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物课理所应当地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环保内容、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等6种措施,培养需而是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物 环保 教育 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发挥生物学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情感,是每个生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不足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但由于管理体制和条件限制,目前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队伍素质尚需加强。(三)是环境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主要使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缺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四)是环境教学内容偏颇,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环境情感培养。(五)是环境教育不持之以恒,注重始作阶段性忽视长久性。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增强环境渗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了“建构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着重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实际行动”的要求。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程度已相当于发达国家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每个初中教育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挖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带头人。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环境教育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生物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利用课本中的环境教育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比如在学习“呼吸”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当前的环境状况,如全县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的污染是多少,我们呼吸的空气有多不好等。蛇、草以及细菌和真菌,并用线把他们的关系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食物链”的含义。
(二)开展环境教育知识专题讲座。环境教育专题讲座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有利天学生掌握课堂以外的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邀请校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同时校内的老师,特别是生物老师要积极承担环境教育专题讲座。可以开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等专题,举办有关知识讲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营造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对环境教育具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结合每年的3.12植树日、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10.4世界动物日、12.29国际生物多样化日等节日,利用校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向学生介绍各种节日资料,组织学生拟定小论文或摘录,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剪贴有关文章和图画制成环保专题小报,举行环保摄影作品展等。通过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保护绿化,保护校园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与环境考察活动。参观学习与环境考察是一种感知性的环境教育,有利天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近年来,我校组织了参观无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学生们在耳闻目睹中理解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和感受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组织学生建立环保兴趣小组。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可组织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环保兴趣小组,如生物观测组、溪河水污染监测组、社区生活垃圾调查组、小动物饲养组等。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参加这些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接近环境教育,既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环境科学的幼苗。
(六)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入开放的不是现实生活,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探索知识,促使学生去接触、感受、聆听、挖掘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环境考察和调查活动,使使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大自然的种种创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以生物教学为载体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川平昌县西兴职业中学)
关键词:生物 环保 教育 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发挥生物学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情感,是每个生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不足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但由于管理体制和条件限制,目前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队伍素质尚需加强。(三)是环境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主要使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缺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四)是环境教学内容偏颇,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环境情感培养。(五)是环境教育不持之以恒,注重始作阶段性忽视长久性。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增强环境渗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了“建构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着重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实际行动”的要求。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程度已相当于发达国家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每个初中教育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挖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带头人。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环境教育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生物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利用课本中的环境教育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比如在学习“呼吸”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当前的环境状况,如全县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的污染是多少,我们呼吸的空气有多不好等。蛇、草以及细菌和真菌,并用线把他们的关系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食物链”的含义。
(二)开展环境教育知识专题讲座。环境教育专题讲座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有利天学生掌握课堂以外的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邀请校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同时校内的老师,特别是生物老师要积极承担环境教育专题讲座。可以开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等专题,举办有关知识讲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营造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对环境教育具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结合每年的3.12植树日、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10.4世界动物日、12.29国际生物多样化日等节日,利用校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向学生介绍各种节日资料,组织学生拟定小论文或摘录,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剪贴有关文章和图画制成环保专题小报,举行环保摄影作品展等。通过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保护绿化,保护校园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与环境考察活动。参观学习与环境考察是一种感知性的环境教育,有利天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近年来,我校组织了参观无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学生们在耳闻目睹中理解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和感受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组织学生建立环保兴趣小组。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可组织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环保兴趣小组,如生物观测组、溪河水污染监测组、社区生活垃圾调查组、小动物饲养组等。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参加这些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接近环境教育,既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环境科学的幼苗。
(六)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入开放的不是现实生活,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探索知识,促使学生去接触、感受、聆听、挖掘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环境考察和调查活动,使使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大自然的种种创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以生物教学为载体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川平昌县西兴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