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育 教育模式 模式创新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语文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下面着重探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创新教育
合着教改的节拍,除了投影器、录音机等教学仪器外,电脑真实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促使他们接受与创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创、乐创,勇于创新。
二、转换教育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平等、互动、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平等、互动、对话、共享。平等、互动、对话、共享是民主的、自由的、和谐精神的再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使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营造“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间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丰富、提高或完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还应是参与者。教师必须持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心理上、情感方面也是平等的。只有带着这种认识走进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
三、转变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中落后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师习惯了满堂谈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极少关注学生能否将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针对现状,语文教师要尽快应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上。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以“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为主体的旧模式,积极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例:笔者为了从繁琐讲解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了以学生轮流当“主讲教授”为核心活动的“欣赏式阅读教学模式”,即包括承包主讲课文(课前)—写鉴赏文章(课前)—五分钟讲授—七嘴八舌评议—质疑—句话赏析六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前对“主讲教授”的指导作用,上课时要将教学环节连贯井然,并查漏补缺,最后点拨升华,从而让学生在唱尽主角的兴味中,充当知识的“加工厂”,而非知识的容器。实践表明,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有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教师要提高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蕴含自然美,《纪念白求恩》倡导品德美,《七根火柴》渗透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可结合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语文教师要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有崇高道德的人。
五、加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加大学生阅读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地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具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对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极大好处。大量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极高的语文素养。
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
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学生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凭借自身情感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能更好地进行情感的培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内涵,抒发情感并增强艺术效果,这是作者描绘情境的目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主动探索代替以往被动的学习,积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学中,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节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除以上讲的课前导语、借助音乐以外,还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或是运用电影、电视等,通过合理运用,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育 教育模式 模式创新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语文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下面着重探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创新教育
合着教改的节拍,除了投影器、录音机等教学仪器外,电脑真实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促使他们接受与创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创、乐创,勇于创新。
二、转换教育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平等、互动、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平等、互动、对话、共享。平等、互动、对话、共享是民主的、自由的、和谐精神的再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使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营造“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间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丰富、提高或完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还应是参与者。教师必须持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心理上、情感方面也是平等的。只有带着这种认识走进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
三、转变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中落后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师习惯了满堂谈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极少关注学生能否将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针对现状,语文教师要尽快应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上。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以“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为主体的旧模式,积极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例:笔者为了从繁琐讲解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了以学生轮流当“主讲教授”为核心活动的“欣赏式阅读教学模式”,即包括承包主讲课文(课前)—写鉴赏文章(课前)—五分钟讲授—七嘴八舌评议—质疑—句话赏析六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前对“主讲教授”的指导作用,上课时要将教学环节连贯井然,并查漏补缺,最后点拨升华,从而让学生在唱尽主角的兴味中,充当知识的“加工厂”,而非知识的容器。实践表明,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有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教师要提高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蕴含自然美,《纪念白求恩》倡导品德美,《七根火柴》渗透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可结合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语文教师要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有崇高道德的人。
五、加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加大学生阅读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地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具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对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极大好处。大量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极高的语文素养。
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
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学生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凭借自身情感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能更好地进行情感的培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内涵,抒发情感并增强艺术效果,这是作者描绘情境的目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主动探索代替以往被动的学习,积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学中,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节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除以上讲的课前导语、借助音乐以外,还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或是运用电影、电视等,通过合理运用,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