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艺术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面临的一项严峻的工程。本文将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起源、特征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希望能够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一、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简述
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苗族是古代‘三苗’的后裔。‘三苗’又是九黎之后也。”苗族先祖蚩尤的战败,使苗族从中原被驱赶至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湘西苗族经过七次大迁徙。逐渐散居分布于中国南部山区和西南高原的湘、黔、滇、川、桂及东南亚等地的山区。苗族最富有神秘色彩、传承历史悠久的舞蹈便是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古丈、花垣、保靖等县。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调查发现,鼓舞源于汉代以前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经过历代人民的改革和传承,鼓舞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苗族人民借助鼓舞赶走生产劳作的疲惫,并且根据生产劳作的运动形象创造一系列的舞蹈。源于自然的歌唱、生产劳作的舞蹈,鼓舞是人民心中的呐喊。鼓舞经由历代人民的传承,不断被注入时代的特色,凝聚精粹的鼓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苗族人民精神的支柱,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是古老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创造,也是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神秘而古朴的文化。
二、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生存现状
(一)传统苗族鼓舞存在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苗族鼓舞新的传承形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学校教育传承和社区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即在学校或培训机构的课堂内传承学习苗族鼓舞的表演技艺。苗族鼓舞作为苗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作为苗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因而在湘西地区很多学校开展了苗族鼓舞教学,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科研中去。比如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把苗族鼓舞作为湘西本土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将苗族鼓舞列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中。吉首市民族中学与矮寨中学,都是将苗族鼓舞列入音乐舞蹈课程与体育课程之中。另外,社会文化传承是指通行于社会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社区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与苗族鼓舞有关的文化活动,让群众认识苗族鼓舞、了解苗族鼓舞,从而创新发展苗族鼓舞。比如在湘西州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由苗族鼓王或鼓舞传人在吉首市开办了一些苗鼓培训机构,专门教练苗族鼓舞,培养了大批的苗族鼓舞爱好者。可见,在当前社会中活动中,社区文化传承无疑起着积极强大的作用。
(二)传统苗族鼓舞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受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民流动率升高,苗族与外部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伴随着人口流动随之而来的信息交流、产业技术流动大大改变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网络电视、移动手机。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降低人民群众对鼓舞的热情。外流人口受到都市生活的影响,将都市人民的生活习惯带入本民族,冲击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外部文化的冲击,本民族人民自我突破与改变都致使一些古老的文化艺术和民俗走向没落,湘西苗族鼓舞目前也面临消亡的局面。
三、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联性
(一)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是湘西传统苗族鼓舞创新发展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是湘西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也是属于中国民族民间的某一种舞蹈。中国民族的舞蹈想要突破当前的发展局限,需要先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守住民间艺术的根基。换言之,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是舞蹈破而立新的基本条件。我国民间艺术舞蹈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粹,凝聚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对生活的总结,对自我的突破。就湘西传统苗族舞蹈的发展而言,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创新精神、舞蹈想象力之外,民间文化的基础亦不能忽视。传承湘西苗族舞蹈,需要苗族民族舞蹈作为成长的根基,如果缺少民间舞蹈,那么苗族鼓舞的创新之说只能是虚妄的。所以,研究者应当深入到苗族的民间,寻找艺术的根源。详细、认真地研究与学习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使湘西本土民间艺术取得更大的繁荣。
(二)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创新发展是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的必然要求
创新事件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基础,通过对具体物象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了解,才能够真正地破旧立新。鼓舞的创新需要从民间鼓舞的大环境中寻找起发展的根源、发展现状、艺术表达形式等。与苗族鼓舞密切相连的就是鼓舞源自于苗族人民的生活,是人民对生活的总结。离开生活要素,谈创新必将遭遇失败。研究者需要从湘西苗族传承的鼓舞中寻找包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生活元素、生产劳作、民族性格等,从中感悟劳作人民对生活的热情、深爱,并在鼓舞创作中延续这一情感。
(三)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有助于合理评定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创新发展效果
当民间舞蹈艺术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之后,很多舞蹈工作者都对湘西苗族鼓舞创作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优秀的、有价值的湘西鼓舞,但是也存在很多失败的案例。通过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失误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站在民族舞蹈的特色、情感、价值基础之上的文化创造,借鉴成功经验,考察失败因素,能够不断弱化失败因素产生的根基。民间舞蹈的传承被赋予时代的特色,同时又需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两者有效结合,湘西苗族鼓舞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创新。
(四)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创新发展是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批判性传承的过程
寻找湘西传统苗族鼓舞发展就是寻找湘西传统苗族鼓舞舞蹈演进的过程,从哲学角度来讲,事物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鼓舞经由历代文化的提炼已经呈现出如同“成熟”“稳重”的女子一般,那么该如何保持女子年轻的时光呢?传承与创新需要科学、合理价值观的指导,对待湘西苗族鼓舞要坚持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进行批判性的传承。我们应吸收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优秀的文化,摒弃封建、落后的艺术元素。另外,外来文化艺术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巨大的冲击。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心、崇拜心理,都影响着艺术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选择。文化交流必不可免,保持开阔的眼界也是跟随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但是面对外来文化则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吸取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我国的民间舞蹈当中。
四、當代新时期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经济的发展改善湘西苗族的生活水平,湘西苗族鼓舞的创作、表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经济快速进步对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如果鼓舞的传承者过于快速提升鼓舞的发展速度,那么鼓舞文化很多内容将会被遗漏。鼓舞文化的传承人在文化传承和再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谨慎控制,在时代因素不断被融合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古老文化元素的传承是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传承意味着要对民间鼓舞文化进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地处理好鼓舞文化资料,提高文化资料的保存效果和质量。文化传承者在创新工作中处理审美观念、性格特征对鼓舞文化的影响。传承体系的带动需要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提供支持,强化民间鼓舞文化场地、文化用具、文化服装、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民族文化对外界文化的吸引力较高,利用因素打造具备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教育体系,刺激民间舞蹈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撰写小组.民族志(湖南长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岳成瑶.浅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38(36):189-206.
[4]赵明.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4(10):113-130.
[5]李斌.浅析彝族传统舞蹈《顶灯跳弦》的继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3,29(2):166-185.
[6]范佳美.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6,18(2):89-104.
[8]张囡囡.论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J].戏剧之家.
作者简介:杨柳,湖南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关键词】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一、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简述
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苗族是古代‘三苗’的后裔。‘三苗’又是九黎之后也。”苗族先祖蚩尤的战败,使苗族从中原被驱赶至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湘西苗族经过七次大迁徙。逐渐散居分布于中国南部山区和西南高原的湘、黔、滇、川、桂及东南亚等地的山区。苗族最富有神秘色彩、传承历史悠久的舞蹈便是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古丈、花垣、保靖等县。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调查发现,鼓舞源于汉代以前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经过历代人民的改革和传承,鼓舞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苗族人民借助鼓舞赶走生产劳作的疲惫,并且根据生产劳作的运动形象创造一系列的舞蹈。源于自然的歌唱、生产劳作的舞蹈,鼓舞是人民心中的呐喊。鼓舞经由历代人民的传承,不断被注入时代的特色,凝聚精粹的鼓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苗族人民精神的支柱,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是古老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创造,也是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神秘而古朴的文化。
二、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生存现状
(一)传统苗族鼓舞存在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苗族鼓舞新的传承形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学校教育传承和社区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即在学校或培训机构的课堂内传承学习苗族鼓舞的表演技艺。苗族鼓舞作为苗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作为苗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因而在湘西地区很多学校开展了苗族鼓舞教学,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科研中去。比如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把苗族鼓舞作为湘西本土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将苗族鼓舞列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中。吉首市民族中学与矮寨中学,都是将苗族鼓舞列入音乐舞蹈课程与体育课程之中。另外,社会文化传承是指通行于社会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社区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与苗族鼓舞有关的文化活动,让群众认识苗族鼓舞、了解苗族鼓舞,从而创新发展苗族鼓舞。比如在湘西州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由苗族鼓王或鼓舞传人在吉首市开办了一些苗鼓培训机构,专门教练苗族鼓舞,培养了大批的苗族鼓舞爱好者。可见,在当前社会中活动中,社区文化传承无疑起着积极强大的作用。
(二)传统苗族鼓舞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受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民流动率升高,苗族与外部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伴随着人口流动随之而来的信息交流、产业技术流动大大改变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网络电视、移动手机。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降低人民群众对鼓舞的热情。外流人口受到都市生活的影响,将都市人民的生活习惯带入本民族,冲击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外部文化的冲击,本民族人民自我突破与改变都致使一些古老的文化艺术和民俗走向没落,湘西苗族鼓舞目前也面临消亡的局面。
三、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联性
(一)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是湘西传统苗族鼓舞创新发展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是湘西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也是属于中国民族民间的某一种舞蹈。中国民族的舞蹈想要突破当前的发展局限,需要先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守住民间艺术的根基。换言之,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是舞蹈破而立新的基本条件。我国民间艺术舞蹈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粹,凝聚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对生活的总结,对自我的突破。就湘西传统苗族舞蹈的发展而言,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创新精神、舞蹈想象力之外,民间文化的基础亦不能忽视。传承湘西苗族舞蹈,需要苗族民族舞蹈作为成长的根基,如果缺少民间舞蹈,那么苗族鼓舞的创新之说只能是虚妄的。所以,研究者应当深入到苗族的民间,寻找艺术的根源。详细、认真地研究与学习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使湘西本土民间艺术取得更大的繁荣。
(二)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创新发展是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的必然要求
创新事件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基础,通过对具体物象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了解,才能够真正地破旧立新。鼓舞的创新需要从民间鼓舞的大环境中寻找起发展的根源、发展现状、艺术表达形式等。与苗族鼓舞密切相连的就是鼓舞源自于苗族人民的生活,是人民对生活的总结。离开生活要素,谈创新必将遭遇失败。研究者需要从湘西苗族传承的鼓舞中寻找包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生活元素、生产劳作、民族性格等,从中感悟劳作人民对生活的热情、深爱,并在鼓舞创作中延续这一情感。
(三)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有助于合理评定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创新发展效果
当民间舞蹈艺术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之后,很多舞蹈工作者都对湘西苗族鼓舞创作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优秀的、有价值的湘西鼓舞,但是也存在很多失败的案例。通过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失误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站在民族舞蹈的特色、情感、价值基础之上的文化创造,借鉴成功经验,考察失败因素,能够不断弱化失败因素产生的根基。民间舞蹈的传承被赋予时代的特色,同时又需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两者有效结合,湘西苗族鼓舞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创新。
(四)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创新发展是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批判性传承的过程
寻找湘西传统苗族鼓舞发展就是寻找湘西传统苗族鼓舞舞蹈演进的过程,从哲学角度来讲,事物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鼓舞经由历代文化的提炼已经呈现出如同“成熟”“稳重”的女子一般,那么该如何保持女子年轻的时光呢?传承与创新需要科学、合理价值观的指导,对待湘西苗族鼓舞要坚持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进行批判性的传承。我们应吸收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优秀的文化,摒弃封建、落后的艺术元素。另外,外来文化艺术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巨大的冲击。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心、崇拜心理,都影响着艺术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选择。文化交流必不可免,保持开阔的眼界也是跟随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但是面对外来文化则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吸取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我国的民间舞蹈当中。
四、當代新时期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经济的发展改善湘西苗族的生活水平,湘西苗族鼓舞的创作、表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经济快速进步对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如果鼓舞的传承者过于快速提升鼓舞的发展速度,那么鼓舞文化很多内容将会被遗漏。鼓舞文化的传承人在文化传承和再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谨慎控制,在时代因素不断被融合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古老文化元素的传承是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传承意味着要对民间鼓舞文化进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地处理好鼓舞文化资料,提高文化资料的保存效果和质量。文化传承者在创新工作中处理审美观念、性格特征对鼓舞文化的影响。传承体系的带动需要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提供支持,强化民间鼓舞文化场地、文化用具、文化服装、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民族文化对外界文化的吸引力较高,利用因素打造具备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教育体系,刺激民间舞蹈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撰写小组.民族志(湖南长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岳成瑶.浅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38(36):189-206.
[4]赵明.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4(10):113-130.
[5]李斌.浅析彝族传统舞蹈《顶灯跳弦》的继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3,29(2):166-185.
[6]范佳美.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6,18(2):89-104.
[8]张囡囡.论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J].戏剧之家.
作者简介:杨柳,湖南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