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其中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利用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设备、课堂的氛围以及课堂内容等方面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 即兴伴奏 数码钢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高师类院校有了飞速的发展。高师类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各类型、各种层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数码钢琴运用于钢琴教学中的教學模式。其不论是教学配备装置还是从集体课的课堂内容、课堂氛围以及课堂组织形式,均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一、 利用教学装置提高学生伴奏能力
1.数码钢琴。数码钢琴本身具有许多优越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就功能而言,它丰富的音色选择功能可以表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就音色而言,数码钢琴与钢琴声音效果相似,它还能使任意两种音色自然地叠加,组成丰富、优美的合奏音色,产生乐队演奏的效果;就音乐表现力而言,数码钢琴配合一系列新型控制键,包括脚踏操控,极大地扩展了传统乐器的音乐表现力,推动了键盘弹奏技术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组织钢琴集体课,在培养学生弹奏技巧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熟悉数码钢琴的各种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配合数码钢琴的各种优越功能,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2.多媒体装置。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除了学生用数码钢琴和教师用高档数码钢琴之外,还同时配备有多媒体计算机、音频功放、音箱、摄像头、投影仪(电视机)、数码摄像机(DV机)等设备。其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摄像头和投影机等设备,形象、直观、生动、多角度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教师所讲授的正确的弹奏姿势(如手型、手指重量的应用)、弹奏方法(如断奏、连奏)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指法(如穿指、跨指动作)等内容。教师也可随时录制下课堂重要内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功课。而学生则可利用其录音和储备功能,在练习时进行录制,通过反复地播放、练习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自身弹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学生录制下自己的练习内容对个别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而数码钢琴所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允许教师使用可将文字、图像、声音集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可通过播放名家弹奏加上文字解释以及适当的示范,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播放大量不同体裁、曲式、内容和形式的歌曲来提高学生的歌曲分析能力,为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利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
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西方成功的钢琴集体课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实际运用的训练来提高。故就学生而言,同学之间可通过你唱我弹的方式来提高即兴伴奏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在学生间组织即兴伴奏的小比赛、小游戏交替运用齐奏、轮奏、接力、分组竞赛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例如,一部分学生演唱,另一部分学生为之伴奏,或者一个学生演唱而让几个学生分别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之伴奏。而学生之间通过观摩、交流、对比,可开阔即兴伴奏思维,提高自身的即兴伴奏能力。就教师而言,一方面丰富教学形式,多组织活动、游戏来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开展音乐欣赏课开阔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
三、在课堂内容中重视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
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以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为目标,适当地为学生分配基本技巧的训练。练习曲的教学内容可安排一些国内外的钢琴音乐精品和钢琴伴奏正谱,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并自然地将其转化为即兴伴奏技巧,使二者同步提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练习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音阶、琶音、和弦、八度以及一定数量的练习曲与国内外钢琴作品来实现对学生钢琴技术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基本技巧,学生可熟悉不同调子的歌曲。不同程度内容的练习曲,左手往往都是冠以常用和弦的几种基本形式加以不同织体形式出现,如齐奏型、分解型、节奏型等,这些常用和弦变换形式,正是简易歌曲中最为习惯用的音型。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重视即兴伴奏能力
数码钢琴集体课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视自身的即兴伴奏能力。可适当地设置一些即兴伴奏能力小测试、小比赛,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即兴伴奏能力的训练。也可将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以学生能否熟练弹奏音阶、琶音、和弦的技巧为标准;以学生能否在即兴伴奏中熟练地运用基本技巧进行伴奏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衡量评分,引导学生时刻重视自身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数码钢琴集体课不管从硬件、“软件”都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然而,要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便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钢琴的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嘉,冯丹.数码钢琴集体课初探——浅议数码钢琴集体课在钢琴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艺术教育,2007(2).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 即兴伴奏 数码钢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高师类院校有了飞速的发展。高师类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各类型、各种层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数码钢琴运用于钢琴教学中的教學模式。其不论是教学配备装置还是从集体课的课堂内容、课堂氛围以及课堂组织形式,均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一、 利用教学装置提高学生伴奏能力
1.数码钢琴。数码钢琴本身具有许多优越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就功能而言,它丰富的音色选择功能可以表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就音色而言,数码钢琴与钢琴声音效果相似,它还能使任意两种音色自然地叠加,组成丰富、优美的合奏音色,产生乐队演奏的效果;就音乐表现力而言,数码钢琴配合一系列新型控制键,包括脚踏操控,极大地扩展了传统乐器的音乐表现力,推动了键盘弹奏技术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组织钢琴集体课,在培养学生弹奏技巧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熟悉数码钢琴的各种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配合数码钢琴的各种优越功能,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2.多媒体装置。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除了学生用数码钢琴和教师用高档数码钢琴之外,还同时配备有多媒体计算机、音频功放、音箱、摄像头、投影仪(电视机)、数码摄像机(DV机)等设备。其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摄像头和投影机等设备,形象、直观、生动、多角度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教师所讲授的正确的弹奏姿势(如手型、手指重量的应用)、弹奏方法(如断奏、连奏)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指法(如穿指、跨指动作)等内容。教师也可随时录制下课堂重要内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功课。而学生则可利用其录音和储备功能,在练习时进行录制,通过反复地播放、练习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自身弹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学生录制下自己的练习内容对个别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而数码钢琴所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允许教师使用可将文字、图像、声音集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可通过播放名家弹奏加上文字解释以及适当的示范,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播放大量不同体裁、曲式、内容和形式的歌曲来提高学生的歌曲分析能力,为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利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
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西方成功的钢琴集体课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实际运用的训练来提高。故就学生而言,同学之间可通过你唱我弹的方式来提高即兴伴奏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在学生间组织即兴伴奏的小比赛、小游戏交替运用齐奏、轮奏、接力、分组竞赛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例如,一部分学生演唱,另一部分学生为之伴奏,或者一个学生演唱而让几个学生分别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之伴奏。而学生之间通过观摩、交流、对比,可开阔即兴伴奏思维,提高自身的即兴伴奏能力。就教师而言,一方面丰富教学形式,多组织活动、游戏来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开展音乐欣赏课开阔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
三、在课堂内容中重视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
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以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为目标,适当地为学生分配基本技巧的训练。练习曲的教学内容可安排一些国内外的钢琴音乐精品和钢琴伴奏正谱,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并自然地将其转化为即兴伴奏技巧,使二者同步提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练习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音阶、琶音、和弦、八度以及一定数量的练习曲与国内外钢琴作品来实现对学生钢琴技术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基本技巧,学生可熟悉不同调子的歌曲。不同程度内容的练习曲,左手往往都是冠以常用和弦的几种基本形式加以不同织体形式出现,如齐奏型、分解型、节奏型等,这些常用和弦变换形式,正是简易歌曲中最为习惯用的音型。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重视即兴伴奏能力
数码钢琴集体课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视自身的即兴伴奏能力。可适当地设置一些即兴伴奏能力小测试、小比赛,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即兴伴奏能力的训练。也可将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以学生能否熟练弹奏音阶、琶音、和弦的技巧为标准;以学生能否在即兴伴奏中熟练地运用基本技巧进行伴奏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衡量评分,引导学生时刻重视自身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数码钢琴集体课不管从硬件、“软件”都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然而,要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便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钢琴的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嘉,冯丹.数码钢琴集体课初探——浅议数码钢琴集体课在钢琴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艺术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