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军事史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hw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编写的新特点, 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专门史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到专门历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从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军事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作一探讨。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史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繁荣的宋元文化”“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些内容,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 、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
  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
  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
  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 合作战的局面。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
  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中饱含着丰富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例如,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
  早在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 ”。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
  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
  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2. 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
  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 、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 德。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 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 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意义,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
  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三、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 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 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如: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属于正义战争;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外侵略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通过对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诸方面的分析而成。
  如:战国时期,秦国和其他国家交战;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国的领土和人口,是争霸战争、掠夺战争,因此具有非正义性。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力量逐渐强大,这一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国这时进行长平之战等,是统一战争,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义性。
  通过对不同的战争具有不同的性质的分析和讲授,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清丰县城关镇中学)
其他文献
为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生活化的能力,保证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写作的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学习的合力优势。  笔者尝试了一条这样的写作路:时间上将训练贯穿学生每天生活的始终,内容上遍布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方法上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因素,创设有利于学生掌握寫作知识和潜能开发的最佳情景,提高学生进行生活作文的能力,真正达到“实实在在写生活,活泼灵动写生活”
期刊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些思维素材,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  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化学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期刊
从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  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教師应成为
期刊
有很多的同學面临这样的困境:有太多的东西要学,而时间又不够.这是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得法,如鱼得水。  一般成绩好的同学都有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我对这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做了调查,发现他们都非常注重两个环节:  一、预习  我对班上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预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不到20%的学生能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其实预习就像农民种地要备耕,工厂生产要备料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最主要的途径是“渗透教育”,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第一句话说讲的、“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条件。同时健康的体魄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没有健康的心理,就谈不上一个人的优良的思想品质的形成。而培养健康的性格和培养优良的思想品
期刊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人提出了重视“文化细节”的教学主张,由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情理相扣理念。因此,受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也能使学
期刊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实施途径,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已成为事关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完成的重要工作。本文试图就新课程教学实践层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途径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自从16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编班上课以来,班级授课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一直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
期刊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茫然、彷徨、厌学,是当前中职校在校生的普遍现象,令很多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棘手,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我们必须分析原因,寻求对策,采取科学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中职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归因探讨  1.当前社会对职教的定位不准确,错误地认为中职生没有发展前途,使中职生没有积极、明确
期刊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谓“以人为本”,简言之,即尊重人性、张显个性、重视创造性,它的核心目标是指向人的发展与完善。人的合理需求、团队的归属感、可持续发展均为“人本管理”的构建因素,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理念的三大着力点。  如果说人的合理需求是稳固团队战斗力的前提,成员归属感是团队凝聚力的保证,那么成员的可持续发展便是团队生命力勃发和延续的基点。  “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施行,尤其强调把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而具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为了拓宽语文渠道,增强开放性,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沉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课外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