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还会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因此,认识高血压病,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研究表明,心情紧张、情绪激动、悲伤、愤怒等都是诱发高血压的精神因素,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心理治疗。今天,就让我们聚焦高血压,探讨如何从心理方面入手,对抗这种身心疾病。
案例:
张女士今年40岁,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去年体检中被查出患有高血压,雖坚持服用降压药,但血压控制得并不理想。医生在交谈中发现,张女士因工作压力大,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了轻度抑郁。医生怀疑她的高血压与心理健康有关,因此建议张女士接受持续的心理辅导。最终,张女士的血压回到正常值,且长期无复发。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它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那么,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它与心理健康有哪些渊源?
血压缘何升高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有遗传、心理、环境、年龄、生活习惯、药物影响等。高血压也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与其有关的心理因素可分为三类。
生活事件
血压增高本属于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如果生活中频繁发生重大事件,使身体和心理总是处在应激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发展成高血压。“二战”时,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许多城内士兵面对德军兵临城下,一夜之间患了高血压,就是有名的“围城高血压病”。
负性情绪
长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递质,进而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作用。例如:愤怒通过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通过增加心排血量而使收缩压升高。相关研究证明:抑郁和焦虑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正常人增加2倍,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则增加6倍。
行为模式
从性格和行为模式方面而言,高血压患者往往具有抱负过高、时间感强、不知疲倦、争强好胜、快节奏、高效率、缺乏耐心、充满敌意的特点。
直面治疗原则
身心疾病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兼顾非药物治疗。后者包括心理、行为等方面。轻度高血压患者无需服用降血压药物,单独心理治疗就可以达到降压目的;中、重度的高血压患者,结合心理治疗可以减少降压药的使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早期高血压病可以通过非药物疗法有效缓解。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心理压力导致的血压过度反应,如“白大衣性高血压”,由于心理紧张,在医院测的血压高,在家中测血压又不高了。其实,他们的症状并非真性高血压,更不是难治的高血压,但长久如此,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对于此类人群而言,服用降压药的效果并不好,心理治疗才更重要。
换个思路 从“心”治疗
那么,究竟该如何从心理健康入手,治疗高血压呢?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正确认识疾病
疾病多源于无知,健康则因为智慧。在西方发达国家,对高血压进行的第一个心理治疗就是依从性,也就是说,正确面对它,深入了解它。现实生活中,说起高血压的治疗,许多人都头头是道:按时量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坚持限盐饮食,等等。为何做到这些后,有些人的血压依然控制得不理想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认知心理治疗
高血压本身可以导致负面心理反应,这就需要对疾病阴影下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所有的心理治疗,首要做的就是减少甚至避免生活事件的刺激,提升患者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消除不恰当的错误理解,重建积极合理的认知,促进和维护心理平衡。因此,培养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的心态,有利于高血压病的康复。另外,建议家人、亲戚、朋友等群体配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保持乐观情绪
《黄帝内经》说:“精神内伤,身必败之。”高血压病人需要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学习宽容制怒,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具体而言,试着幽默处世,一阵轻松的笑可以使你肌肉放松,有助于降低血压;要学会向亲人、朋友倾诉,释放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从而有利于血压平和。
确立行动准则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应坚持科学运动,提升睡眠质量。在饮食方面,摄入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可防止血压升高。另外,经常饮酒或饮酒过量也可导致血压升高。在运动方面,推荐太极拳,这种动中有静、肌肉放松的全身运动,特别合适中老年人。此外,书画疗法、园艺疗法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时候,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先从心理上被制服。在高血压这种身心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说,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血压!
案例:
张女士今年40岁,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去年体检中被查出患有高血压,雖坚持服用降压药,但血压控制得并不理想。医生在交谈中发现,张女士因工作压力大,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了轻度抑郁。医生怀疑她的高血压与心理健康有关,因此建议张女士接受持续的心理辅导。最终,张女士的血压回到正常值,且长期无复发。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它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那么,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它与心理健康有哪些渊源?
血压缘何升高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有遗传、心理、环境、年龄、生活习惯、药物影响等。高血压也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与其有关的心理因素可分为三类。
生活事件
血压增高本属于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如果生活中频繁发生重大事件,使身体和心理总是处在应激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发展成高血压。“二战”时,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许多城内士兵面对德军兵临城下,一夜之间患了高血压,就是有名的“围城高血压病”。
负性情绪
长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递质,进而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作用。例如:愤怒通过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通过增加心排血量而使收缩压升高。相关研究证明:抑郁和焦虑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正常人增加2倍,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则增加6倍。
行为模式
从性格和行为模式方面而言,高血压患者往往具有抱负过高、时间感强、不知疲倦、争强好胜、快节奏、高效率、缺乏耐心、充满敌意的特点。
直面治疗原则
身心疾病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兼顾非药物治疗。后者包括心理、行为等方面。轻度高血压患者无需服用降血压药物,单独心理治疗就可以达到降压目的;中、重度的高血压患者,结合心理治疗可以减少降压药的使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早期高血压病可以通过非药物疗法有效缓解。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心理压力导致的血压过度反应,如“白大衣性高血压”,由于心理紧张,在医院测的血压高,在家中测血压又不高了。其实,他们的症状并非真性高血压,更不是难治的高血压,但长久如此,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对于此类人群而言,服用降压药的效果并不好,心理治疗才更重要。
换个思路 从“心”治疗
那么,究竟该如何从心理健康入手,治疗高血压呢?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正确认识疾病
疾病多源于无知,健康则因为智慧。在西方发达国家,对高血压进行的第一个心理治疗就是依从性,也就是说,正确面对它,深入了解它。现实生活中,说起高血压的治疗,许多人都头头是道:按时量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坚持限盐饮食,等等。为何做到这些后,有些人的血压依然控制得不理想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认知心理治疗
高血压本身可以导致负面心理反应,这就需要对疾病阴影下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所有的心理治疗,首要做的就是减少甚至避免生活事件的刺激,提升患者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消除不恰当的错误理解,重建积极合理的认知,促进和维护心理平衡。因此,培养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的心态,有利于高血压病的康复。另外,建议家人、亲戚、朋友等群体配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保持乐观情绪
《黄帝内经》说:“精神内伤,身必败之。”高血压病人需要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学习宽容制怒,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具体而言,试着幽默处世,一阵轻松的笑可以使你肌肉放松,有助于降低血压;要学会向亲人、朋友倾诉,释放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从而有利于血压平和。
确立行动准则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应坚持科学运动,提升睡眠质量。在饮食方面,摄入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可防止血压升高。另外,经常饮酒或饮酒过量也可导致血压升高。在运动方面,推荐太极拳,这种动中有静、肌肉放松的全身运动,特别合适中老年人。此外,书画疗法、园艺疗法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时候,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先从心理上被制服。在高血压这种身心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说,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