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校“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使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本文在分析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然而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滋生了许多腐朽落后的思想,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给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职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一、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又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来到职校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走进中职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甚至打架斗殴,其生存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入中国,使中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世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挥霍一空。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呈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据调查,我国中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了解的分别只有24.7%和16.4%。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有效地管理好,教育好这样一批学生,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在中职学校中,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学习生活习惯也差。 “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德育课被划入不受欢迎之列,教师授课索然无味,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即将德育课片面地理解为灌输和说教课,认为学生只要记住和掌握了教科书中的观点和理论,自然就可以转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另外,德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德育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三、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德乃人之本也
孔子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木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法则和生存法则。“五育”一个也不能少,顺序也不能颠倒。“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古圣先贤早在数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教育需从传统文化入手。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中渗透的途径的方法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另外还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德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不仅是德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课中。
(二)加强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文明礼仪对人一生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低,综合素质低,中职学校学生的礼仪现状并不乐观。针对 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普遍缺失的现状,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學、专题活动、日常礼仪习惯的养成等系列活动来加强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节“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教学中,可以“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来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林则徐十无益中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告诫我们:一个人走路和站立的姿势不端正,读书就没有用处。也就是说,行为不端正,读书都是白白浪费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的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精神境界。”因此,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如:在班集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
具体的方法:(1)以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为本,精选精读,不求甚解,但求理解;如: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2)安排固定的诵读指导时间,师生同诵一道成长,确保诵读工作正常有序。如:利用德育课的晚自习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要求学生自己晨读。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在中职学生中推行经典诵读并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接受一些古典文学的熏陶,唤醒他们那颗原本善良纯真的心,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领悟祖先积累的科学思想和深邃智慧,弘扬中华文化。达到“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改掉原有的坏习惯和那些不良的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积极营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齐欣,赵国锋. 中国教育调查[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2]《弟子规》合刊. 桂林经礼养正国学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然而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滋生了许多腐朽落后的思想,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给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职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一、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又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来到职校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走进中职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甚至打架斗殴,其生存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入中国,使中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世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挥霍一空。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呈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据调查,我国中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了解的分别只有24.7%和16.4%。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有效地管理好,教育好这样一批学生,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在中职学校中,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学习生活习惯也差。 “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德育课被划入不受欢迎之列,教师授课索然无味,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即将德育课片面地理解为灌输和说教课,认为学生只要记住和掌握了教科书中的观点和理论,自然就可以转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另外,德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德育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三、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德乃人之本也
孔子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木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法则和生存法则。“五育”一个也不能少,顺序也不能颠倒。“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古圣先贤早在数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教育需从传统文化入手。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中渗透的途径的方法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另外还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德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不仅是德育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课中。
(二)加强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文明礼仪对人一生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低,综合素质低,中职学校学生的礼仪现状并不乐观。针对 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普遍缺失的现状,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學、专题活动、日常礼仪习惯的养成等系列活动来加强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节“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教学中,可以“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来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林则徐十无益中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告诫我们:一个人走路和站立的姿势不端正,读书就没有用处。也就是说,行为不端正,读书都是白白浪费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的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精神境界。”因此,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如:在班集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
具体的方法:(1)以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为本,精选精读,不求甚解,但求理解;如: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2)安排固定的诵读指导时间,师生同诵一道成长,确保诵读工作正常有序。如:利用德育课的晚自习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要求学生自己晨读。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在中职学生中推行经典诵读并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接受一些古典文学的熏陶,唤醒他们那颗原本善良纯真的心,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领悟祖先积累的科学思想和深邃智慧,弘扬中华文化。达到“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改掉原有的坏习惯和那些不良的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积极营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齐欣,赵国锋. 中国教育调查[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2]《弟子规》合刊. 桂林经礼养正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