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能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信息容量;实现学习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要创设情景,乐学新知;质疑问难,确定问题;交流质疑,合作解疑;总结评价,迁移拓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一)能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时,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较为久远,光凭借老师的叙述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日寇的疯狂与残暴的,此时,给学生来一段故事的实录,用课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既让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爱憎情感。
(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感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能扩大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能实现学习的互动
做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能很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能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建,首先在于教师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创新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的流程
(一)创设情景,乐学新知
营造交流的氛围,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其乐学新知。这样做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将语文教学带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的新天地;同时让作品在客观上具有更大的容量和张力,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感情上乐于认同,在思想上和理智上跃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质疑问难,确定问题
怎样搭建好交流的平台,教师是关键。以往是教师用自己的“如花妙嘴”去解剖教材,从“语、修、逻”等角度把教材剖析得七零八落,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的鸭子”,全无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阶段最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思考来撞击学生的思考火花,使他们的心灵冲破种种束缚,自由地飞翔于语言文学的蓝天之中。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了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常常超乎我们的想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用自己动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飞翔,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进入课文学习阶段并提出质疑。
(三)交流质疑,合作解疑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创造之地”。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都有着思考的火花,因而,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都要以所有学生的和谐发展为追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主动探索,不断发现,激发起创造的强烈欲望。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思考的清泉才有可能汩汩涌出,从而放飞自由的心灵。
(四)总结评价,迁移拓展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师生交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讨论,多向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质疑,这是对课文的理性把控,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本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审美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本阶段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解惑、开窍、提炼、小结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一)能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时,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较为久远,光凭借老师的叙述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日寇的疯狂与残暴的,此时,给学生来一段故事的实录,用课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既让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爱憎情感。
(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感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能扩大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能实现学习的互动
做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能很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能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建,首先在于教师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创新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的流程
(一)创设情景,乐学新知
营造交流的氛围,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其乐学新知。这样做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将语文教学带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的新天地;同时让作品在客观上具有更大的容量和张力,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感情上乐于认同,在思想上和理智上跃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质疑问难,确定问题
怎样搭建好交流的平台,教师是关键。以往是教师用自己的“如花妙嘴”去解剖教材,从“语、修、逻”等角度把教材剖析得七零八落,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的鸭子”,全无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阶段最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思考来撞击学生的思考火花,使他们的心灵冲破种种束缚,自由地飞翔于语言文学的蓝天之中。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了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常常超乎我们的想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用自己动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飞翔,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进入课文学习阶段并提出质疑。
(三)交流质疑,合作解疑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创造之地”。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都有着思考的火花,因而,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都要以所有学生的和谐发展为追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主动探索,不断发现,激发起创造的强烈欲望。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思考的清泉才有可能汩汩涌出,从而放飞自由的心灵。
(四)总结评价,迁移拓展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师生交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讨论,多向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质疑,这是对课文的理性把控,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本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审美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本阶段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解惑、开窍、提炼、小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