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乐山:仁者爱人仁者寿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仁者爱人。”在以爱人为基石的学前教育领域,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奠基人卢乐山先生已经度过了她人生的第98个秋天。
  “一定要赶回去,给‘妈妈老师’祝寿。”2012年6月,年逾古稀的心理学家林崇德心里不时叨念着这句话。为此他压缩行程,匆匆从上海折回,一下飞机,便冒雨赶回了学校。当走到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门口,远远地看到主席台上熟悉的身影时,林崇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彼时,95周岁的卢乐山正端坐在主席台上,一如她平日里的温婉、慈爱和谦逊。而台下,从各地赶来的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学生们,与身着学士服、即将奔赴祖国四方的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们,五世同堂。
  接续祖辈的梦
  时光回溯到卢乐山出生前12年,光绪三十一(1905)年夏天,严氏女塾的学生,卢乐山的母亲严智闲,正在天津城西北角的严宅和姐妹们玩沙包。这一年,她未满14岁。令严智闲惊奇的是,父亲严修两次赴日本教育考察之后,今年家里忽然漂洋过海来了位年轻的东洋女子,住在家里大有不走了的意思。
  很快,严宅的中央位置盖起了一座活动室,用玻璃做的顶部,高大的窗户,宽敞、干净、明亮,墙角边摆着一架风琴,四周挂满了各种动植物的挂图。
  一所学校在自己家中出现——东洋女子大野铃子,登堂当起了教习,主讲幼儿保育、音乐、手工和儿童游戏。姑姑华严淑琳做监督,夫子先生张伯苓和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长兄担任普通课教习。不多久,严智闲便接到父亲的指示,自己和姐姐严智蠲、严智圆以及张祝春、刘清扬、韩升华、韩咏华等女学同学悉数被派往其间学习。这座被时人称为“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机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师范性质的教育机构。同年冬,附设的蒙养园也建了起来。自此,三年前严修第一次游历日本时,在日记本中暗暗记下的“甚矣,幼稚园之为益大也”的感叹,终于梦想成真。
  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两年后,卢乐山的祖父,时任直隶首任提学使的卢靖也开办了“卢氏幼稚园”。同在天津城的严、卢这两株幼儿教育幼苗互相护持,不断扩大影响,推动天津的幼儿教育走在了晚清中国的前列。
  再之后两年,严修、卢靖这两位祖国幼教事业的功臣,结成儿女亲家——卢乐山尚未出世,便与幼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追述这一段岁月,一向低调、谦逊的她也止不住心中的自豪:“外祖父肯跟孩子玩,有时也教我们娃娃游戏”;“我小时候学过的《公鸡打鸣》等歌曲即由大舅父严智崇翻译,民国时期在幼稚园流传很广”;“母亲是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在北京蒙养园任教,她属于我国最早的一批学前教育工作者”……当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幼儿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时,卢乐山并不直接回答,总是微笑着把上述话再说一遍。
  从燕京走上幼教路
  “燕京是我最喜欢的学校。她给了我一个终身为之的幼儿教育专业。从燕大第一学年起,我正式跨入幼儿教育行列,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经历了南开女中6年的学习生活之后,1934年,年仅17岁的卢乐山考上了燕京大学。卢乐山最有兴趣的课,要数夏仁德(Randolph C.Sailer)先生讲授的心理卫生课。这门课包含夏仁德在多年的教学中收集的个案研究范例,对卢乐山非常有启发。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夏仁德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个别谈话,共同分析他们的个人作业。在与夏仁德的交流中,卢乐山吐露了自己一向只知道听话、依赖性强、遇事退缩,对自己学习和日后的工作缺乏自信的困惑。夏仁德仔细分析后,认为卢乐山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大人在小孩子面前不会有依赖心理,和幼儿相处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增加自信和勇气。夏仁德的鼓励给了卢乐山动力,极大地坚定了她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心。
  大四那年,在老师曾绣香的鼓励下,卢乐山和同学叶秀英在成府街上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儿园。为了让这些“野”惯了的孩子乐意接受教育,除了提供一些食物外,卢乐山开始尝试与孩子们建立感情,于是做家访、为孩子们洗澡、换衣服,带孩子们出去玩。成府街上愿意把小孩送来的家庭越来越多,年轻的卢乐山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幼儿教育的意义和乐趣。
  献身新中国幼教
  1950年,当得知自己怀有身孕的消息后,卢乐山和丈夫雷海鹏立即下定一个决心——“一定要把孩子生在国内,做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当时卢乐山的姐姐妹妹等众多亲戚已在北美定居,卢乐山不顾劝阻,毅然拖着6个月的身孕,登上了归国的航船。刚到北京,她便收到了北师大保育系的聘书。
  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卢乐山,推上了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组首任主任的位置,这一干,就是26年。当时,为了充分利用苏联专家坐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师范院校排头兵作用,多培养教师以支援国内各兄弟院校,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组的教师一度多达40余人。作为主任,除了要处理教研组的日常事务,培养年轻教师,卢乐山还要全程陪同苏联专家,将苏联经验中国化,自己还得不断学习。甚至大年初一,卢乐山都是在学校里的自习室度过的。
  1956年,《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用书。卢乐山亲自撰写了5万字的“总编”部分,第一次明确定义了新中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任务、手段、内容、保障、幼儿教育任务和年龄特征等基本内容,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基础和底色。
  改革开放之后,卢乐山和幼儿教育一起,迎来了新的春天。一天下午,翻译家戴乃迭托小姑杨敏如带来一本蒙台梭利的英文小册子,卢乐山看完之后陷入了沉思。在重新审视西方的教育动态之后,卢乐山敏锐地发现,原本一度沉寂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潮,在美国又有重新兴起的势头。于是她马不停蹄地寻找外文材料,于1985年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陆续发表了《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复兴》《实事求是地对待蒙台梭利教育》等文章,并在90年代初在台湾同行的帮助下,支持弟子梁志燊、李淑英等人在各地幼儿园设立蒙氏班,并开展教师培训。如今,蒙氏教育、蒙氏班已经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而作为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国内系统性传播的第一人,年逾九旬的卢乐山并不固步自封。针对当前幼教形势严峻的挑战,面对蒙氏教育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弊端,她殷切希望后行者不要拘泥于对蒙台梭利的固有认识,要“用积极的、发展的、时代的眼光去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创造中国特色的幼教理论新体系”。   1987年退休之后,卢乐山马不停蹄,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总结儿童游戏的规律,挖掘整理张雪门幼教思想,依然关心着幼教界的每一个动态。正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冯晓霞教授所言:“卢乐山是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重要的奠基者、践行者和见证者,先生终生躬耕学术,足之所及,构成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学前教育学术史上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串联起来,表明了先生游学西方、熟谙西学的经历和家学渊源、儒家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而共同创生的和而不同的治学理路。”
  让爱与幼儿教育水乳交融
  在燕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卢乐山和丈夫雷海鹏以及挚友杨敏如等人都加入了一个叫“光盐团”的团契,“光盐”二字来自《圣经》,意思是做人类的光和盐——光在暗中发出亮,盐是人类有益的必需品。卢乐山觉得这同主张“教育救国”的祖父、外祖父言传身教给自己的东西是相通的。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卢乐山做过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大学的教师,也曾做过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无论她走到哪里,爱便跟到哪里。在北平创办协和幼儿园是卢乐山第一次完全独立办园,虽然只是半日制,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幼儿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当时作为家长的叶恭绍曾经对卢乐山说,她家的小孩黄聪聪很喜欢去幼稚园,因为“卢先生从来不对我们生气,总是高兴的”。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卢先生在学生的学业上给予他们具体帮助和指导,在生活上也对他们加以关心和照顾。1948年离开成都的时候,学生们步行将卢乐山送出成都东门外,泪洒一路。
  “幼儿教育是个特别需要爱的行业,这个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还很娇弱,需要比别的行业,甚至比别的阶段的教师更需要细心、耐心和关爱。”卢乐山谈到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看法说道,“学生或者学员在思想上,首先要热爱这个专业,爱儿童。张雪门对幼儿教师培训提意见,说幼教老师要有丰富的感情,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高尚的人格。有了这个心,他(她)就会自动地去钻研。”
  卢乐山的家庭在北师大教育系长期保持有一项纪录——“没有打过孩子”,不光卢乐山没有打过,丈夫雷海鹏也没有打过。卢乐山认为,所谓“棍棒教育”其实不是教育,有些人以为这也是一种爱,其实是没爱对。爱孩子就是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丰富孩子的经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点也不费劲。“了解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正确对孩子的爱。” (责编:萧茵)
其他文献
白内障是目前世界首位致盲眼病,其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多见。它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视力,严重者甚至导致失明,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还可能引发许多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因白内障导致失明人数约1600万至2100万,占总失明人数的60%。  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80岁以上的老人百分百都有白内障。发病的部位在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眼科大夫常常拿眼球
期刊
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  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在 “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如果你也有与父亲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欢迎来信来电,与大家分享至爱天伦。  (来信来电信息见本刊目录页。)  都怨我是那么粗心,母亲健在
期刊
提起大跃进,一些论著对它的进程的描述是: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粮食“放卫星”,最后是大饥饿……  我有时想,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学术界除了为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大跃进”摇旗呐喊外,有没有自己的“跃进”呢?  “年产诗一万首”?  看韦君宜《思痛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等书和那一时期的新闻报道,验证了我的一点悬想。  大跃进中,韦君宜下放到张家口地区怀来县,同全国各地一样,这里的公社化、大炼钢铁等等也在
期刊
11月11日刚过,老邻居老街坊们凑到一起的话题都离不开“双十一网上购物节”——谁说现如今的老年人不时髦啊!咱们也是网上“剁手一族”,你“秒杀”着啥啦?看我一次下单“血拼”4000多块呐!购物快感咱们老年人才真的体验得起,因为咱们“不差钱”,什么新鲜事咱都不落空!  然而,网购真的有那么美好吗?买到就是赚到吗?您就没有上过当,受过骗,看走了眼的时候?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双十一中国
期刊
我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今年75岁。说句心里话,刚退休那会儿,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单位和同事,心里还真有点失落和苦闷。但“老马总要卸鞍”,工作总有尽头,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怎样度过自己的退休生活,现实地摆在面前。我生来不爱逛街,又不好交友,“读报、看电视、听广播”,就成了每天度日的主要内容。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整天宅在家里消磨时间,好像缺了点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越是“黄昏”,是否越应该有
期刊
我家有一摞“杂烩”账本,那是我多年来的“杰作“。之所以管它叫“杂烩”,是因为它不仅包括财务流水,而且具有记事、查资料、备忘录等多种功能,家里的经济收支、大事小情、人情交往,安危冷暖,在账本中都有翔实的记载和反映。  财务往来是首要内容。每天发生的收支状况,主副食,蔬菜水果,水电煤气,看病抓药,买书买报等支出都准确、及时的记录,日清月结。当月过日子花了多少钱,哪项花销冒了,哪项支出省了都赫然在目,清
期刊
南京读者陆世良:我今年77岁,一到秋冬,后背、胳膊、腿、全身瘙痒难耐,只有不停地抓、挠才能够感觉稍微好一点儿,已经持续三四个月了。尤其到了晚上,更是痛苦不堪,不但自己双手并用,还需要家人的帮忙,严重影响了睡眠和生活质量。痒痒虽然不是病,但痒起来也真要命啊!  专家解答:老人皮肤瘙痒较为常见,秋、冬季节更为多发,原因大致包括三方面:  1.气候因素:皮肤变软、干燥起皱,在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痒。在冬季室
期刊
春节将至,游子们陆续踏上回家的路途。子女们敲开家门,见到阔别的父母,全家吃着熟悉的饭菜,团聚的激动和喜悦瞬间弥漫。  一年走到尾,当电话那边的孩子终于出现在面前时,父母渴望子女能多和自己待一段时间、多说几句话,以慰藉平时的思念与孤单。这,就是老人对春节的期待。  可是这份喜悦往往难以持久,没几天,没话讲、不耐烦、抱怨、牢骚甚至争吵逐渐升级,很多人困惑:为何相见容易,相处难?  相聚只有尴尬?  春
期刊
深秋,京西美丽的西山林场,闻立鹏先生的画室中。我凝神站在闻一多先生的巨幅画像前,望着先生炯炯放光的眼神,一段跨时空的历史风云奔来眼底,在心中激荡……  我问闻先生:“人生中,您父亲留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是父亲遇害之事!”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继承父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往事清晰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长留在后人闻立鹏先生的记忆中。那是民主与独裁碰撞得火花四溅的年代,1946年7月1
期刊
从学会与父母沟通做起  唐南梅  其实,跟父母聊天没话题,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你有没有想说的冲动。如果你视父母为你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人,你怎么会对久未见面的他们没有新感触:妈妈好像又添了白发,爸爸的背似乎有些直不起来,家里的沙发有些破旧,衣柜里落下不少灰尘……有这么多的疑问,你不想问一问,不想亲手帮家里做点什么?  班尼迪克特说:“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人拥有感恩之心的时候,美德就产生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