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改善标本采集流程,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得出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
品管圈是质量改善手法其中之一,是由单位内同事约5-12人共同组成,其方式是由单位内同事自动自发,共同探究单位内问题,运用品管圈手法,找出对策,解决单位问题[1]。标本采集是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治疗,希望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排除由于标本采集不合格而造成的检验误差,为医生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为此,将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达到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制定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不合格标本25例,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其中抗凝标本11例,尿常规8例,便常规2例,细菌培养1例,血沉1例,血气分析1例,其他1例。通过品管圈活动,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善,对比活动前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1.2方法
1.2.1定义主题:本期品管圈活动所指标本是指经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实验检验,为判断病人有无异常提供依据所采集的人体的小部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不合格是指因采集标本不准确、不及时以及不符合检验要求而影响检验结果,从而不能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的现象。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是指同一时间段标本不合格例数所占同一时间段内所有采集标本例数的比例。
1.2.2现况调查:自制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其中不合格例数为25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将查检数据汇总,汇制出改善前的柏拉图,依据二八原则,找出影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是抗凝标本采集不合格、尿常规标本采集不合格。导致抗凝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固、血量过少、留取不及时、条形码不正确,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凝固是主要原因;导致尿常规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留取不及时、尿量过少、条形码不正确,同样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留取不及时是主要原因。根据查检情况将改善抗凝标本凝固及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列为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问题。
1.2.3设定目标:改善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现况值 -(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将目标值设定为1.76%。
1.2.4解析:通过特性要因分析,针对抗凝标本凝固、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从护士、患者、管理、用物、环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问题的未端因素,对这些未端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护士评分找出了需要验证的十条要因。采用查阅文献、现场征询、跟踪检查的方法对这十条要因进行验证,依据二八法则,找出六条真因,分别是未制定标本采集流程、培训不到位、采血顺序不正确、采血量多于标准、宣教工具单一、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
1.2.5对策拟定:对策拟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通过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进行评分,依据二八法则,筛选出三类八条对策予以实施。针对未制定操作流程、采集顺序不正确提出5条对策选出4条对策合二为一;针对培训不到位提出2条对策选出1条对策;针对宣教工具单一、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提出3条对策选出2条对策,分别为制定标本采集流程、调整血标本采集顺序、外请检验科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制定尿常规标本留取宣教图、完善健康教育手册。
1.2.6对策实施:对策实施过程遵循PDCA的要求及5W1H的原则,①制定标本采集流程,调整标本采集顺序,改善前多管采血注入顺序随意化,对策要求采血顺序为第一管黄管、第二管血常规、依次为各类凝血管最后为黄管,血培养标本优先,对标本采集的过程进行细化,采集血标本时选用健侧肢体,为了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使身体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血液成分及浓度发生改变,造成标本溶血,扎止血带时间应<2min,在穿刺成功后即可放松止血帶[2]。抗凝类标本抽取后立即颠倒混匀6-7次。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会对血液化验结果产生影响,放置的时间越长,影响越大[3],标本在科室内放置时间不能超过4h,如室内温度过高过低时应在冰箱内冷藏保存。②请检验科人员对全体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并对培训知识进行了考核。③制定尿常规标本留取宣教图,完善健康教育手册,为患者发放尿标本收集工具宣教时使用宣教图。
2效果
对2018年3-4月的410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不合格标本6例,其中尿常规2例,便常规2例,抗凝标本1例,血气分析1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由改善前的4.09%下降为1.46%,低于目标值1.76%,品管圈活动有效。
3讨论
本次品管圈活动采用头脑风暴法,全体圈员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选定了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活动中分工明确,制定的计划可实施性强,现状把握阶段采用自行设计的现场调查表,调查资料客观、真实,解析过程合理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准确找出了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查检表,在实际工作中跟踪检查进行验证,确定需要解决的真因,针对六条真因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对策,通过一系列对策的实施,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由改善前的4.09℅下降为改善后的1.46℅,低于目标值1.76%,降幅2.63℅,完善了标本采集流程,对采集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尿常规留取宣教图,补充到了健康教育手册中,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品管圈活动不仅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组织管理能力,活动组成员从QCC手法应用、活动参与度、协调沟通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将工作中“要我做”的被动思想转变为“我要做”的主动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灵活运用品管圈的手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维明.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改进上的应用[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
[2] 吴情,戴晓冬.思维导图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8,1(3):154.2018年5月第1卷第3期
[3] 熊明珍,王志娟.聂颖俊.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4):50.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
品管圈是质量改善手法其中之一,是由单位内同事约5-12人共同组成,其方式是由单位内同事自动自发,共同探究单位内问题,运用品管圈手法,找出对策,解决单位问题[1]。标本采集是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治疗,希望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排除由于标本采集不合格而造成的检验误差,为医生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为此,将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达到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制定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不合格标本25例,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其中抗凝标本11例,尿常规8例,便常规2例,细菌培养1例,血沉1例,血气分析1例,其他1例。通过品管圈活动,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善,对比活动前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1.2方法
1.2.1定义主题:本期品管圈活动所指标本是指经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实验检验,为判断病人有无异常提供依据所采集的人体的小部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不合格是指因采集标本不准确、不及时以及不符合检验要求而影响检验结果,从而不能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的现象。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是指同一时间段标本不合格例数所占同一时间段内所有采集标本例数的比例。
1.2.2现况调查:自制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其中不合格例数为25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将查检数据汇总,汇制出改善前的柏拉图,依据二八原则,找出影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是抗凝标本采集不合格、尿常规标本采集不合格。导致抗凝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固、血量过少、留取不及时、条形码不正确,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凝固是主要原因;导致尿常规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留取不及时、尿量过少、条形码不正确,同样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留取不及时是主要原因。根据查检情况将改善抗凝标本凝固及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列为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问题。
1.2.3设定目标:改善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现况值 -(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将目标值设定为1.76%。
1.2.4解析:通过特性要因分析,针对抗凝标本凝固、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从护士、患者、管理、用物、环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问题的未端因素,对这些未端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护士评分找出了需要验证的十条要因。采用查阅文献、现场征询、跟踪检查的方法对这十条要因进行验证,依据二八法则,找出六条真因,分别是未制定标本采集流程、培训不到位、采血顺序不正确、采血量多于标准、宣教工具单一、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
1.2.5对策拟定:对策拟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通过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进行评分,依据二八法则,筛选出三类八条对策予以实施。针对未制定操作流程、采集顺序不正确提出5条对策选出4条对策合二为一;针对培训不到位提出2条对策选出1条对策;针对宣教工具单一、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提出3条对策选出2条对策,分别为制定标本采集流程、调整血标本采集顺序、外请检验科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制定尿常规标本留取宣教图、完善健康教育手册。
1.2.6对策实施:对策实施过程遵循PDCA的要求及5W1H的原则,①制定标本采集流程,调整标本采集顺序,改善前多管采血注入顺序随意化,对策要求采血顺序为第一管黄管、第二管血常规、依次为各类凝血管最后为黄管,血培养标本优先,对标本采集的过程进行细化,采集血标本时选用健侧肢体,为了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使身体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血液成分及浓度发生改变,造成标本溶血,扎止血带时间应<2min,在穿刺成功后即可放松止血帶[2]。抗凝类标本抽取后立即颠倒混匀6-7次。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会对血液化验结果产生影响,放置的时间越长,影响越大[3],标本在科室内放置时间不能超过4h,如室内温度过高过低时应在冰箱内冷藏保存。②请检验科人员对全体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并对培训知识进行了考核。③制定尿常规标本留取宣教图,完善健康教育手册,为患者发放尿标本收集工具宣教时使用宣教图。
2效果
对2018年3-4月的410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不合格标本6例,其中尿常规2例,便常规2例,抗凝标本1例,血气分析1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由改善前的4.09%下降为1.46%,低于目标值1.76%,品管圈活动有效。
3讨论
本次品管圈活动采用头脑风暴法,全体圈员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选定了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活动中分工明确,制定的计划可实施性强,现状把握阶段采用自行设计的现场调查表,调查资料客观、真实,解析过程合理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准确找出了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查检表,在实际工作中跟踪检查进行验证,确定需要解决的真因,针对六条真因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对策,通过一系列对策的实施,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由改善前的4.09℅下降为改善后的1.46℅,低于目标值1.76%,降幅2.63℅,完善了标本采集流程,对采集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尿常规留取宣教图,补充到了健康教育手册中,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品管圈活动不仅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组织管理能力,活动组成员从QCC手法应用、活动参与度、协调沟通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将工作中“要我做”的被动思想转变为“我要做”的主动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灵活运用品管圈的手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维明.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改进上的应用[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
[2] 吴情,戴晓冬.思维导图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8,1(3):154.2018年5月第1卷第3期
[3] 熊明珍,王志娟.聂颖俊.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