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旨在通过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依据和源泉。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的。
1.初读文本,感知情境美
1.1巧设导语,初尝语境美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在美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精神,升华人格。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其中,教师的导语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浓浓的环境中激荡、共生,使学生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激情的触动,情理的启迪。
1.2利用媒体,直观感受美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教师要在教学境界中追求美,适当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能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1.2.1用眼睛看到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众多,形象逼真。插图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课件把静态的形象动态化,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因而它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四幅插图通过对春天的小草、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点。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只有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2.2用耳朵听到美
在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感情细腻的好文章不少。这些文章单凭讲解或让学生朗读难以唤起学生的直观形象,也难以领会其中特有的艺术情感。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音乐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境界,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更直接更有力的进入情感世界。由旋律、节奏和声响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美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把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形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3音画结合感受美
柏拉图说过“美是很难理解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音乐的性质是难以明确的”,把音画结合起来,教学就更有感染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就更有兴趣。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2.解读文本,感悟意境美
2.1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刘勰提出“情发而为辞章”。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小学语文中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感悟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2.2解读文本,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作深层次的解读,内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阅读文本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在美的文字里诗意的栖居。
3.紧扣语言,品味文本美
3.1紧扣语言,品析课文的“美点”
品析重点词句,让学生领悟语言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精妙的语言美,形象的图画美,和谐的意境美,高尚的情感美……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2指导“美读”,品味文本的本色美
小学语文教材,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大自然中的雄奇山峰、广袤原野、欢快溪流、辽阔海洋、花鸟虫鱼,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整体美?美读是关键。(“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范读、点读、角色朗读,鼓励学生用眼睛读,用耳朵读,用鼻子读,用心灵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语气的跌宕起伏、语速的快慢疏密到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
4.课外延伸,拓展升华美
4.1补白文本,写出“美”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留有空白点,这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的补白,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与文本接近,与作者接近,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如《白杨》一课结尾写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下转171页)
(上接176页)
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学生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在想象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了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文本中的人格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4.2展开想象,创造“美”的形象。
“创造”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从而塑造出新的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造”,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在学习《海滨仲夏夜》一课时,初读课题,就有一种清爽、舒适的感受。这种感觉把我和学生带到了海边,而且是夏日的海边。同学们读文章后,不仅从书中找到描述太阳落山后的美景的句子,还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幅《海滨仲夏夜》之日落美景,每幅作品中都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个性,是他们让夏夜的海滨充满情趣,让海滨的夏夜更加美丽!
4.3走向社会,发现“美”的生活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语文课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倾听小草的诉说,触摸大地的脉搏;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验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通过认真的观察,专注的倾听,深入的探究,仔细的体味,让学生在美的环境里诗意的栖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依据和源泉。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的。
1.初读文本,感知情境美
1.1巧设导语,初尝语境美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在美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精神,升华人格。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其中,教师的导语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浓浓的环境中激荡、共生,使学生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激情的触动,情理的启迪。
1.2利用媒体,直观感受美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教师要在教学境界中追求美,适当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能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1.2.1用眼睛看到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众多,形象逼真。插图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课件把静态的形象动态化,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因而它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四幅插图通过对春天的小草、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点。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只有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2.2用耳朵听到美
在语文教材中,声情并茂,感情细腻的好文章不少。这些文章单凭讲解或让学生朗读难以唤起学生的直观形象,也难以领会其中特有的艺术情感。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音乐教学,就能在课文和学生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境界,这是由音乐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更直接更有力的进入情感世界。由旋律、节奏和声响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美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把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形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3音画结合感受美
柏拉图说过“美是很难理解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音乐的性质是难以明确的”,把音画结合起来,教学就更有感染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就更有兴趣。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2.解读文本,感悟意境美
2.1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刘勰提出“情发而为辞章”。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小学语文中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感悟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2.2解读文本,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作深层次的解读,内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阅读文本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在美的文字里诗意的栖居。
3.紧扣语言,品味文本美
3.1紧扣语言,品析课文的“美点”
品析重点词句,让学生领悟语言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精妙的语言美,形象的图画美,和谐的意境美,高尚的情感美……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2指导“美读”,品味文本的本色美
小学语文教材,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大自然中的雄奇山峰、广袤原野、欢快溪流、辽阔海洋、花鸟虫鱼,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整体美?美读是关键。(“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范读、点读、角色朗读,鼓励学生用眼睛读,用耳朵读,用鼻子读,用心灵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语气的跌宕起伏、语速的快慢疏密到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
4.课外延伸,拓展升华美
4.1补白文本,写出“美”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留有空白点,这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的补白,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与文本接近,与作者接近,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如《白杨》一课结尾写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下转171页)
(上接176页)
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学生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在想象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了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文本中的人格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4.2展开想象,创造“美”的形象。
“创造”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从而塑造出新的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造”,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在学习《海滨仲夏夜》一课时,初读课题,就有一种清爽、舒适的感受。这种感觉把我和学生带到了海边,而且是夏日的海边。同学们读文章后,不仅从书中找到描述太阳落山后的美景的句子,还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幅《海滨仲夏夜》之日落美景,每幅作品中都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个性,是他们让夏夜的海滨充满情趣,让海滨的夏夜更加美丽!
4.3走向社会,发现“美”的生活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语文课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倾听小草的诉说,触摸大地的脉搏;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验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通过认真的观察,专注的倾听,深入的探究,仔细的体味,让学生在美的环境里诗意的栖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