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著有《大师出没的地方》、《手艺坊》等8部诗集和《花蕊中的古驿》、《纹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随笔集及批评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小说见诸《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刊。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编剧。现居成都龙泉驿。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其中一些叫“丝绸之路”,另一些叫“茶马古道”…… 张骞在西域惊讶地发现了从这条路上输送出去的大量蜀物,他的一番言说,让汉武帝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
  当我们走进邛崃市平乐镇新兴街158号“杏林村”药店时,在药店内堂光线略暗的里屋,看见了熊老师。
  不用说,熊老师是位安静的人,也不愧被称为老师,跟他才聊几句,他嘴里就冒出了“藏彝民族走廊”这一说法。
  1978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藏彝走廊”这一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正处于藏彝之间,隐藏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
  光阴之暮霭升起,高山之巅大河之上,我们一定能看见那在羊皮地图上寻找家园的巨大手指。
  事实上,藏彝羌走廊上的许多文化事象至今未成公论,许多谜团尚存于史籍的空白处、泥土的掩藏下——光阴通过走廊,但未完全打开。
  藏彝羌民族走廊
  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在成都西郊建筹边楼。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由此可见,当年的邛雅驿道,是画入“图蜀地形”之内的。女诗人薛涛有《筹边楼》诗云:“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此诗,把“筹边楼”写得巍峨宏大,气象万千;而且还告诫唐王朝的将军们:要持重筹边,切勿随意侵犯其他民族而引来战祸。否则,人们在筹边楼顶层就会看到边地的烽火了。
  遥想汉代那位司马迁先生在写《史记·西南夷列传》时,一定边写边饮茶,并眯着眼睛遥想并疑惑于这条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地带。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远古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后人们拨开草丛,在荒弃的遗迹上抚摸、辨析,发现一些叫“丝绸之路”,一些叫“茶马古道”。它们不仅是中央王朝执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很早就与国际接轨的民间跨境商道。
  熊老师从藏彝民族走廊说到骑龙山秦汉古道。当我们试探着询问他还有谁知道南丝路时,他说:“在平乐,如果我都不知道,那就没人知道了。”一个安静的人的自信,让人踏实。
  熊老师叫熊永龄,中医世家,70岁,1957年在当教师时被打成右派,那年他19岁,成了邛崃年龄最小却排名首位的大右派。丢了教师饭碗后,他干起了照相的营生,正是这个“乡村摄影师”的职业,使他与古道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挎着相机,穿村过镇,专为乡民们拍照,走的正是乡间的古道。
  他说,那时古道从邛崃市的孔明乡经骑龙山和临济镇,到名山县的中峰乡、百丈湖、油墙扁(茶马司),六七十华里的距离上,道路虽断断续续,却总是有的。后来由于“农业学大寨”修水田,路石才被拆用,现在仅骑龙山上的“马道子”还基本完好如初。
  从成都出发去往印度
  存留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上那段古驿道遗址,是当时由成都经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它既是“南丝路”的一段,也是“茶马古道”的一段,还是“灵关道”的一段,熊永龄等当地老人称其为“剑南道”或“马道子”。
  平乐古镇坐落在骑龙山脚下、白沫江岸边。站在场镇旷坝,远望骑龙山廓线,在桔红色的晨曦中,它像一条青色的巨龙蜿蜒向南。据说,从前,骑在山脊上的古道墙垣,竟有着长城一样的模样。
  “南丝之路”由古灵关道、五尺道和云南境内的永昌道共三条干线组合而成,全长2000多公里,四川成都为起点,云南腾冲为国内最后一个驿站,沿途设有众多官驿。
  成都作为南丝路起点自是当之无愧。先秦时期,成都就是跨地区贸易的繁荣的工商业城市、自由都市;在早期蜀国城市体系中,商代的成都是次级城市,主要发挥工商业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成都作为首要城市,是巴蜀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仪当年筑的“少城”内,除拥挤着穿戴奇装异服的各少数民族商人外,还布列着堆满蜀布、绸缎、邛杖等商品的大店显铺。
  在这条古道上,巴蜀的丝绸、蜀锦、布匹、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被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印度,印度和中亚的珠宝、琉璃被输入中国。同时,中外的哲学思想、宗教艺术亦在此路沿途传播,最终形成一条南传佛教的通途。
  史料上记载的官家修筑此路的时间是秦代,打通其下段——由蜀地去印度的时间为东汉,这是指官道。至于民间交通路道,则可上溯至先秦时期。而从民族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的资料来看,早在旧、新石器时代,这条古道上就布满了人类的屐履。
  令张骞惊诧的蜀地物产
  当丝绸与珠宝隔着国境遥相对望,“南丝之路”就诞生了。
  兼有“私奔专家”和“作赋高手”双重著名身份的司马相如当官后,被派回成都经略云贵“西南夷”地区,他驰马往复,为他获得爱情、写赋之外的功勋和荣耀的“第三条道路”,即官路,正是“南丝之路”。
  但忙于与邛女卓文君谈情说爱、饮酒作赋的司马相如,并没有顾得上将这条道路的功劳告诉朝廷。朝廷知道这条道路,还是在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之后的事——张骞在西域惊讶地发现了从这条路上输送出去的大量蜀物!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
  关于张骞向汉武帝的报告,《史记·大宛列传》是这样记载的:“臣在大夏时,见邛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正是对这个汇报材料的记录,在古代文献中最早透露了巴蜀有通往国外的交通线的消息。
  张骞的一番言说,让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在“民道”的基础上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基于这层考虑,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候,命其以蜀郡(成都)、犍为郡(宜宾)为据点,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不过,这一举措的实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而未获成功。汉武帝遂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民族隔阂,以及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及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首领倾附朝廷,于滇西设置永昌郡后,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官道南丝路终于全线贯通。
  自此,南丝路上以海贝为货币的民间自由贸易走廊,变成了由中央王朝掌控的贸易线。《史记·西南夷列传》对秦汉前的记载是:“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僮、牦牛,以此巴蜀殷富。”
其他文献
在人们的印象中,保尔一直是钢铁战士的形象,他驰骋战场,杀敌报国,深入森林,抢修铁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全身瘫痪,又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向死而生.保尔精神曾经鼓舞了无数
期刊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油菜不同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对棉花黄萎病和红腐病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晋黄芥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晋油9号,且晋黄芥的用量不同,抑菌活性
会议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zeae-maydis Theon and Doniels)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192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被发现.我国于1991年在丹东地区首次报道了
会议
又到冬天了,寒风凛冽,起初只是一点点地把温度压下去,忽的一晚,便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来一片洁白,将这小城都淹没了.rn我披上外套,就这样一头奔入雪中,倾听雪落的声音,思绪夹
期刊
  桃红黑点病是近几年甘肃省秦安县出现的严重为害桃树的一种新病害,主要在枝条和果实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对桃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该病的研究报道.为
会议
落红告别了春的浓浓情思,迎来了秋的幕落耳语;归雁告别了北方的无尽大漠,迎来了南方晕红的艳阳;旅人告别了塞北的落雪残阳,迎来了岭南的小桥流水;你,又告别了什么?又迎来了什
期刊
期刊
谢晖的天空并不总是一片灰色我所见的谢晖乐观、开朗.呈现出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水色谢晖虽然还在为不能走出国门而耿耿于怀.虽然还在为在申花队当替补而暗自不平但他没有选
  2013-2014年通过对重庆地区十余县市的实地采样调查,发现桃褐腐病在该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其地理分布范围包括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合川区、永川区、涪陵区、南川区、
会议
格莱斯·霍普190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4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随后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服务于军界,80年代中期成为美国海军准将,1992年去世。她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著名女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