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素描”课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开始,一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现在,由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编写的中职课程标准,为“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深度理解课标、研究课标,是用好课标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中职课标;设计素描;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0-02
【作者简介】徐海,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2)数媒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平面美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而其中的“设计素描”课程则更为年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引入我国,并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在平时的“设计素描”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存在着许多困惑,甚至一些具有丰富美术教育经验的老教师还以“传统素描”模式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全新理念的“设计素描”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开展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能给教师们提供一定参考。
一、崭新理念的课程定位
(一)以“学以致用”的理念确定课程性质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本质是,以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为辅助工具,融合艺术设计理念,使艺术设计产品更为便捷高效地呈现出来。设计素描是上述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更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标特别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艺术和技术相融合”,对“设计素描”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素描基础造型能力与设计思维能力。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即通过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分析与归纳能力,对客观形态构造特征进行设计与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特征,掌握视觉语言规律,具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为后续绘画类、设计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学有所用”的理念确定课程思路与目标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范围很广,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对本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做一个普通的平面设计人员,只要熟练使用多种软件就可以,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最主要的就是能画画,而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则是绘画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充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还要适当考虑现阶段中高职分段培养的需要。课标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强调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注重理实一体化达成教学目标。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素描基础造型能力,在将来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上,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绘画技能应用于设计作品;具有设计素描的写生及简单创作能力,能基本适应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继续深造。
二、科学规划的课程内容
(一)以岗位能力需求规划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分析,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借助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是具有艺术审美、实用性的创造性生产活动。我国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表明,针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传统素描教学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设计发展的步伐。根据中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特点,本课程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素描造型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框架内,三分之一课时用于学生基础造型能力训练,三分之二课时用于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造型基础训练”“认识设计素描”“设计素描基础表现技法训练”“设计素描形体演化技法训练”“设计素描图形语言的运用”“设计素描创作训练”6个模块。
根据各模块的教学侧重点又分解为14个教学单元,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作为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课程的开设固然要重视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但它并非“纯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过程,现代数码设备为高质量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可能,各大网络素材平台更有大量现成的设计资源可以借鉴。故本课程的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重视学生造型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美法则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专业从业能力需求,逐渐引领学生进入平面艺术设计的创作领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教学单元
就教学规律而言,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内容都是不科学的。中职层次学生在入学时美术基础普遍薄弱,基础造型能力几乎是“零起点”,要从学习素描观察方法到造型能力、绘画技巧的掌握,再上升到画面表现创造,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训练过程,而对点、线、面的基本造型元素的理解,平面造型的装饰性表达技巧却很容易达成。传统素描的画面表达方式较适合绘画创作表现,于实际设计“工作过程”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意义,真正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反倒是图形创意与设计思维能力、画面快速表现能力以及实用的画面装饰表现能力。
造型基础训练模块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素描基本功。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需要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学会素描绘画工具的使用,学会以素描的形象思维去观察理解形体的透视、结构、空间、光影、肌理等,掌握基础绘画语言及形式美法则的表达,掌握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后续进入实质性“设计素描”的学习奠定基础。后续三分之二的课时比重,是学生进入实质性设计思维能力及造型能力的训练阶段,教学单元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较符合学生对绘画造型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和训练。
三、行之有效的实施建议
(一)基于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建议
教师要根据学情因时、因地、因材施教。注重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的细节内容确定、课题的设计上,合理取舍,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发挥,采用“项目式”“课题式”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设计素描是“视觉艺术”,要求用视知觉进行感知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技能,要注重示范教学和视频演示教学。特别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观摩画展、设计展,参观平面设计企业等,使学生对设计素描特有的表现语言有直观的认知。改变传统素描教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把教学重心调整为训练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现积极教育的课程评价建议
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建立评价主体、方式、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以及优秀作品展等开放式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还应努力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在实施评价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在教学中将体现出积极的教育作用。
此外,教师在课标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本课程标准计划为90课时,其中包含30课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总量尚嫌不足。考虑到各校教学实际情况不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灵活机动安排。教师可根据素描教学的一般经验,集中持续时间段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专注度、绘画技能及画面表现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安排在初学阶段,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及绘画技巧将更加扎实,为后续学习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安排在学期课程结束阶段,则更有利于学生总结性、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对于创新思维型设计素描的创作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至于课时不足的缺陷,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完成设计素描作品的专业成就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或安排学生加强课后训练量,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课标;设计素描;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0-02
【作者简介】徐海,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2)数媒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平面美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而其中的“设计素描”课程则更为年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引入我国,并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在平时的“设计素描”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存在着许多困惑,甚至一些具有丰富美术教育经验的老教师还以“传统素描”模式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全新理念的“设计素描”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开展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能给教师们提供一定参考。
一、崭新理念的课程定位
(一)以“学以致用”的理念确定课程性质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本质是,以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为辅助工具,融合艺术设计理念,使艺术设计产品更为便捷高效地呈现出来。设计素描是上述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更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标特别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艺术和技术相融合”,对“设计素描”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素描基础造型能力与设计思维能力。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即通过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分析与归纳能力,对客观形态构造特征进行设计与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特征,掌握视觉语言规律,具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为后续绘画类、设计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学有所用”的理念确定课程思路与目标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范围很广,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对本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做一个普通的平面设计人员,只要熟练使用多种软件就可以,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最主要的就是能画画,而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则是绘画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充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还要适当考虑现阶段中高职分段培养的需要。课标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强调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注重理实一体化达成教学目标。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素描基础造型能力,在将来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上,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绘画技能应用于设计作品;具有设计素描的写生及简单创作能力,能基本适应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继续深造。
二、科学规划的课程内容
(一)以岗位能力需求规划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分析,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借助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是具有艺术审美、实用性的创造性生产活动。我国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表明,针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传统素描教学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设计发展的步伐。根据中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特点,本课程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素描造型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框架内,三分之一课时用于学生基础造型能力训练,三分之二课时用于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造型基础训练”“认识设计素描”“设计素描基础表现技法训练”“设计素描形体演化技法训练”“设计素描图形语言的运用”“设计素描创作训练”6个模块。
根据各模块的教学侧重点又分解为14个教学单元,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作为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课程的开设固然要重视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但它并非“纯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过程,现代数码设备为高质量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可能,各大网络素材平台更有大量现成的设计资源可以借鉴。故本课程的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重视学生造型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美法则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专业从业能力需求,逐渐引领学生进入平面艺术设计的创作领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教学单元
就教学规律而言,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内容都是不科学的。中职层次学生在入学时美术基础普遍薄弱,基础造型能力几乎是“零起点”,要从学习素描观察方法到造型能力、绘画技巧的掌握,再上升到画面表现创造,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训练过程,而对点、线、面的基本造型元素的理解,平面造型的装饰性表达技巧却很容易达成。传统素描的画面表达方式较适合绘画创作表现,于实际设计“工作过程”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意义,真正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反倒是图形创意与设计思维能力、画面快速表现能力以及实用的画面装饰表现能力。
造型基础训练模块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素描基本功。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需要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学会素描绘画工具的使用,学会以素描的形象思维去观察理解形体的透视、结构、空间、光影、肌理等,掌握基础绘画语言及形式美法则的表达,掌握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后续进入实质性“设计素描”的学习奠定基础。后续三分之二的课时比重,是学生进入实质性设计思维能力及造型能力的训练阶段,教学单元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较符合学生对绘画造型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和训练。
三、行之有效的实施建议
(一)基于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建议
教师要根据学情因时、因地、因材施教。注重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的细节内容确定、课题的设计上,合理取舍,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发挥,采用“项目式”“课题式”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设计素描是“视觉艺术”,要求用视知觉进行感知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技能,要注重示范教学和视频演示教学。特别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观摩画展、设计展,参观平面设计企业等,使学生对设计素描特有的表现语言有直观的认知。改变传统素描教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把教学重心调整为训练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现积极教育的课程评价建议
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建立评价主体、方式、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以及优秀作品展等开放式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还应努力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在实施评价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在教学中将体现出积极的教育作用。
此外,教师在课标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本课程标准计划为90课时,其中包含30课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总量尚嫌不足。考虑到各校教学实际情况不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灵活机动安排。教师可根据素描教学的一般经验,集中持续时间段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专注度、绘画技能及画面表现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安排在初学阶段,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及绘画技巧将更加扎实,为后续学习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安排在学期课程结束阶段,则更有利于学生总结性、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对于创新思维型设计素描的创作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至于课时不足的缺陷,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完成设计素描作品的专业成就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或安排学生加强课后训练量,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