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在此教学改革背景下,结合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能力是我国新课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今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各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及策略各有不同,导致结果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还缺乏问题意识,习惯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当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思考时,学生往往开小差或不知道怎么思考和如何提出问题,习惯于被动听教师讲课。即使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尝试着去探究,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知识匮乏,认知能力有限,发现问题却难以独立解决。传统的数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如何计算,学生练习几次就结束了,对于相应的数学概念和现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年龄特点,要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肯定是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引导小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
(一)教师问题意识缺乏
中国多年以来的教学模式均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我们教师自小也是在此教学模式下成长的,受此影响,很多教师一时之间无法转变观念,习惯于照搬教材,不做任何思考,更怠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只有善于思考、敢于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学生。
(二)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学生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说明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的知识,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学生就是成功。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认为提问是教师的权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责任,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和质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技能
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例如存款利息、跟父母买菜时找钱,但是怎么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在于他们缺乏提出问题的技能,想提而不知如何提,漫无目的地提,没有明确方向,要么所问不是他真正想知道的或表达不准确,别人理解有误,最后达不到想了解的效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兴趣的激发以及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要面子而不愿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肤浅、荒谬,这其实是正常的,但有些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并不是去鼓励学生,而是批评、轻视学生,其他学生也会对提出肤浅问题的学生嘲讽甚至挖苦,这就使提问的学生丢面子,一旦这种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的氛围形成,就更难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了。
三、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积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表现和发展。小学生还处于少儿时期,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学习更趋向于对动态图像直观地接收。因此,学习氛围应该是平等、宽松、和谐的,以对孩子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身处在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就不会觉得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不会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提出问题,不会害怕提出问题不合适或不对被批评,而是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也能多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批评。无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离奇的,还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是提出了问题,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首先要表扬他们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如果有其他同学嘲笑,教师要制止,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告诉学生不能取笑和挖苦班级同学,要看到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自信心和勇敢,为他们鼓掌。教师只有善于引导班级所有学生,恰当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引导,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注意示范启发,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范式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生一下子做到举一反三还比较难,所以在问题能力培养初期,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的范式作为参考,让他们先模拟,帮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示范提问时,教师应注意几点: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同时要讲究提出问题的艺术。很多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最怕的是教师反问,一旦被反问,他们内心畏惧,肯定不懂回答。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出问题的艺术,把握好反问的尺度,适当地讲中带问,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必须在学生能够自行思考的范围内,如此才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起了示范的作用。
(三)设立班里的小数学问题本
小数学问题本的设立,是为了让问题本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首先,这个问题本由班级学生共同参与,自行分组,每个小组4到5人,大家轮流记录,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提出一个生活中发现的跟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对之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反馈或回答,再对之前同学对其他同学的回复做评价。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使其主动思考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培养评价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关注问题本的记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不扮演主体角色,仅做总结和讲评,教给学生的是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学不是死的课本知识,而是活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手段。同时,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多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并加强自身学习,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的途径[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年2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A].石家庄: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
[2]任月珍.小學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能力是我国新课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今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各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及策略各有不同,导致结果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还缺乏问题意识,习惯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当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思考时,学生往往开小差或不知道怎么思考和如何提出问题,习惯于被动听教师讲课。即使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尝试着去探究,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知识匮乏,认知能力有限,发现问题却难以独立解决。传统的数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如何计算,学生练习几次就结束了,对于相应的数学概念和现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年龄特点,要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肯定是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引导小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
(一)教师问题意识缺乏
中国多年以来的教学模式均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我们教师自小也是在此教学模式下成长的,受此影响,很多教师一时之间无法转变观念,习惯于照搬教材,不做任何思考,更怠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只有善于思考、敢于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学生。
(二)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学生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说明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的知识,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学生就是成功。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认为提问是教师的权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责任,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和质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技能
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例如存款利息、跟父母买菜时找钱,但是怎么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在于他们缺乏提出问题的技能,想提而不知如何提,漫无目的地提,没有明确方向,要么所问不是他真正想知道的或表达不准确,别人理解有误,最后达不到想了解的效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兴趣的激发以及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要面子而不愿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肤浅、荒谬,这其实是正常的,但有些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并不是去鼓励学生,而是批评、轻视学生,其他学生也会对提出肤浅问题的学生嘲讽甚至挖苦,这就使提问的学生丢面子,一旦这种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的氛围形成,就更难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了。
三、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积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表现和发展。小学生还处于少儿时期,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学习更趋向于对动态图像直观地接收。因此,学习氛围应该是平等、宽松、和谐的,以对孩子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身处在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就不会觉得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不会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提出问题,不会害怕提出问题不合适或不对被批评,而是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也能多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批评。无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离奇的,还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是提出了问题,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首先要表扬他们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如果有其他同学嘲笑,教师要制止,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告诉学生不能取笑和挖苦班级同学,要看到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自信心和勇敢,为他们鼓掌。教师只有善于引导班级所有学生,恰当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引导,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注意示范启发,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范式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生一下子做到举一反三还比较难,所以在问题能力培养初期,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的范式作为参考,让他们先模拟,帮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示范提问时,教师应注意几点: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同时要讲究提出问题的艺术。很多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最怕的是教师反问,一旦被反问,他们内心畏惧,肯定不懂回答。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出问题的艺术,把握好反问的尺度,适当地讲中带问,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必须在学生能够自行思考的范围内,如此才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起了示范的作用。
(三)设立班里的小数学问题本
小数学问题本的设立,是为了让问题本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首先,这个问题本由班级学生共同参与,自行分组,每个小组4到5人,大家轮流记录,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提出一个生活中发现的跟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对之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反馈或回答,再对之前同学对其他同学的回复做评价。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使其主动思考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培养评价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关注问题本的记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不扮演主体角色,仅做总结和讲评,教给学生的是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学不是死的课本知识,而是活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手段。同时,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多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并加强自身学习,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的途径[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年2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A].石家庄: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
[2]任月珍.小學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