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计算能力 培养 小学生 数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策略
1、理清算理。在《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一书中指出“如果一开始学习加减法计算时,就让学生记忆一些基本加减法的口诀是不妥的。因为这是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理解这些数的事实。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或者练习加减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数学技能的真正掌握。”因此,只有让学生经历由构造事实向提取事实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在理解算理之后,才能有效掌握口算方法。在鼓励算法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计算的基本方法,运算顺序的掌握。
2、教方法。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基本计算练习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苦练或强记”,而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灵活的口算方法和规律,掌握一定计算方法与技巧,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如像2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平十法、破十法……”;乘法口诀与口诀之间的联系,乘法与加法的沟通,求商时的基本方法;三四年级运用运算性质、定律的一些简便运算规则如“带符号搬家”凑整:379+48-79320伊43衣80,减法性质:183-79-21,运用“分解法”口算:25伊28把原式变成25伊4伊7来计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应适当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方法,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应当逐步地由依靠实物、数数、手指的计算向用脑子表象性计算,再向抽象计算过渡。并且让学生知道一旦遗忘,如何依赖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调出结果。
3、口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口算.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以下是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的几种方法和规律:
(1)、利用“凑十法”口算
a.加数“凑整”如56+33+7=?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十的数,可调换加数位置,把能凑成十的数相加,减法也如此.
b.连乘中因数“凑整”
如125×8×6=?125乘8的结果是1000,可直接算出结果是6000。
(2)、 运用“分解法”口算
a.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数
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个数相乘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24×26=624{4×6=24作十位、个位(2+1)×2=6作百位}.
b.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
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37×43=1600-9=1591.
c.采用“基准数”速算
如498+513+502+492+506=?可选择500作为基准,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d.掌握一些运算规律
例如,两个分母是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是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4、珠心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而开发智力是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竞争重点,“珠心算”教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易学性的显著特点.开展珠心算教学,对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启迪智慧、增强记忆力具有特殊的效果.以珠心算为教学参与手段,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会听、会想、会说、会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在珠心算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处做有心人,积极地总结并积极的创新与实践,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取得飞跃。让我们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去加以训练、培养,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双井镇中心校)
关键词:计算能力 培养 小学生 数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策略
1、理清算理。在《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一书中指出“如果一开始学习加减法计算时,就让学生记忆一些基本加减法的口诀是不妥的。因为这是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理解这些数的事实。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或者练习加减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数学技能的真正掌握。”因此,只有让学生经历由构造事实向提取事实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在理解算理之后,才能有效掌握口算方法。在鼓励算法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计算的基本方法,运算顺序的掌握。
2、教方法。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基本计算练习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苦练或强记”,而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灵活的口算方法和规律,掌握一定计算方法与技巧,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如像2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平十法、破十法……”;乘法口诀与口诀之间的联系,乘法与加法的沟通,求商时的基本方法;三四年级运用运算性质、定律的一些简便运算规则如“带符号搬家”凑整:379+48-79320伊43衣80,减法性质:183-79-21,运用“分解法”口算:25伊28把原式变成25伊4伊7来计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应适当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方法,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应当逐步地由依靠实物、数数、手指的计算向用脑子表象性计算,再向抽象计算过渡。并且让学生知道一旦遗忘,如何依赖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调出结果。
3、口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口算.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以下是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的几种方法和规律:
(1)、利用“凑十法”口算
a.加数“凑整”如56+33+7=?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十的数,可调换加数位置,把能凑成十的数相加,减法也如此.
b.连乘中因数“凑整”
如125×8×6=?125乘8的结果是1000,可直接算出结果是6000。
(2)、 运用“分解法”口算
a.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数
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个数相乘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24×26=624{4×6=24作十位、个位(2+1)×2=6作百位}.
b.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
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37×43=1600-9=1591.
c.采用“基准数”速算
如498+513+502+492+506=?可选择500作为基准,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d.掌握一些运算规律
例如,两个分母是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是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4、珠心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而开发智力是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竞争重点,“珠心算”教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易学性的显著特点.开展珠心算教学,对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启迪智慧、增强记忆力具有特殊的效果.以珠心算为教学参与手段,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会听、会想、会说、会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在珠心算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处做有心人,积极地总结并积极的创新与实践,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取得飞跃。让我们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去加以训练、培养,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双井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