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浅探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8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由此受到空前的重视,不可否认,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进步”的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危机: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不惜血本、不遗余力地投资于子女教育,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极为重视,但是在孩子的德行养成上,他们却选择了最基本、最一般的标准;在德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教师、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所教学生成绩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中考、高考成绩好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分数成为衡量人“高矮美丑”的权威标尺,可谓“一俊遮百丑”。这些从认知层面到行为层面的偏差,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亮起了红灯。
  现代德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正视德育对象是具体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各不相同,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德育引导。因此,我们应不断转换德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德育内容,体现时代特色;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从而体现德育创新,真正实现发展人,提升人,创造人。
  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使当前德育走出低谷,割除弊端,富于生机和活力,使之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德育成长呢?本文结合实际,略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的几点管见,希冀抛砖引玉。
  一、激发主体内在动因,注重学生德育需求
  据媒体报道,某城市的一些学校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是否“达标”,就以学生是否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字盖章为据。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达标,花了门票钱,在相关材料上盖了章,却并不进入基地参观,接受教育。
  这样的德育有实效吗?考试重压之下,和教育有关的一切人和事的发展似乎都背离了初衷。学校德育关注行为的改变,而忽略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对单一枯燥的德育方式难耐其烦,但又慑于某种规定和限制而作假。它更像演戏,不仅导演了教育,更导演了学生原本真诚率真的心灵。其实,提高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途径有很多,学校应关注学生的道德需求,营造真实感人的道德教育情景,依托社会,挖掘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他们乐于前往的德育基地,提倡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而不是仅仅囿于学校规定的某种方式、某个场所。
  需要是实现学生德育成长的内在动因,夸美纽斯说:“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德育需要的培养应在德育活动中进行,笔者以为,“快餐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中学生,缺少必要的道德积淀,鉴于此,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他们的阅读空间,以此拓展学生的价值世界,从书中汲取人类的智慧,促进其智力和精神的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拥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
  二、回归主体生活世界,完成自我道德构建
  报纸曾经刊登了某地初中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表:5:30起床,6:00出发去学校,6:30早读,7:45—11:15上课,13:15—17:30上课,18:15—21:00晚自习。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时间之长,强度之大,恐怕在中国教育史上亦很罕见。很多人在问:中国教育怎么了?教育的本真应该是快乐幸福的,不敢想像,为了所谓的“教育”,而使学生没有时间去体验亲情和友情,去品味善良和宽容,去感悟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的善意和关爱,这样的牺牲值得吗?这样的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应有之意。
  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同样,没有生活的德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把个人的价值启蒙、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验证、丰富个人的价值观念,并逐步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可见,生活养成可以在学生完成完整生活构建的同时获得德行的圆满。
  因此,创设切合学生道德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获得多样性的道德生活体验,在对多样伦理价值的体验、甄别、选择中获得对价值的鲜活认知,让他们在磨练中体验生活,在挫折中认知生活,在摔打中学会生活。
  三、丰富优化德育方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在学校工作安排中,每周都有一节班会课。学校经常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广播讲话,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再由班主任详细讲解,监督学生认真诵读,然后组织学生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传统德育中,更多的是采用灌输法,用规范的宣讲取代心性养成,用无条件的服从取代自由选择的欲望,导致少数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所谓“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道德品质的提升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主观方面理解、接纳、赞同某一道德规范,即使他能按照道德规范去做,其行为也很难称得上是道德行为。“价值、态度和美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及榜样表率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学生的品质养成必须基于某种道德情景。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的过程,以有效提高德育实效。尽管这一系列的内化教育颇费时日,难以立竿见影,但是它体现了对受教育主体的尊重,遵循了道德形成规律,其成效是恒久的。
  四、衔接家庭、学校、社会,增强德育整体效益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赞美煤、小石子的文章,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内在比外表更为重要等,所以,当老师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平凡时,学生们赞美了运煤工人,歌颂了清洁女工……但据笔者调查,绝少有学生愿意长大后从事以上类似职业。
  原因是什么呢?孩子在启蒙时期就知道很多超出常人的大英雄、大企业家、大科学家,他们对生活的贡献使孩子们心生崇敬、仰慕;学校经常请一些杰出人物作报告,使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学生下意识地给自己的未来人生定位;孩子的父母经历了贫困,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希望自己憧憬的生活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于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社会价值引导失当,学生从小产生一种错觉:不成为大富豪、大明星,不挣大钱、不名揚四海就不是成功。于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不能平等待人等成为孩子们身上常见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人性的缺陷似乎责任在于个人,但实质上根本的责任在社会。”环境在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各有优势和不足。实践中,我们构建和完善了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德育为主导,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区德育为依托的全面渗透、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此来提高德育的整体效益,从而在全局上改变德育薄弱现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德育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育实践中,建立顺畅的家校联系管道,提倡让学生到社区做义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真正的德育应该给受教育者带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超越、人性的回归和情感的纯化。德育是维护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不容小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状态低迷的学校德育工作,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坚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德育工作信条,我们定会迎来德育工作的春天!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报纸
方药:水银10克、火硝10克、白矾10克、海浮石6克、炉甘石8克、朱砂4克、麝香1克、冰片5克。制法:先将前六味药碾成细粉,放入铁锅内,用瓷碗盖上,碗背上面放入少许米,碗口与锅
期刊
目的研究龙船花Ixor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龙船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
商业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互联网到来之前,大家都认为是能源,毕竟两次工业革命都跟能源有关,第一次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而21世纪最重要的资产也许应该是数据,因为谁掌
【正】网上家教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家教信息网),在这里指的是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家教信息及其它个性化服务的网络产品(网站),该网站应为教员和学员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家教社区,为
游客空间流动规律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和区域旅游线路组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行为地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总结了太白山景区游客空间流动规律,并给出了优化
摘要: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已经使国家财政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家财政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的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同时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字:财政经济循环 影响 对策    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科学理财,必须集中财力、科学运筹,有计划、分步骤地促进教育、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烂肺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是山羊特有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高热、咳嗽以及肺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蛋白性炎症为特征。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