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级职教中心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各自的办学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甚至区域性、时代性。县级职教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地方产业需要,从打造精英专业、构建课程模式、提高双师素质、变革基地建设、开辟高端就业等五个方面创新办学模式,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县级职教中心;创新;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县级职教中心,应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以地方产业结构为导向,打造精英专业
根据县级职教中心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更加科学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打造地方精英专业。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产业需求原则。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打造,首先要考虑地方产业结构,要依据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可聘请企事业界的专家或经济理论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了解地方产业现有岗位(岗位群)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
2.专业创新原则。某些地区行业岗位(群)当前这一时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急需,但几年后可能因需求饱和而受到冷落;另一些地区行业、岗位(群)当前可能不受重视 ,但几年后就会成为急需人才的行业、岗位(群)。在设置专业时,一方面要能对本地区未来几年的行业需求出作综合分析、作出科学的判断,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新专业建设的周期性。
3.专业拓展原则。专业设置要随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新专业的开设上,还应体现在对原有专业的调整拓展上。可通过原有专业的调整拓展,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样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上的时间周期,而且节约了人力、财力,同时也为老专业带来新生机。
4.企业共建原则。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的技术、设备为学校提供师资、实训支持。不能坐等经费、师资、实训场所都完全具备后才设置专业,这样就会贻误时机,影响学校的发展。在专业打造上要不断扩大企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着眼于双方长远利益,力争通过与地方各个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新专业,扩大教学和培训范围,为学校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校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定等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二、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创新职教课程模式
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这是判断职业教育是否具有职业性、是否成功的基本指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县级职教中心必须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为导向,创新职教课程模式,变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保证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保证“双证书制”在职业教育中的高效实施。
县级职教中心在实施“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变革时,要充分考虑随着地区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各种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知识和技术也愈来愈多地融进当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
三、以教师培训企业化为途径,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近年来,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教师中80%以上都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但由于这些培训都是由不同的职业院校承担的,因此,始终未脱离“重理论、轻技能”的怪圈,教师的双师素质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县级职教中心要依托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实践功能,不断加大“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力度,谋求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走教师培训企业化之路。
1.学校教师走进企业,学校每年要利用高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管理老师的机会和暑期教师休息时间,轮流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企业人员走进学校,即将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高薪引进学校,在为学生上课的同时也培训了学校的專业教师。这样既弥补了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的不足,学校教师又学到了专业技能。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设备投入主要靠政府和学校自身投入,但由于市场变化快、工艺发展迅速,专业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无论政府还是学校都无力跟进这种变化速度。那么,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与地区各类企业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不失为明智只举。
1.走出去,让学校进企业。即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去,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专业针对性强,一般联系距学校较近的企业为佳。但由于企业利益的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接受教学实习学生,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参与协调。
2.请进来,让企业进学校。即企业将生产车间办进学校,或为学校投入专业设备合作共建实习工厂(场),营造了企业文化氛围,为企业培养针对性更强的“订单”人才。对企业来讲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人力成本),又保障了劳动力资源,而学校学生在校即可实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从而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五、以开辟高端就业为突破,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近年,国内企业用工市场不断规范,工资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合格的职高毕业生自主就业已经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但与国外用工市场相比,无论在劳动保障、薪金待遇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出国(境)务工对学生专业技能、外语、文化基础、体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较高,对学生在校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国(境)外务工收入水平大约是国内同工种的4-6倍,学生更能体会到其人生的价值。因此,县级职教中心在满足地区企业用工的基础上,要树立专业品牌,抢占先机,开辟高端就业之路,组织输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务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生源的逐步下降,县级职教中心普遍感到“学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影响职教中心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县级职教中心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通过深刻的变革找出路,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
关键词:县级职教中心;创新;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县级职教中心,应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以地方产业结构为导向,打造精英专业
根据县级职教中心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更加科学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打造地方精英专业。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产业需求原则。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打造,首先要考虑地方产业结构,要依据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可聘请企事业界的专家或经济理论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了解地方产业现有岗位(岗位群)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
2.专业创新原则。某些地区行业岗位(群)当前这一时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急需,但几年后可能因需求饱和而受到冷落;另一些地区行业、岗位(群)当前可能不受重视 ,但几年后就会成为急需人才的行业、岗位(群)。在设置专业时,一方面要能对本地区未来几年的行业需求出作综合分析、作出科学的判断,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新专业建设的周期性。
3.专业拓展原则。专业设置要随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新专业的开设上,还应体现在对原有专业的调整拓展上。可通过原有专业的调整拓展,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样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上的时间周期,而且节约了人力、财力,同时也为老专业带来新生机。
4.企业共建原则。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的技术、设备为学校提供师资、实训支持。不能坐等经费、师资、实训场所都完全具备后才设置专业,这样就会贻误时机,影响学校的发展。在专业打造上要不断扩大企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着眼于双方长远利益,力争通过与地方各个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新专业,扩大教学和培训范围,为学校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校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定等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二、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创新职教课程模式
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这是判断职业教育是否具有职业性、是否成功的基本指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县级职教中心必须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为导向,创新职教课程模式,变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保证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保证“双证书制”在职业教育中的高效实施。
县级职教中心在实施“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变革时,要充分考虑随着地区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各种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知识和技术也愈来愈多地融进当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
三、以教师培训企业化为途径,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近年来,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教师中80%以上都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但由于这些培训都是由不同的职业院校承担的,因此,始终未脱离“重理论、轻技能”的怪圈,教师的双师素质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县级职教中心要依托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实践功能,不断加大“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力度,谋求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走教师培训企业化之路。
1.学校教师走进企业,学校每年要利用高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管理老师的机会和暑期教师休息时间,轮流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企业人员走进学校,即将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高薪引进学校,在为学生上课的同时也培训了学校的專业教师。这样既弥补了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的不足,学校教师又学到了专业技能。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设备投入主要靠政府和学校自身投入,但由于市场变化快、工艺发展迅速,专业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无论政府还是学校都无力跟进这种变化速度。那么,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与地区各类企业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不失为明智只举。
1.走出去,让学校进企业。即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去,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专业针对性强,一般联系距学校较近的企业为佳。但由于企业利益的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接受教学实习学生,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参与协调。
2.请进来,让企业进学校。即企业将生产车间办进学校,或为学校投入专业设备合作共建实习工厂(场),营造了企业文化氛围,为企业培养针对性更强的“订单”人才。对企业来讲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人力成本),又保障了劳动力资源,而学校学生在校即可实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从而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五、以开辟高端就业为突破,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近年,国内企业用工市场不断规范,工资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合格的职高毕业生自主就业已经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但与国外用工市场相比,无论在劳动保障、薪金待遇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出国(境)务工对学生专业技能、外语、文化基础、体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较高,对学生在校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国(境)外务工收入水平大约是国内同工种的4-6倍,学生更能体会到其人生的价值。因此,县级职教中心在满足地区企业用工的基础上,要树立专业品牌,抢占先机,开辟高端就业之路,组织输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务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生源的逐步下降,县级职教中心普遍感到“学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影响职教中心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县级职教中心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通过深刻的变革找出路,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