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外审计实践表明,在审计产生的早期,一般采用全面的详查法,对所有经济业务和会计凭证进行详细核查,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审单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量越来越多,且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或是审计费用太昂贵,再进行全面的详细审查已经不再可能。于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人员逐步在工作中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规范审计抽样工作。审计抽样的应用,科学地解决了审计的业务量与审计结论保证程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审计抽样 审计样本 审计抽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12-01
1.运用审计抽样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产生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不复杂,企业规模小,其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不太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经济业务不断增多,且日益多样化,尤其是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出现,使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不断增多和日趋复杂,审计人员要对所有的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进行全面的详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不仅成本太高而且非常困难。审计技术和方法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
2)符合成本和效益的原则。根据审计的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并不需要对所有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判断,只要能恰当的运用审计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的样本进行审查,便可推断总体特征,可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3)审计结论可靠性高。统计抽样是根据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的原理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其抽样风险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制的,样本按随机方法选出,较少主观的因素,其样本结果客观地反映总体特性,抽样结果的有效性不受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影响,因而其结果更科学、更可靠,但不能认为统计抽样就不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对于审计抽样对象确定、估计误差率等均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
2.审计抽样的具体应用
2.1 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
审计抽样虽然是一种现代审计方法,但并不说它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审计,当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项目都很重要、被审计的项目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或从成本效益考虑并不有利时,一般不应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审计师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标;完整性是指在选取审计总体时须包括为实现审计目标所涉及的所有项目。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宜采取详查方法,对审计内容较多、审计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宜采取抽样审计,并结合分析性复核手段,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2.2 审计抽样的程序
在审计抽样中,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程序,对于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审计抽样的两种方法(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的程序基本一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审计目标;2.确定审计对象总体和抽样单位;3.设计样本并确定样本规模;4.选取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测试;5.根据样本审计结论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情况;6.评估审计风险;7.形成审计结论。
在审计抽样中,恰当地确定样本规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样本规模过小,不能反映出总体特征,会增大审计风险;样本规模过大,会加大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失去抽样的意义。因此,以下重点介绍如何选取审计样本规模及确定审计样本的相关内容。
1)审计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
目前在审计实践中,样本规模的确定较多地靠审计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合理确定样本量,一直是审计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理论上,我国对这一问题也少有研究。
2)样本的选取
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审计事务中主要有五种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重点抽样。这几种方法并非完全独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根据审计对象总体的具体情况,结合应用。
(1)简单随机抽样。按随机原则直接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保证审计对象总体中每个单位在抽选时都有同等的中选机会,在应用时要对审计对象总体的每个单位进行编号,然后,利用随机数表或用抽签的方式来选取必要的样本单位数。由于简单随机抽样在统计条件上的限制,而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在于发现审计对象总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及漏报事项,在对报表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时,不宜完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随机抽样。将审计对象总体按某一标志大小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选样本。在审计实践中,尤其是在实质性测试中,可将顺序编号的总体各单位货币金额加总,随机起点,按事先确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在项目实质性测试中常常应用此中方法。
(3)整群随机抽样。是将审计对象总体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对中选群的全部单位进行审查,此中方法用在特殊或异常交易的审计测试中。
(4)分层随机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次级总体,针对不同次级总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可按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分层,也可按经济业务的类型分层,分层抽样是审计实务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分层,可使货币金额累计抽样法按项目的重要性、变化频率等选取不同的样本数,且可对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审计程序,从而提高审计效果。
(5)重点抽样。重点抽样是审计师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取金额较大的、有异常波动的项目进行审查,这种选样方法应用的效果与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3.审计抽样技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理解重要性水平与抽样审计的关系。重要性水平影响着审计风险从而影响着审计样本量的确定。抽样审计体现的是成本效益原则,但是由于审计固有专业判断性,所以审计中的抽样一般是在重要性原则指导下的抽样,同时抽样审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详查方法不再使用。对于资产负债表中占有重要比例的项目,审计人员必须予以关注,尤其是那些内控较差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又占有相当比重的项目,就不能采用一般的常规的审计程序,而应实施特别的详查方法。在重要性原则指导下的判断抽样是审计的一种很有效的实务方法,而纯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必须以企业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企业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则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错误和弊端的概率较小,即使发生了错误和弊端也能易于发现。
2)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构成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对于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存在很大随意性。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使用随意抽样法,抽到的样本若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审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分析性测试,以及需进行100%检查的关键性项目等诸项因素基础之上的。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并辅助判断抽样,抽样检查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弃某些项目,并根据判断和分析增加异常样本,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丁仁立.科学掌握审计抽样内涵,合理运用审计抽样方法[J].中国审计.2004. 09.
[关键词]审计抽样 审计样本 审计抽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12-01
1.运用审计抽样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产生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不复杂,企业规模小,其记录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不太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经济业务不断增多,且日益多样化,尤其是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出现,使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不断增多和日趋复杂,审计人员要对所有的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进行全面的详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不仅成本太高而且非常困难。审计技术和方法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
2)符合成本和效益的原则。根据审计的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并不需要对所有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判断,只要能恰当的运用审计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的样本进行审查,便可推断总体特征,可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3)审计结论可靠性高。统计抽样是根据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的原理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其抽样风险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制的,样本按随机方法选出,较少主观的因素,其样本结果客观地反映总体特性,抽样结果的有效性不受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影响,因而其结果更科学、更可靠,但不能认为统计抽样就不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对于审计抽样对象确定、估计误差率等均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
2.审计抽样的具体应用
2.1 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
审计抽样虽然是一种现代审计方法,但并不说它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审计,当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项目都很重要、被审计的项目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或从成本效益考虑并不有利时,一般不应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审计师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标;完整性是指在选取审计总体时须包括为实现审计目标所涉及的所有项目。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宜采取详查方法,对审计内容较多、审计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宜采取抽样审计,并结合分析性复核手段,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2.2 审计抽样的程序
在审计抽样中,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程序,对于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审计抽样的两种方法(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的程序基本一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审计目标;2.确定审计对象总体和抽样单位;3.设计样本并确定样本规模;4.选取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测试;5.根据样本审计结论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情况;6.评估审计风险;7.形成审计结论。
在审计抽样中,恰当地确定样本规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样本规模过小,不能反映出总体特征,会增大审计风险;样本规模过大,会加大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失去抽样的意义。因此,以下重点介绍如何选取审计样本规模及确定审计样本的相关内容。
1)审计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
目前在审计实践中,样本规模的确定较多地靠审计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合理确定样本量,一直是审计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理论上,我国对这一问题也少有研究。
2)样本的选取
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审计事务中主要有五种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重点抽样。这几种方法并非完全独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根据审计对象总体的具体情况,结合应用。
(1)简单随机抽样。按随机原则直接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保证审计对象总体中每个单位在抽选时都有同等的中选机会,在应用时要对审计对象总体的每个单位进行编号,然后,利用随机数表或用抽签的方式来选取必要的样本单位数。由于简单随机抽样在统计条件上的限制,而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在于发现审计对象总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及漏报事项,在对报表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时,不宜完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随机抽样。将审计对象总体按某一标志大小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选样本。在审计实践中,尤其是在实质性测试中,可将顺序编号的总体各单位货币金额加总,随机起点,按事先确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在项目实质性测试中常常应用此中方法。
(3)整群随机抽样。是将审计对象总体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对中选群的全部单位进行审查,此中方法用在特殊或异常交易的审计测试中。
(4)分层随机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次级总体,针对不同次级总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可按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分层,也可按经济业务的类型分层,分层抽样是审计实务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分层,可使货币金额累计抽样法按项目的重要性、变化频率等选取不同的样本数,且可对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审计程序,从而提高审计效果。
(5)重点抽样。重点抽样是审计师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取金额较大的、有异常波动的项目进行审查,这种选样方法应用的效果与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3.审计抽样技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理解重要性水平与抽样审计的关系。重要性水平影响着审计风险从而影响着审计样本量的确定。抽样审计体现的是成本效益原则,但是由于审计固有专业判断性,所以审计中的抽样一般是在重要性原则指导下的抽样,同时抽样审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详查方法不再使用。对于资产负债表中占有重要比例的项目,审计人员必须予以关注,尤其是那些内控较差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又占有相当比重的项目,就不能采用一般的常规的审计程序,而应实施特别的详查方法。在重要性原则指导下的判断抽样是审计的一种很有效的实务方法,而纯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必须以企业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企业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则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错误和弊端的概率较小,即使发生了错误和弊端也能易于发现。
2)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构成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对于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存在很大随意性。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使用随意抽样法,抽到的样本若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审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分析性测试,以及需进行100%检查的关键性项目等诸项因素基础之上的。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并辅助判断抽样,抽样检查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弃某些项目,并根据判断和分析增加异常样本,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丁仁立.科学掌握审计抽样内涵,合理运用审计抽样方法[J].中国审计.2004.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