“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