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曙光,2011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传媒是我国第一支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也是出版传媒板块市值最大的龙头。
2003年在《网球》杂志创刊的决策中,我深知网球在国外是一个很受尊重,也很普及的运动,中国的体育在走向改革开放的途中,它必然和网球运动有全方位的遭遇,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办一份网球杂志,对推动中国网球的职业进程,特别是对推动大众的普及,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创刊筹备之际,非典疫情正在中国蔓延,北京尤其猛烈,对于《网球》杂志的创办,非典是一个偶然事件,非典有没有发生,都不会影响我们创办网球杂志的决策。遇上非典,从反面的意义上给我们一种提醒和昭示: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最重要的东西,人类表面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脆弱,任何一种没有遭遇过的病毒,都有可能让人类遭受灭顶之灾。当时人们都把SARS和欧洲的黑死病相比,在这样一种恐惧之中,人们坚定了通过运动来增强健康的信念,SARS不是《网球》创刊的原因,但它促进我们通过一本杂志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投入到运动中来,还是很有推动作用的。
网球这种竞技性运动的普及,是需要靠明星来带动的。李娜这一代明星的爆发就起到这样一个推动作用,创刊以后,我发现中国网球职业化的进程比我想象的来得快,大众进程比我想象的来得慢。我们创刊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李娜、郑洁、晏紫、彭帅这一批新秀,她们能够迅速地在大满贯赛事中夺冠,这是我当初所没有奢望的。我认为中国网球职业化的道路应该走得更坚实,走得更从容一些。我的看法是,既然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执拍运动如此普及,网球在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大众运动,普及得更快一些。我认为网球会用十年时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小球,普及程度和乒羽不相上下,但现在看起来网球大众化的进程比我想象的要慢,而且,我也不敢肯定未来的普及度会比现在更高。网球运动这十年的发展,几乎和我十年前的预计走了一个反向的路径,我当时认为网球的大众普及会快,职业化的进展会慢,现在看起来职业化进展得很快,大众之路相对却慢。
实际上我不是一个网球的专家,甚至不是一个网球迷,我从非专业的角度去评价一本专业的杂志是不恰当的。回顾十年的发展,《网球》杂志能够在中国的同类杂志成为最受重视,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对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所重视,这才算是成功,因为他们才是鉴定一本杂志专业水平最可靠的人,有了他们的喜爱、推荐、收藏,《网球》杂志在中国网球界的地位就毋庸置疑了。作为《网球》杂志的创办人之一,我很为这样一种专业收获和成就所欣喜。最重要的事情是,不管我喜欢还是不喜欢,网球爱好者的喜欢不喜欢,信任不信任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体育传媒不是中南传媒的主打产品,我们体育类的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方阵,但是能够在一个体育专业项目上,为爱好者们提供一份他们信任的媒体,对于中南传媒而言,这也是一份意外之喜。
《网球》杂志在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做得很出色,对于一个媒体而言,专业性就是它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专业性,就失去了生存权力,当它获得球迷,运动员,专业人士的认同之后,再介入到行业其它的环节中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其它环节的发展,这是国外很多体育公司努力的基本方向。从一项运动的一个点入手,去打通这项运动的所有环节,这也是一个体育产品运营商都期望的事情,大凡成功者都会做这样的事情,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实现这样的梦想,能够全流程的运营一项体育运动的机构仍然是不多的。所以,保持专业性是一个媒体生存的根本。立足这样的一个平台基础上,适当上下贯通是恰当的,以《网球》杂志现在所拥有的读者面、权威性和资金实力,想要完全贯通网球的全程,还需要积累。
杂志在本质上是一种分众、小众的媒体,这种性质决定了读者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从内容,到装帧,从出版周期再到主要作者,读者都会非常挑剔。所以,一本成功的杂志对于它的读者一定要完美无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者对完美度的要求,决定了纸质杂志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被替代的节奏会比较迟缓。尽管现在我们能够在网上查到很多杂志的电子版,甚至有的还可以提供音频视频的内容,但这种东西想要让某一本杂志真正的粉丝放弃现在的纸质杂志,其实很难。杂志的读者群并不老,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是城市白领,他们都很年轻,充满活力,他们对杂志一旦喜爱上以后,这种喜爱就不大会发生变化。这就使得纸质杂志生存的周期,比其他纸媒会更长。
《网球》杂志十岁了,在现在这样的资讯时代,我们已经很难用一个过去的尺度,去丈量一个刊物的生命力。过去刊物的成长过程是很缓慢的,几十年不算多,甚至有的杂志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用那个尺度去衡量,十岁的《网球》当然还是个孩子。但是现在是另外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媒体旋死旋生,纸媒面临着数字媒体彻底颠覆的时代,走过十岁的杂志,其实就已经实属不易了,它仍然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权威,这就更不容易了,从这个意义而言,说《网球》杂志是人到中年也未必不可。
但我还是期待的,我还是希望这个杂志在未来,哪怕是数字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要替代纸质品的时候,《网球》杂志的内容也不可替代,也能找到它在数字传播领域的生存空间,能够形成自己的产品形态,能够永远为喜爱网球的人们提供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会成为一只不死之鸟。
假如它能度过这种数字化的冲击,它就会在未来面对任何市场的,技术的变化都从容应对,它会活上一百年,两百年乃至更长,所以,我们姑且说十年的《网球》杂志,还是一个孩子吧。
2003年在《网球》杂志创刊的决策中,我深知网球在国外是一个很受尊重,也很普及的运动,中国的体育在走向改革开放的途中,它必然和网球运动有全方位的遭遇,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办一份网球杂志,对推动中国网球的职业进程,特别是对推动大众的普及,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创刊筹备之际,非典疫情正在中国蔓延,北京尤其猛烈,对于《网球》杂志的创办,非典是一个偶然事件,非典有没有发生,都不会影响我们创办网球杂志的决策。遇上非典,从反面的意义上给我们一种提醒和昭示: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最重要的东西,人类表面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脆弱,任何一种没有遭遇过的病毒,都有可能让人类遭受灭顶之灾。当时人们都把SARS和欧洲的黑死病相比,在这样一种恐惧之中,人们坚定了通过运动来增强健康的信念,SARS不是《网球》创刊的原因,但它促进我们通过一本杂志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投入到运动中来,还是很有推动作用的。
网球这种竞技性运动的普及,是需要靠明星来带动的。李娜这一代明星的爆发就起到这样一个推动作用,创刊以后,我发现中国网球职业化的进程比我想象的来得快,大众进程比我想象的来得慢。我们创刊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李娜、郑洁、晏紫、彭帅这一批新秀,她们能够迅速地在大满贯赛事中夺冠,这是我当初所没有奢望的。我认为中国网球职业化的道路应该走得更坚实,走得更从容一些。我的看法是,既然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执拍运动如此普及,网球在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大众运动,普及得更快一些。我认为网球会用十年时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小球,普及程度和乒羽不相上下,但现在看起来网球大众化的进程比我想象的要慢,而且,我也不敢肯定未来的普及度会比现在更高。网球运动这十年的发展,几乎和我十年前的预计走了一个反向的路径,我当时认为网球的大众普及会快,职业化的进展会慢,现在看起来职业化进展得很快,大众之路相对却慢。
实际上我不是一个网球的专家,甚至不是一个网球迷,我从非专业的角度去评价一本专业的杂志是不恰当的。回顾十年的发展,《网球》杂志能够在中国的同类杂志成为最受重视,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对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所重视,这才算是成功,因为他们才是鉴定一本杂志专业水平最可靠的人,有了他们的喜爱、推荐、收藏,《网球》杂志在中国网球界的地位就毋庸置疑了。作为《网球》杂志的创办人之一,我很为这样一种专业收获和成就所欣喜。最重要的事情是,不管我喜欢还是不喜欢,网球爱好者的喜欢不喜欢,信任不信任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体育传媒不是中南传媒的主打产品,我们体育类的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方阵,但是能够在一个体育专业项目上,为爱好者们提供一份他们信任的媒体,对于中南传媒而言,这也是一份意外之喜。
《网球》杂志在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做得很出色,对于一个媒体而言,专业性就是它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专业性,就失去了生存权力,当它获得球迷,运动员,专业人士的认同之后,再介入到行业其它的环节中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其它环节的发展,这是国外很多体育公司努力的基本方向。从一项运动的一个点入手,去打通这项运动的所有环节,这也是一个体育产品运营商都期望的事情,大凡成功者都会做这样的事情,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实现这样的梦想,能够全流程的运营一项体育运动的机构仍然是不多的。所以,保持专业性是一个媒体生存的根本。立足这样的一个平台基础上,适当上下贯通是恰当的,以《网球》杂志现在所拥有的读者面、权威性和资金实力,想要完全贯通网球的全程,还需要积累。
杂志在本质上是一种分众、小众的媒体,这种性质决定了读者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从内容,到装帧,从出版周期再到主要作者,读者都会非常挑剔。所以,一本成功的杂志对于它的读者一定要完美无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者对完美度的要求,决定了纸质杂志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被替代的节奏会比较迟缓。尽管现在我们能够在网上查到很多杂志的电子版,甚至有的还可以提供音频视频的内容,但这种东西想要让某一本杂志真正的粉丝放弃现在的纸质杂志,其实很难。杂志的读者群并不老,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是城市白领,他们都很年轻,充满活力,他们对杂志一旦喜爱上以后,这种喜爱就不大会发生变化。这就使得纸质杂志生存的周期,比其他纸媒会更长。
《网球》杂志十岁了,在现在这样的资讯时代,我们已经很难用一个过去的尺度,去丈量一个刊物的生命力。过去刊物的成长过程是很缓慢的,几十年不算多,甚至有的杂志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用那个尺度去衡量,十岁的《网球》当然还是个孩子。但是现在是另外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媒体旋死旋生,纸媒面临着数字媒体彻底颠覆的时代,走过十岁的杂志,其实就已经实属不易了,它仍然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权威,这就更不容易了,从这个意义而言,说《网球》杂志是人到中年也未必不可。
但我还是期待的,我还是希望这个杂志在未来,哪怕是数字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要替代纸质品的时候,《网球》杂志的内容也不可替代,也能找到它在数字传播领域的生存空间,能够形成自己的产品形态,能够永远为喜爱网球的人们提供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会成为一只不死之鸟。
假如它能度过这种数字化的冲击,它就会在未来面对任何市场的,技术的变化都从容应对,它会活上一百年,两百年乃至更长,所以,我们姑且说十年的《网球》杂志,还是一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