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关乎学生未来,甚至关乎民族未来的大问题。社会给了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却没有使教师得到相应的成就感;工作让教师应付各种竞争,却没有让教师获取开拓创新的空间;事业要求教师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却没有让更多教师看到自己现代化的未来;政府给骨干教师提供了许多进修培训机会,却没能让教师在旧观念旧思想下挣脱出来。老任务,新要求,无不同时作用,强化了教师们的倦怠感;付出多,回报少,逐渐将教师的事业热情降低为职业懈怠;高标准,低素质,使陷入生源危机的师范院校只能在这种尴尬中培养先天的职业倦怠者。
不管是分析职业倦怠的表现,还是分析职业倦怠的原因,都会触及到教育的本质,触及到教育的现实危机,触及到将要面临的新问题。
1 职业倦怠的表现
1.1 成功型倦怠:对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较为满意、满足而产生的倦怠。高原效应是这类倦怠的特点,教师已经看不到继续攀登的台阶,于是出现了职业倦怠。如特级教师,特级教师的荣誉对于绝大多数的获得者来说,是封顶的荣誉,于是先前为荣誉而拼的精神没有了。再如教学能手,所有省教学能手的胜出,都要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进行强度极大挑战感极强的层层竞技与选拔。挑战成功后,没有了新的刺激这些教学能手就再也兴奋不起来了。如果说这些倦怠是少数人的倦怠的话,那么职称晋升完成后的倦怠则是大多数的表现。近年来高学历的新教师越来越多,高级职称晋升越顺利,就会使他们提前进入职业倦怠。
1.2 劳累型倦怠:因职业特点而长期劳累、身心疲惫而产生的倦怠。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起早贪黑的生活。工作强度大,教育任务繁重,造成绝大部分老师长期体力透支,身体处在亚健康的状态,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年就换上了各种慢性病,猝病猝死,倒在讲台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除了操心工作,还要面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批评指责,还要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精神总处在或抑郁或焦虑的状态之中。因而职业重负与生活压力重叠在一起,压弯了脊梁,憋屈了心肺,迟滞了双腿,失去了继续拼搏最基本本钱。劳累倦怠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标志性特征。
1.3 恐惧型倦怠:走上讲台不久,深感无法承受越来越重的担子、越来越大的压力的倦怠。目前刚参加工作的大多是80后、90后,是在成长中生活磨练最少、能力锻炼最少的一代,也是刚工作就遇到工作竞争最残酷、上级要求最严厉的一代。这些大孩子,不仅要收起自己的自由天性,还必须限制那帮小孩子的自由天性,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一个个校园安全事故和因老师批评就出现偏激行为致残致死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学校被闹、校长被撤、教师被开,则成了这类事件的标准化结局。任何一个孤立事件都会最终演化为危及更多人的公共事件,任何一位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会成为悬在每一位老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脆弱的生命预示着教师职业的脆弱,脆弱得随时都会倒塌的大厦下,是一群战战兢兢的从业者。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美丽校园早已变成高风险地带,理应充满职业神圣感的年轻教师们却总体会到的是职业的恐惧感,因此职业倦怠就在恐惧中提前到来了。
1.4 失望型倦怠: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愿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在人生的诸多重大时刻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出于无奈被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可能在工作开始时就产生了职业倦怠。尽管此时的“倦怠”是“倦”少“怠”多,但消极心理会使“倦”也多了起来。当越来越多的师范生是被动选择了教书职业,那么这种倦怠就会弥漫起来。更多的人每到改行机会、晋升机会都被别人利用时,就会加剧职业倦怠。三十五岁前可能是事业发展无望的倦怠居多,四十到四十五岁时,大多数人高级职称已评,绝大部分人失去了行政晋升的机会,失去了利用职业增加收入的体力精力,剩下的十几年教书生涯从这时起就开始了下坡路。教书生涯的每个关节点上,都进行负面的自我评价,似乎成了每位倦怠者都要复制的生命内容。职业倦怠在当前大有年轻化、长期化、大面积化的趋势。
2 职业倦怠的原因
2.1 只重视研究知识不重视研究学生,使教育教学成为重复式劳动,导致许多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一套教材的使用,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多年,就是变化了的教材,新旧内容也大同小异,教师很容易产生重复劳动的感觉,学段越低这种感觉越强烈。有的学科及教学内容,原本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的变化上可大有作为,可是也被老师们处理成历届不变的东西,比如新学期的作文题目竟然届届用年年用。就是积极一点的老师也只是做一些知识的牵引拓展,做一些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然后就会进入重复劳动的大军之中。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生活与知识的关联,这些最富有变化的东西,却被更多的老师置之脑后,这些本可避免重复感的因素,却成了“代沟”存在的种种表现而被老师轻易拒绝。学科为本、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必然会使老师越来越觉得教书无趣、无力、无成就。近几年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进展不大,那些徒有其表的改革表演课,也只是把以前老师说的话让学生说出来而已。应试教育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只重视人才教育而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不再神圣,彻底沦为就业培训工具,因此使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知识全部转化成生产力,教育难以用独立的姿态来立足社会,难以用独立的品格塑造自己的形象,难以让其他行业向自己投来尊敬的目光。教育不再神圣,教育从业者不再神圣,教育产品(毕业学生)遭人淘汰贬斥。如此境况,不仅不能消除通常的职业倦怠,而且会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的职业倦怠。如此境况,不仅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不合格产品,而且也在制造越来越多不合格的教育者。部分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不足而混饭吃的人,怎能不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呢?因职业神圣丧失而使职业热情职业创造力减退的恶性循环,中国教师正深陷其中。社会的发展,不仅没有减弱劳动力(人才)的竞争,而且进一步激化了残酷的劳动力竞争,因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潮则会越来越强大,自然会加剧竞争者的教师们饱尝竞争的苦头,也会因此而加深已有的倦怠。 2.3 社会飞速发展,而教育从业者自身的发展却非常缓慢,使教师感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入不敷出,因而产生了职业倦怠。社会地位相对下降,劳动收入持续偏低,职业自豪感荡然无存。既不能发家致富,又不能创造精神产品,既不能改变自己,也很难改变他人。失落,失望,失败,诸多情绪盘踞在教师们的心头,使得已经倦怠不已的教师们很难重振精神,献身事业。中小学教师系列的职称,最高只有“副高”,而且“副高”指标极为有限,与其他行业同等级别的职称职务相比,中小学高级职称平均要比其他行业晚的多。校内行政提拔,因教师总体的严重短缺,提拔为中层以上的各级领导,也不能减少先前的教学工作量。中小学教师培训,只重教育教学理念,而不能深入实际,只是批评教育教学的落后,而看不到当前教育教学的合理地方,甚至根本否定当前教师的劳动价值,而看不到老师辛勤投入的长效意义。教师其他特长,也因繁重教学工作和相对封闭的交际圈而无法发挥发展,有的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无法开选修课,只好在校外聘请大量老师。名师评定,评价标准单一,过分倚重升学成绩和赛教结果,使得名师的成长完全依赖体力消耗和竞技比拼,胜出者筋疲力尽,未胜出者望而却步。有改行打算的,因人事制度的改革堵死了改行从政的渠道,因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绝了下海经商的念头,于是那些不安心教书的人的倦怠就更多了。
2.4 学校企业化管理,不能很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身心疲惫且丧失主人翁意识,因而陷于消极懈怠之中。一些学校在没有经济杠杆的动力前提下,通过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来发掘教师身上的潜力,不惜用形式主义的泛滥来使教师屈服于越来越企业化的量化管理,不惜侵占教师的休息时间来弥补因政府投入不足而失去的积极性。这种管理突现了教师和学校间的雇佣关系:人身自由和劳动力价格间的换算成了劳资双方每天都要计算的内容,于是教师有利则干,无利则站。目前有不少学校将透支教师精力控制人身自由和监控隐私来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严格实行中小学教师不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偿补课活动的禁令。这种管理已将学校和教师置于对立面,精力体力严重透支,回报严重不足,且不能有自己的私人劳作空间,怎么能让老师们心甘情愿地为教育献身呢?怎么能真正对得起他们的学生呢?
2.5 教师队伍新成员的补充,没能吸收更多优秀者,许多被动选择教师职业者更容易提前进入职业倦怠。教师清贫和落伍的生活实况使得每年高等师范专业学校招生遇到了空前的冷落,国家不得不靠免收学费来吸引学生填报师范志愿,并让生源地和考生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不许考研,在定向学校工作7年内不准调动。历年师范毕业生派遣到当地教育人事部门,按例首先被派到边远农村学校。因而优秀学生无人报师范。如此形势下,近年来补充到教师队伍里的成员的教育素质大大不如以前,那些在考公务员、入外企等屡遭失败者,无奈选择教书;那些分数达不到其他专业只能勉强考入师范的人,当教师成了他们能力所及的最高选择。优退劣进,成师而不能为范,不能不说是今天年轻队伍的真实写照。在许多人看来教育使人倦怠,倦怠的教师又摧毁着教育。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政府真正重视教育的问题,是全面改革应试教育的问题,是教师面临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因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将更有利于教师,有利于下一代,有利于整个民族的未来。
不管是分析职业倦怠的表现,还是分析职业倦怠的原因,都会触及到教育的本质,触及到教育的现实危机,触及到将要面临的新问题。
1 职业倦怠的表现
1.1 成功型倦怠:对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较为满意、满足而产生的倦怠。高原效应是这类倦怠的特点,教师已经看不到继续攀登的台阶,于是出现了职业倦怠。如特级教师,特级教师的荣誉对于绝大多数的获得者来说,是封顶的荣誉,于是先前为荣誉而拼的精神没有了。再如教学能手,所有省教学能手的胜出,都要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进行强度极大挑战感极强的层层竞技与选拔。挑战成功后,没有了新的刺激这些教学能手就再也兴奋不起来了。如果说这些倦怠是少数人的倦怠的话,那么职称晋升完成后的倦怠则是大多数的表现。近年来高学历的新教师越来越多,高级职称晋升越顺利,就会使他们提前进入职业倦怠。
1.2 劳累型倦怠:因职业特点而长期劳累、身心疲惫而产生的倦怠。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起早贪黑的生活。工作强度大,教育任务繁重,造成绝大部分老师长期体力透支,身体处在亚健康的状态,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年就换上了各种慢性病,猝病猝死,倒在讲台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除了操心工作,还要面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批评指责,还要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精神总处在或抑郁或焦虑的状态之中。因而职业重负与生活压力重叠在一起,压弯了脊梁,憋屈了心肺,迟滞了双腿,失去了继续拼搏最基本本钱。劳累倦怠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标志性特征。
1.3 恐惧型倦怠:走上讲台不久,深感无法承受越来越重的担子、越来越大的压力的倦怠。目前刚参加工作的大多是80后、90后,是在成长中生活磨练最少、能力锻炼最少的一代,也是刚工作就遇到工作竞争最残酷、上级要求最严厉的一代。这些大孩子,不仅要收起自己的自由天性,还必须限制那帮小孩子的自由天性,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一个个校园安全事故和因老师批评就出现偏激行为致残致死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学校被闹、校长被撤、教师被开,则成了这类事件的标准化结局。任何一个孤立事件都会最终演化为危及更多人的公共事件,任何一位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会成为悬在每一位老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脆弱的生命预示着教师职业的脆弱,脆弱得随时都会倒塌的大厦下,是一群战战兢兢的从业者。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美丽校园早已变成高风险地带,理应充满职业神圣感的年轻教师们却总体会到的是职业的恐惧感,因此职业倦怠就在恐惧中提前到来了。
1.4 失望型倦怠: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愿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在人生的诸多重大时刻体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出于无奈被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可能在工作开始时就产生了职业倦怠。尽管此时的“倦怠”是“倦”少“怠”多,但消极心理会使“倦”也多了起来。当越来越多的师范生是被动选择了教书职业,那么这种倦怠就会弥漫起来。更多的人每到改行机会、晋升机会都被别人利用时,就会加剧职业倦怠。三十五岁前可能是事业发展无望的倦怠居多,四十到四十五岁时,大多数人高级职称已评,绝大部分人失去了行政晋升的机会,失去了利用职业增加收入的体力精力,剩下的十几年教书生涯从这时起就开始了下坡路。教书生涯的每个关节点上,都进行负面的自我评价,似乎成了每位倦怠者都要复制的生命内容。职业倦怠在当前大有年轻化、长期化、大面积化的趋势。
2 职业倦怠的原因
2.1 只重视研究知识不重视研究学生,使教育教学成为重复式劳动,导致许多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一套教材的使用,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多年,就是变化了的教材,新旧内容也大同小异,教师很容易产生重复劳动的感觉,学段越低这种感觉越强烈。有的学科及教学内容,原本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的变化上可大有作为,可是也被老师们处理成历届不变的东西,比如新学期的作文题目竟然届届用年年用。就是积极一点的老师也只是做一些知识的牵引拓展,做一些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然后就会进入重复劳动的大军之中。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生活与知识的关联,这些最富有变化的东西,却被更多的老师置之脑后,这些本可避免重复感的因素,却成了“代沟”存在的种种表现而被老师轻易拒绝。学科为本、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必然会使老师越来越觉得教书无趣、无力、无成就。近几年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进展不大,那些徒有其表的改革表演课,也只是把以前老师说的话让学生说出来而已。应试教育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只重视人才教育而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不再神圣,彻底沦为就业培训工具,因此使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知识全部转化成生产力,教育难以用独立的姿态来立足社会,难以用独立的品格塑造自己的形象,难以让其他行业向自己投来尊敬的目光。教育不再神圣,教育从业者不再神圣,教育产品(毕业学生)遭人淘汰贬斥。如此境况,不仅不能消除通常的职业倦怠,而且会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的职业倦怠。如此境况,不仅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不合格产品,而且也在制造越来越多不合格的教育者。部分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不足而混饭吃的人,怎能不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呢?因职业神圣丧失而使职业热情职业创造力减退的恶性循环,中国教师正深陷其中。社会的发展,不仅没有减弱劳动力(人才)的竞争,而且进一步激化了残酷的劳动力竞争,因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潮则会越来越强大,自然会加剧竞争者的教师们饱尝竞争的苦头,也会因此而加深已有的倦怠。 2.3 社会飞速发展,而教育从业者自身的发展却非常缓慢,使教师感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入不敷出,因而产生了职业倦怠。社会地位相对下降,劳动收入持续偏低,职业自豪感荡然无存。既不能发家致富,又不能创造精神产品,既不能改变自己,也很难改变他人。失落,失望,失败,诸多情绪盘踞在教师们的心头,使得已经倦怠不已的教师们很难重振精神,献身事业。中小学教师系列的职称,最高只有“副高”,而且“副高”指标极为有限,与其他行业同等级别的职称职务相比,中小学高级职称平均要比其他行业晚的多。校内行政提拔,因教师总体的严重短缺,提拔为中层以上的各级领导,也不能减少先前的教学工作量。中小学教师培训,只重教育教学理念,而不能深入实际,只是批评教育教学的落后,而看不到当前教育教学的合理地方,甚至根本否定当前教师的劳动价值,而看不到老师辛勤投入的长效意义。教师其他特长,也因繁重教学工作和相对封闭的交际圈而无法发挥发展,有的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无法开选修课,只好在校外聘请大量老师。名师评定,评价标准单一,过分倚重升学成绩和赛教结果,使得名师的成长完全依赖体力消耗和竞技比拼,胜出者筋疲力尽,未胜出者望而却步。有改行打算的,因人事制度的改革堵死了改行从政的渠道,因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绝了下海经商的念头,于是那些不安心教书的人的倦怠就更多了。
2.4 学校企业化管理,不能很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身心疲惫且丧失主人翁意识,因而陷于消极懈怠之中。一些学校在没有经济杠杆的动力前提下,通过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来发掘教师身上的潜力,不惜用形式主义的泛滥来使教师屈服于越来越企业化的量化管理,不惜侵占教师的休息时间来弥补因政府投入不足而失去的积极性。这种管理突现了教师和学校间的雇佣关系:人身自由和劳动力价格间的换算成了劳资双方每天都要计算的内容,于是教师有利则干,无利则站。目前有不少学校将透支教师精力控制人身自由和监控隐私来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严格实行中小学教师不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偿补课活动的禁令。这种管理已将学校和教师置于对立面,精力体力严重透支,回报严重不足,且不能有自己的私人劳作空间,怎么能让老师们心甘情愿地为教育献身呢?怎么能真正对得起他们的学生呢?
2.5 教师队伍新成员的补充,没能吸收更多优秀者,许多被动选择教师职业者更容易提前进入职业倦怠。教师清贫和落伍的生活实况使得每年高等师范专业学校招生遇到了空前的冷落,国家不得不靠免收学费来吸引学生填报师范志愿,并让生源地和考生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不许考研,在定向学校工作7年内不准调动。历年师范毕业生派遣到当地教育人事部门,按例首先被派到边远农村学校。因而优秀学生无人报师范。如此形势下,近年来补充到教师队伍里的成员的教育素质大大不如以前,那些在考公务员、入外企等屡遭失败者,无奈选择教书;那些分数达不到其他专业只能勉强考入师范的人,当教师成了他们能力所及的最高选择。优退劣进,成师而不能为范,不能不说是今天年轻队伍的真实写照。在许多人看来教育使人倦怠,倦怠的教师又摧毁着教育。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政府真正重视教育的问题,是全面改革应试教育的问题,是教师面临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因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将更有利于教师,有利于下一代,有利于整个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