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全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农民工党员是整个党员队伍中较边缘化的群体,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用人才。应重视农民工党员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努力引导农民工党员投身各种学习,积极发挥农民工党员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党员;学习型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5-0047-03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提高广大党员素质,一直是新时期党建工作期望达到的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念和行动应覆盖全党,深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成为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长效机制和有力抓手。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党员群体的阶层分化和流向分布变化现象日益突出,给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其中,进城农民工党员是整个党员队伍中较边缘化的群体。对于进城农民工党员的党建工作,虽已受到关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方面工作还比较薄弱。农民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基层党组织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农民工党员相比其他阶层党员,自身能力和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一、农民工党员学习状况分析
(一)农民工党员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建设不相适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与普通群众相比,党员应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在生产和建设中发挥骨干、表率的作用。而这些东西的习得与内化,依靠的就是学习。农民工党员出生在农村,到城市打工谋生,虽是农民工这一阶层中的先进分子,但依然摆脱不了农民身上所固有的局限性,如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文化程度低、文明素质差、接受外界信息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逐渐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大提高,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工作。但他们并未完全城市化,是介于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农民工”这种特殊身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要想彻底融入城市,真正从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都市居民,还有很艰难、漫长的过渡阶段。农民工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农民工党员是农民工队伍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对城市的适应力和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能力要强于一般农民工群众,也更易于为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农民工党员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能更好地依托组织的学习优势和氛围,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为尽快融入城市做好充分准备。
(二)农民工党员的知识能力与新农村建设人才还存在差距。一些农民工党员的共产党员荣誉感、责任感不强,对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凭经验和体力干活,雇佣心态比较严重,认为打工只是为了谋生计、养家糊口,未把个人的前途发展和家乡脱贫致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农民工党员进城务工后,自主创业,虽事业上有所成就,但对家乡的回报意识不强,使新农村建设白白流失了不少人才。还有些农民工党员并不想长期留居城市,只是想通过打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为日后返乡干事创业、参与家乡建设创造条件,但苦于能力、才干还有所欠缺。总体而言,农村发展远落后于城市。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当地的人才。唯有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农民工党员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政策、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才能为推动他们回报家乡、主动返乡干事创业(如开发农业、创办企业发展当地经济、竞选村干部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等)提供重要帮助。
(三)农民工党员缺乏良好的组织学习环境。许多农民工党员进城务工后,组织关系仍在原籍的村党支部,未办理相关手续把组织关系转接到现在务工的企业或居住的社区党组织。由于长年在外打工,农民工党员不能正常参加老家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也未按照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规定,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的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是党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农民工党员不能正常地过组织生活,学习自然无法得到保障。有的虽然参加了流入地的组织生活,但疲于打工、奔波忙碌,对学习力不从心。总之,农民工党员缺乏良好的组织学习环境。积极改善环境,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已刻不容缓。
(四)“两新”组织党组织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现象。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的有限,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是合资、民营、私营的新经济组织,由于游离于政府体制外,其党组织无传统的行政权力依托,党建工作历来是个难点。许多业主忙于生产,追求利润,即使业主是党员甚至担任支书,也无暇顾及党务工作。若业主是非党员,党组织书记往往就是普通打工者,要看业主脸色行事,党支部的作用和影响力较弱。党建工作不能正常或有效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便无从谈起或深受制约。因此,趁这次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要彻底改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重业务、轻党务”现象,使农民工党员获得有效的学习平台。
(五)农民工党员集中的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在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反映了执政党面对时代和实践环境变化而保持自身先进性的主观自觉,通过自身建设来提高组织的快速应变能力和持续创造活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党在本阶级、阶层或集团内部的先进性以及扩大政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除党员要树立起学习观念、主动参与学习外,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也相当关键,这决定了其能否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发挥好领导、协调、策划和实施的功能。在一些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委员都由农民工党员担任,除了上述的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业主不支持等原因外,党员干部的自身能力水平不到位,党组织班子涣散、战斗力弱、形同虚设等,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创建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农民工党员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党务知识和基层党建经验、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才能为创建工作打开局面、铺平道路。
二、党组织抓好农民工党员学习的途径
(一)解决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学习问题。针对进城农民工党员绝大部分属于流动党员这一情况,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好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组织生活的问题,不能让流动党员“脱管”、游离于组织外。一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县、乡(镇)、村各级党组织要对进城务工党员进行排摸,摸清底数,做好登记,准确统计。二是农村流出地党组织要向进城务工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动员他们持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三是在农村同一地区外出务工党员流入集中的地方,流出地党组织可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相互合作,由流出地在流入地设立流动党支部,派出专职干部负责管理。有党组织必然有组织生活,有组织生活必然会安排学习。只有在实现了流动党员异地组织网络全覆盖后,农民工党员的学习和所在支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才能得到保障。
(二)针对农民工党员特点开展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学习型党组织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五方面内容学习及在推动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三方面下工夫。基层党组织要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党员的实际和需求,开展符合他们特点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照顾农民工党员的文化层次。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讲授理论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出相关的案例,生动形象地介绍,同时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其次,要针对农民工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补缺,如“八荣八耻”教育、学习与岗位技术相关的理论、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等。第三,要学习农民工党员关心的各种知识,如劳动维权法律、新农村建设理论、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流入地城市的市情和方言等。
(三)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引导农民工党员积极参与。一个党组织凡称得上“学习型”,学习便不是某个或某些党员的个体行为,而是全体党员的集体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已内化为党员的自觉意识、上升为党组织的制度和机制、贯穿于党内生活的始终,成为党组织和党员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状态的活动模式。要从学习变成学习型,党组织应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在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农民工党员中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设立“流动党员书屋”、邀请优秀农民工党员现身说法、制作学习型党组织宣传版面、每月召开学习培训会等,激发农民工党员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理论、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强化自身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建设能力。有农民工党员的基层党组织,主要是一些园区、“两新”组织、居民区党组织。这些党组织,特别是以农民工党员和群众为主体的园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光有意识、口号还不行,还应通过“创新方法、完善途径、拓展阵地、健全制度”等具体措施,来强化支部(党委、总支)把自身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能力。一要积极优化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和党组织生活、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企业(园区、社区)建设相互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二要从健全制度入手,对农民工党员的日常学习加以规范,形成良好的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三要在方法、途径、载体和阵地上作大胆创新和有效延伸,争取更多的资源。如采取远程教育设施、本地城市党员和进城农民工党员结对互助、依托社区市民学校办各种学习班等。
三、农民工党员要积极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思想上提高认识,行动上积极落实。作为农民工党员,要深刻认识到学习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支持流入地支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要通过自身学习,从政治、思想、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时期共产党员新形象,努力争做农民工群体的佼佼者、利益代言人。其次,要通过学习来充实知识、丰富内涵、开阔眼界,适应城市多元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自己长期留居城市,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和都市居民做好准备。即使在城市打工只是人生的阶段性经历,今后还要返乡生活,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有素质、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通过在流入地城市党组织的学习,可为今后返乡干事创业奠定扎实的根基。
(二)发挥党员主体地位,为党组织献计献策。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每位党员都应该关心党组织发展,积极参与党组织事务,体现“支部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新任务,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还较少,各种体制、机制、方法还处在探索之中,而且各地区各部门的情况、党员队伍状况不同,无“一刀切”的模式和“万金油”的规律可循,需要广大党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农民工党员要积极为流入地党组织搞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贡献智慧,同时也可以针对目前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提出良好的意见、建议,帮助改进提高。当然,农民工党员要克服“只顾自己”的小农心态和“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大胆地畅所欲言,热情地献计献策,党组织也要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农民工党员的主人翁姿态得到充分展现。
(三)农民工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类、工矿类、服务类企业,党组织书记、委员本身都是农民工党员,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农民工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身体力行、敢为人先,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看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政策、党务、生产经营管理、行业技能等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给农民工党员做出榜样;另一方面要大胆实践,勇于开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虚心向党建基础较好的社区、企业讨教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验,邀请专家、领导和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给予指导、调研,努力与非党员业主沟通协调,争取业主对党支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支持,统筹兼顾生产经营和党务工作的关系,为党员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四)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农民工群众。党员代表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作为农民工党员,自然要代表广大农民工利益,为农民工兄弟姐妹服务。党组织是单位的领导核心,即使在“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地位虽然有所边缘化,仍在监督业主和服务员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将进而对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园区、学习型工会、学习型团组织等的建设产生驱动并提供后盾。农民工党员投入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后,要把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实践学习的理念传播给周围的广大农民工群众,进一步在农民工群体中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园区、“两新”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应尽可能地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效应辐射到广大农民工群众中,指导团组织、工会开展好相应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如在农民工中开展读书会、培训班,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强素质、适应社会。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司法社工站综合办公室
■ 责任编辑:晏蔚青
[关键词]农民工党员;学习型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5-0047-03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提高广大党员素质,一直是新时期党建工作期望达到的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念和行动应覆盖全党,深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成为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长效机制和有力抓手。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党员群体的阶层分化和流向分布变化现象日益突出,给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其中,进城农民工党员是整个党员队伍中较边缘化的群体。对于进城农民工党员的党建工作,虽已受到关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方面工作还比较薄弱。农民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基层党组织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农民工党员相比其他阶层党员,自身能力和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一、农民工党员学习状况分析
(一)农民工党员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建设不相适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与普通群众相比,党员应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在生产和建设中发挥骨干、表率的作用。而这些东西的习得与内化,依靠的就是学习。农民工党员出生在农村,到城市打工谋生,虽是农民工这一阶层中的先进分子,但依然摆脱不了农民身上所固有的局限性,如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文化程度低、文明素质差、接受外界信息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逐渐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大提高,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工作。但他们并未完全城市化,是介于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农民工”这种特殊身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要想彻底融入城市,真正从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都市居民,还有很艰难、漫长的过渡阶段。农民工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农民工党员是农民工队伍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对城市的适应力和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能力要强于一般农民工群众,也更易于为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农民工党员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能更好地依托组织的学习优势和氛围,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为尽快融入城市做好充分准备。
(二)农民工党员的知识能力与新农村建设人才还存在差距。一些农民工党员的共产党员荣誉感、责任感不强,对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凭经验和体力干活,雇佣心态比较严重,认为打工只是为了谋生计、养家糊口,未把个人的前途发展和家乡脱贫致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农民工党员进城务工后,自主创业,虽事业上有所成就,但对家乡的回报意识不强,使新农村建设白白流失了不少人才。还有些农民工党员并不想长期留居城市,只是想通过打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为日后返乡干事创业、参与家乡建设创造条件,但苦于能力、才干还有所欠缺。总体而言,农村发展远落后于城市。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当地的人才。唯有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农民工党员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政策、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才能为推动他们回报家乡、主动返乡干事创业(如开发农业、创办企业发展当地经济、竞选村干部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等)提供重要帮助。
(三)农民工党员缺乏良好的组织学习环境。许多农民工党员进城务工后,组织关系仍在原籍的村党支部,未办理相关手续把组织关系转接到现在务工的企业或居住的社区党组织。由于长年在外打工,农民工党员不能正常参加老家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也未按照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规定,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的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是党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农民工党员不能正常地过组织生活,学习自然无法得到保障。有的虽然参加了流入地的组织生活,但疲于打工、奔波忙碌,对学习力不从心。总之,农民工党员缺乏良好的组织学习环境。积极改善环境,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已刻不容缓。
(四)“两新”组织党组织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现象。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的有限,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是合资、民营、私营的新经济组织,由于游离于政府体制外,其党组织无传统的行政权力依托,党建工作历来是个难点。许多业主忙于生产,追求利润,即使业主是党员甚至担任支书,也无暇顾及党务工作。若业主是非党员,党组织书记往往就是普通打工者,要看业主脸色行事,党支部的作用和影响力较弱。党建工作不能正常或有效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便无从谈起或深受制约。因此,趁这次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要彻底改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重业务、轻党务”现象,使农民工党员获得有效的学习平台。
(五)农民工党员集中的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在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反映了执政党面对时代和实践环境变化而保持自身先进性的主观自觉,通过自身建设来提高组织的快速应变能力和持续创造活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党在本阶级、阶层或集团内部的先进性以及扩大政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除党员要树立起学习观念、主动参与学习外,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也相当关键,这决定了其能否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发挥好领导、协调、策划和实施的功能。在一些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委员都由农民工党员担任,除了上述的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业主不支持等原因外,党员干部的自身能力水平不到位,党组织班子涣散、战斗力弱、形同虚设等,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创建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农民工党员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党务知识和基层党建经验、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才能为创建工作打开局面、铺平道路。
二、党组织抓好农民工党员学习的途径
(一)解决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学习问题。针对进城农民工党员绝大部分属于流动党员这一情况,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好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组织生活的问题,不能让流动党员“脱管”、游离于组织外。一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县、乡(镇)、村各级党组织要对进城务工党员进行排摸,摸清底数,做好登记,准确统计。二是农村流出地党组织要向进城务工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动员他们持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三是在农村同一地区外出务工党员流入集中的地方,流出地党组织可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相互合作,由流出地在流入地设立流动党支部,派出专职干部负责管理。有党组织必然有组织生活,有组织生活必然会安排学习。只有在实现了流动党员异地组织网络全覆盖后,农民工党员的学习和所在支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才能得到保障。
(二)针对农民工党员特点开展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学习型党组织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五方面内容学习及在推动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三方面下工夫。基层党组织要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党员的实际和需求,开展符合他们特点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照顾农民工党员的文化层次。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讲授理论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出相关的案例,生动形象地介绍,同时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其次,要针对农民工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补缺,如“八荣八耻”教育、学习与岗位技术相关的理论、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等。第三,要学习农民工党员关心的各种知识,如劳动维权法律、新农村建设理论、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流入地城市的市情和方言等。
(三)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引导农民工党员积极参与。一个党组织凡称得上“学习型”,学习便不是某个或某些党员的个体行为,而是全体党员的集体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已内化为党员的自觉意识、上升为党组织的制度和机制、贯穿于党内生活的始终,成为党组织和党员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状态的活动模式。要从学习变成学习型,党组织应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在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农民工党员中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设立“流动党员书屋”、邀请优秀农民工党员现身说法、制作学习型党组织宣传版面、每月召开学习培训会等,激发农民工党员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理论、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强化自身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建设能力。有农民工党员的基层党组织,主要是一些园区、“两新”组织、居民区党组织。这些党组织,特别是以农民工党员和群众为主体的园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光有意识、口号还不行,还应通过“创新方法、完善途径、拓展阵地、健全制度”等具体措施,来强化支部(党委、总支)把自身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能力。一要积极优化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和党组织生活、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企业(园区、社区)建设相互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二要从健全制度入手,对农民工党员的日常学习加以规范,形成良好的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三要在方法、途径、载体和阵地上作大胆创新和有效延伸,争取更多的资源。如采取远程教育设施、本地城市党员和进城农民工党员结对互助、依托社区市民学校办各种学习班等。
三、农民工党员要积极参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思想上提高认识,行动上积极落实。作为农民工党员,要深刻认识到学习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支持流入地支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要通过自身学习,从政治、思想、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时期共产党员新形象,努力争做农民工群体的佼佼者、利益代言人。其次,要通过学习来充实知识、丰富内涵、开阔眼界,适应城市多元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自己长期留居城市,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和都市居民做好准备。即使在城市打工只是人生的阶段性经历,今后还要返乡生活,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有素质、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通过在流入地城市党组织的学习,可为今后返乡干事创业奠定扎实的根基。
(二)发挥党员主体地位,为党组织献计献策。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每位党员都应该关心党组织发展,积极参与党组织事务,体现“支部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新任务,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还较少,各种体制、机制、方法还处在探索之中,而且各地区各部门的情况、党员队伍状况不同,无“一刀切”的模式和“万金油”的规律可循,需要广大党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农民工党员要积极为流入地党组织搞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贡献智慧,同时也可以针对目前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提出良好的意见、建议,帮助改进提高。当然,农民工党员要克服“只顾自己”的小农心态和“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大胆地畅所欲言,热情地献计献策,党组织也要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农民工党员的主人翁姿态得到充分展现。
(三)农民工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类、工矿类、服务类企业,党组织书记、委员本身都是农民工党员,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农民工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身体力行、敢为人先,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看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政策、党务、生产经营管理、行业技能等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给农民工党员做出榜样;另一方面要大胆实践,勇于开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虚心向党建基础较好的社区、企业讨教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验,邀请专家、领导和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给予指导、调研,努力与非党员业主沟通协调,争取业主对党支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支持,统筹兼顾生产经营和党务工作的关系,为党员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四)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农民工群众。党员代表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作为农民工党员,自然要代表广大农民工利益,为农民工兄弟姐妹服务。党组织是单位的领导核心,即使在“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地位虽然有所边缘化,仍在监督业主和服务员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将进而对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园区、学习型工会、学习型团组织等的建设产生驱动并提供后盾。农民工党员投入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后,要把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实践学习的理念传播给周围的广大农民工群众,进一步在农民工群体中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园区、“两新”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应尽可能地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效应辐射到广大农民工群众中,指导团组织、工会开展好相应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如在农民工中开展读书会、培训班,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强素质、适应社会。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司法社工站综合办公室
■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