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的宿命,便是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所以当我们每次车船劳顿又饥肠辘辘时,就会希望自己身处东亚或者东南亚,那个二十四小时运转的世界啊,只要有几个铜板,什么时候也不会饿到自己。
台湾就是这样,而且奇妙地集合了大陆、日本和东南亚的夜晚精华。我对山水和城市的景观记忆已经模糊,却依然记得台湾的夜食。
第一次到台北,住在西门町旁,冲个澡后开始步行台北,已是八点半。从淡水河边,穿过西门町,跑步穿行二二八公园,四月末的台北夜晚舒适清凉,二二八公园没有密林,大王椰秃驴般的头颅冲向城市的夜空,毫无遮掩。将出门时,看到几个和白先勇先生一样年纪的革命先烈依然坐在月下携手相谈,也算和睦结局吧。
穿过台大医院继续走,永康街到师大,看灯火街旁,居民在路边小公园里做下蹲运动锻炼。顺路吃了舒国治做广告的大肠面线,加了蚵仔,点了醋,是我喜欢的味道。一路热热闹闹,学生喜欢的炸物居多,还看到两家令我倍感亲切的云南馆子,有一家叫“伊洛瓦底”,大致就是缅甸的腾冲籍华侨菜罢,大薄片、水腌菜、豌豆粉加上泰缅咖喱,价格实在,想是学生吃饱饭的不错选择。
从永康街回西门町,我继续用脚步丈量台北。大概是因为公共机构云集,十一点的长长街道,寂静得多,只有一家家的便利店,提醒着台北的繁华人世。走了一个小时后,霓虹渐起,乐声摇曳,台北老城的日闽味道如茶渍一样溢出来。龙山寺庙外,男孩女孩推着摩托车停下,坐在排档的桌下,炸物三两,还有露天现调的鸡尾酒,大概并不需要像在大陆一样猜测它是不是来自潮州的假酒吧。
夜宵是这般的多,有好有赖,有的拉客,还有的海产面店排着长长的队,人群神色紧张,像是怕等不到凌晨一点前打烊的最后一碗。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加入这执着的队伍。
“我们以前从不排队,这两年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到周末,台东几家小吃都排上了队。”在台湾11省道上,面对太平洋的郡界小村里,年轻的民宿老板对我说,好像也搞不清忽然之间的吃客爆棚,是港客陆客的涌入,还是人人都循着同样的手机网络消息,蜂拥地挤到了一起来。
台湾买不到夜宵的,大概就是这样仅有两三户人家的“偏远”渔村。然而这竟是人口稠密的台湾岛啊,即使是空旷的台湾11省道上,村落的数量,也远远多于那些真正荒凉的所在。年轻的老板开着他平时送凤梨的皮卡车,带我和另外一个住客在海边公路开了十分钟,就到达了一家7-11,买齐了明日的早餐,以及今晚的夜宵。
三步一岗的便利店做夜宵,即使口味还不错,总是有用流水线制品打发肠胃的委屈感。幸好我把在台湾的日子,留给了满城烟火的台南府。那时住在古老的旧式商务饭店,出门几步就是二十年前小混混们的时髦去处,如今近似荒冢的中国城。热炒店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便摆出桌椅来。黑帘子的居酒屋,无声的担仔面摊,芒果刚刚上市的冰店齐齐开着,相安无事。三十米就一间茶铺的场景,更让人安心。在21世纪的台湾,茶饮店早就超出了“奶茶店”的甜腻想象,我总是要充足的冰,少糖,要那一点茶香,算是容易厌烦的台式小清新的一个提神点。
不知从饭店走到赤崁楼来回了多少次,夜夜凌晨时分在骑楼下徘徊,台南府到底是首善之地,随便一家小店都有几十年历史,甚至还有日本殖民时期就开业的碗馃店。常常会在骑楼下的街头水果店,点一份芒果冰。看旁边金毛穿着金项链黑背心和他的胖台妹聊天,看黑夹克花裤子人字拖的大哥带着他“浓妆大波浪水钻高跟鞋台剧”女朋友笑嘻嘻进来吃冰,感受到旅行台湾的异域情调所在。
吃完芒果冰往饭店走,快到那冷冷清清的中国城时,骑楼下停着的一辆农用小货车,想不到却成为了我台湾之行最念念不忘的一摊。这家“秃头老爹鲍鱼海产粥”原来也是个二十多年历史的“名店”,每到十点,就开着小货车进到台南的最中央,粥里有火烧虾,小卷,蚵仔,蟹肉和一片金贵的鲍鱼,有鲜有甜。我用汤勺喝着扒着,想着二十年前台湾经济蒸蒸日上的盛况时,那些从中国城游戏厅玩出来的“兄弟”,也需要这一碗粥去去躁火吧。
有谁不爱盛夏的夜晚呢? 南方的夜宵经年不休,大概也是长年如夏的习惯养成。而那些夏日难得的北方,每年七八月的夜晚,更是不能浪费的。在开封,在兰州,在张掖,甚至在你可能都不知道它在哪儿的韩城,北方中国的很多乡亲,都声称自己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夜市。韩城确实令我印象深刻,傻眼于一个黄河边的小城市会拥有如此巨大的夜市,像是丢进了人山人海。荞面和白面烙成饼,晾干切丝,在汤里抄过,拌上各家秘制熬出的辣油,是我对关中平原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在夏日往北方去,就像是在追赶太阳的脚步。到新疆这种有着巨大时区差异的地方,更有穷尽日落之感。喀什夜市可能是全中国最异域情调的夜市,它正对着宏伟的大清真寺,所有摆摊的人都是高鼻深目的维吾尔,金黄色的抓饭上堆着羊头、羊腰和羊肉,肉感十足香气四溢的烤串,需得配上冰甜的奶油冰淇淋才有中亚情趣。盛夏的甜瓜和无花果四处摆放,那种软润甜糯的质感和香气,是输往内地的品种所无法具备的。或许也正是这种一年仅有几十天的相遇,才是夜宵界一期一会的高潮吧。
台湾就是这样,而且奇妙地集合了大陆、日本和东南亚的夜晚精华。我对山水和城市的景观记忆已经模糊,却依然记得台湾的夜食。
第一次到台北,住在西门町旁,冲个澡后开始步行台北,已是八点半。从淡水河边,穿过西门町,跑步穿行二二八公园,四月末的台北夜晚舒适清凉,二二八公园没有密林,大王椰秃驴般的头颅冲向城市的夜空,毫无遮掩。将出门时,看到几个和白先勇先生一样年纪的革命先烈依然坐在月下携手相谈,也算和睦结局吧。
穿过台大医院继续走,永康街到师大,看灯火街旁,居民在路边小公园里做下蹲运动锻炼。顺路吃了舒国治做广告的大肠面线,加了蚵仔,点了醋,是我喜欢的味道。一路热热闹闹,学生喜欢的炸物居多,还看到两家令我倍感亲切的云南馆子,有一家叫“伊洛瓦底”,大致就是缅甸的腾冲籍华侨菜罢,大薄片、水腌菜、豌豆粉加上泰缅咖喱,价格实在,想是学生吃饱饭的不错选择。
从永康街回西门町,我继续用脚步丈量台北。大概是因为公共机构云集,十一点的长长街道,寂静得多,只有一家家的便利店,提醒着台北的繁华人世。走了一个小时后,霓虹渐起,乐声摇曳,台北老城的日闽味道如茶渍一样溢出来。龙山寺庙外,男孩女孩推着摩托车停下,坐在排档的桌下,炸物三两,还有露天现调的鸡尾酒,大概并不需要像在大陆一样猜测它是不是来自潮州的假酒吧。
夜宵是这般的多,有好有赖,有的拉客,还有的海产面店排着长长的队,人群神色紧张,像是怕等不到凌晨一点前打烊的最后一碗。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加入这执着的队伍。
“我们以前从不排队,这两年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到周末,台东几家小吃都排上了队。”在台湾11省道上,面对太平洋的郡界小村里,年轻的民宿老板对我说,好像也搞不清忽然之间的吃客爆棚,是港客陆客的涌入,还是人人都循着同样的手机网络消息,蜂拥地挤到了一起来。
台湾买不到夜宵的,大概就是这样仅有两三户人家的“偏远”渔村。然而这竟是人口稠密的台湾岛啊,即使是空旷的台湾11省道上,村落的数量,也远远多于那些真正荒凉的所在。年轻的老板开着他平时送凤梨的皮卡车,带我和另外一个住客在海边公路开了十分钟,就到达了一家7-11,买齐了明日的早餐,以及今晚的夜宵。
三步一岗的便利店做夜宵,即使口味还不错,总是有用流水线制品打发肠胃的委屈感。幸好我把在台湾的日子,留给了满城烟火的台南府。那时住在古老的旧式商务饭店,出门几步就是二十年前小混混们的时髦去处,如今近似荒冢的中国城。热炒店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便摆出桌椅来。黑帘子的居酒屋,无声的担仔面摊,芒果刚刚上市的冰店齐齐开着,相安无事。三十米就一间茶铺的场景,更让人安心。在21世纪的台湾,茶饮店早就超出了“奶茶店”的甜腻想象,我总是要充足的冰,少糖,要那一点茶香,算是容易厌烦的台式小清新的一个提神点。
不知从饭店走到赤崁楼来回了多少次,夜夜凌晨时分在骑楼下徘徊,台南府到底是首善之地,随便一家小店都有几十年历史,甚至还有日本殖民时期就开业的碗馃店。常常会在骑楼下的街头水果店,点一份芒果冰。看旁边金毛穿着金项链黑背心和他的胖台妹聊天,看黑夹克花裤子人字拖的大哥带着他“浓妆大波浪水钻高跟鞋台剧”女朋友笑嘻嘻进来吃冰,感受到旅行台湾的异域情调所在。
吃完芒果冰往饭店走,快到那冷冷清清的中国城时,骑楼下停着的一辆农用小货车,想不到却成为了我台湾之行最念念不忘的一摊。这家“秃头老爹鲍鱼海产粥”原来也是个二十多年历史的“名店”,每到十点,就开着小货车进到台南的最中央,粥里有火烧虾,小卷,蚵仔,蟹肉和一片金贵的鲍鱼,有鲜有甜。我用汤勺喝着扒着,想着二十年前台湾经济蒸蒸日上的盛况时,那些从中国城游戏厅玩出来的“兄弟”,也需要这一碗粥去去躁火吧。
有谁不爱盛夏的夜晚呢? 南方的夜宵经年不休,大概也是长年如夏的习惯养成。而那些夏日难得的北方,每年七八月的夜晚,更是不能浪费的。在开封,在兰州,在张掖,甚至在你可能都不知道它在哪儿的韩城,北方中国的很多乡亲,都声称自己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夜市。韩城确实令我印象深刻,傻眼于一个黄河边的小城市会拥有如此巨大的夜市,像是丢进了人山人海。荞面和白面烙成饼,晾干切丝,在汤里抄过,拌上各家秘制熬出的辣油,是我对关中平原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在夏日往北方去,就像是在追赶太阳的脚步。到新疆这种有着巨大时区差异的地方,更有穷尽日落之感。喀什夜市可能是全中国最异域情调的夜市,它正对着宏伟的大清真寺,所有摆摊的人都是高鼻深目的维吾尔,金黄色的抓饭上堆着羊头、羊腰和羊肉,肉感十足香气四溢的烤串,需得配上冰甜的奶油冰淇淋才有中亚情趣。盛夏的甜瓜和无花果四处摆放,那种软润甜糯的质感和香气,是输往内地的品种所无法具备的。或许也正是这种一年仅有几十天的相遇,才是夜宵界一期一会的高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