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在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wei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并与手法复位弹性钉固定进行对比,以明确其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1例儿童肱骨干骨折患儿,分别采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弹性钉治疗(20例,A组)、手法复位弹性钉治疗(21例,B组)。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8.82±3.12)岁;B组男13例,女8例,年龄(9.09±2.78)岁。观察并比较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放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功能评分等。

结果

A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闭合复位,B组成功闭合复位16例,5例行切开复位,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35.5±4.60)min、照射次数(10.21±3.53)次,B组手术时间(47.5±7.00)min,照射次数(14.70±5.02)次,两组在手术时间及照射次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A组骨折愈合时间(7.32±1.03)周、住院时间(6.54±1.21)d,B组折愈合时间(7.64±0.88)周,住院时间(6.94±1.53)d,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P=0.387);B组发生2例桡神经损伤,1例创口感染,A组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6); 两组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1)分、(90.1±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

结论

相对于手法复位,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能提高复位成功率,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照射,且不影响术后疗效,临床上可适当使用。

其他文献
期刊
@@
目的探讨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和腹横肌分离(TAR)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LI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开放CST、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ECST)或开放TAR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学指标: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
期刊
本综述介绍了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MDS)疾病的特点,总结了历年国际及国内范围对该病的病案报道,综合近五年的对该病研究的文章,分别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面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从PMDS患病的可能病因入手,在讨论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胎儿早期注射AMH(抗苗勒氏激素)以促进MD(苗勒管结构)的继续退化,以达到治愈目的的观念。
患儿男,17天,因“拒奶、反应差、发绀4天”入院。患儿系第6胎第2产,胎龄40周臀位剖宫产,出生体重2700 g,无窒息,羊水、胎盘、脐带无异常。父母均40岁,体健,非近亲婚配。母亲
本综述介绍了BP(双膦酸盐)辅助治疗CPT(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进展,综合了近年来国外对该研究的文章,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并详细阐述了双膦酸盐的结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学、副作用、在儿童中的使用情况,双膦酸盐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研究以及未来展望。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与淋巴细胞上的抑制性调节蛋白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性,促使T细胞凋亡。这是最新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逸的通路之一。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它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密切相关。PD-1/PD-L1通路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对原发性肝癌中PD-1/PD-L1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患儿女,24天,因“发现左面部肿块、发热1 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00 g,羊水正常,无窒息史,父母及姐姐体健,否认皮肤破溃病史。入院查体:T 38.2℃,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