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故事运用于小学低年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3756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别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情绪,改变认知,重塑行为。在小学低年级个别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可以根據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隐喻故事为媒介,通过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和师生互动生成隐喻故事等方式,找到适于低年级学生心理辅导的着力点,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隐喻故事;个别心理辅导;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23-04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的问题来自家庭,有的来自学校,有的缘于经历了一些创伤等。面对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心理教师的帮助,而在此时,心理教师发现,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限于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的不足,那些对于青少年有效的辅导技术和方法在他们身上收效甚微,甚至无法实施。隐喻故事作为叙事疗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隐喻故事语言形式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可以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是指一些含有象征或隐喻的寓言、童话、神话等,通过故事语言的生动影像、故事情节的转换,可以建立充满想象的内在连接,帮助来访者体验、经历和超越情绪困扰,转换角度看问题,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隐喻故事将我们的视野从现实生活转向隐喻故事,拓展了心理空间。应用隐喻故事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在建立辅导关系初期,来访者由于性格、怕生等原因容易产生阻抗,心理教师根据在辅导之前采集到的她或他的相关信息生成隐喻故事,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建立友好关系。
  第二种: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心理教师和来访者建立起某种融洽的关系后,鼓励和诱导来访者生成他或她的自发性隐喻故事。
  第三种:师生互动说隐喻故事。来访者和心理教师共同积极建构隐喻故事并加以利用,引导来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创作、问题解决和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二、隐喻故事在个别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及分析
  (一)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快速建立融洽关系
  在个别心理辅导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即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尚有限,他们既不能充分理解心理教师的提问,又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受,更有可能,面对陌生的辅导室和不熟悉的心理教师,还会产生防备心理,出现阻抗现象。对此,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在辅导之前采集到的相关信息生成隐喻故事,讲述给来访者。
  小A的案例
  第一次被推荐来辅导室的8岁小A是个瘦小的胆小男孩,不跟心理教师说话,不拿玩具玩,只是低着头坐在椅子上。在辅导之前采集小A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班主任向我介绍小A的情况:由于小A爸妈工作的关系,2018年9月,小A由上海市市区某学校转入我校二年级学习,半年多来,小A常常不写作业,学习习惯差,成绩逐日下滑,不和同学们玩耍,这跟爸妈说的“没转来我校之前,小A性格开朗,和同学打成一片,学习成绩优秀”完全不同。基于小A怕生、胆小的情况,我讲述了隐喻故事“猪小默”。
  心理教师的故事——“猪小默”
  从前,有一只小猪,名字叫小默,他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片森林里。小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每天一块儿去森林学校上学,一起回家做游戏,过得十分开心。有一天,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调动,小默一家搬到了另一片森林。可在这片森林里,小默过得不开心,他独自去新学校上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也不和新学校的小朋友玩耍。有一天早上,小默闷闷不乐地背着小书包,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一个踉跄,小默眼前一片黑暗,他掉进一个大粪坑里了……
  接下来我设计续编故事“小默掉进一个大粪坑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小默出了粪坑,又发生了什么?”
  分析
  这个隐喻故事表达的是因转学所致的学校适应不良。这个隐喻故事中有投射,小A会把自己当成猪小默,猪小默的适应能力跟不上环境变化的节奏后出现的消极情绪就是小A自己的映照。这个隐喻故事很巧妙地同理和陪伴了他的情绪,成功绕开了心理教师的关注,也没有泄露他的小秘密。隐喻故事以一种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故事,不关乎“我”的表达的特性,让小A感受到了被尊重。所以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他没有阻抗,而是抬头面向我,听得很认真。接下来做故事续编时,他也积极参与。
  (二)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准确映现内心世界
  来访者与心理教师建立起某种融洽的关系后,自发生成隐喻故事。此类隐喻故事的优势在于,它们是来访者亲身经历的故事,能更准确地反映他或她内在的关注、冲突等。心理教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隐喻故事,可以鉴别出来访者的主要隐喻,然后开始探索与其有联系的经历,帮助其重新创作并从中获得更有意义的结果的隐喻故事。心理教师可以帮助来访者为故事起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当然,不能向来访者暗示任何故事内容。
  小W的案例
  小W,7岁,我校一年级一个可爱而文静的小姑娘。她之所以被推荐到辅导室,是因为小学入学一个半月,每天妈妈送她到校门口时,小W总是哭得难舍难分。更为严重的是,在周三早晨的游泳课(我校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前,她从周二傍晚回家就开始哭,家长怎么劝都不行,致使祖孙三代人产生冲突。据小W妈妈的描述,妹妹出生前后,小W的情况完全不同:妹妹出生前,小W性格开朗,不哭不闹去上幼儿园;妹妹出生后(妹妹是在小W入小学前两个月出生),小W上学总哭哭啼啼,黏着妈妈不肯进校门,尤其是游泳课那天早晨,进校园简直就是“生离死别”,所以小W的妈妈说:“年龄越大,反而越不懂事!”
  小W来辅导室后,在心理教师的鼓励下,小W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
  小W的故事——“讨厌的兔妹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白兔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森林里。兔妈妈买各种各样的新裙子给小白兔穿,做各种美味给小白兔吃;兔爸爸买了很多玩具给小白兔,还带小白兔到处玩耍,小白兔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兔妈妈生了妹妹,爸爸妈妈天天抱着妹妹,喂她吃饭,逗她开心,拍她睡觉,小白兔觉得很孤单。   分析
  小W讲述的是以嫉妒妹妹为主题的分离焦虑隐喻故事。这个故事是她目前生活的隐喻:小W因为妹妹的出生,感觉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忽视和遗弃。在这个隐喻故事里,小W使用了大多数儿童已熟悉的基本语言模式。即使这样的表达借由“安全”投射性故事的形式加以伪装,但她潜意识中的经历、焦虑和隐藏的自我仍然得以浮现,让心理教师有机会加以解读、分析和探索。
  (三)师生互动说隐喻故事,积极建构解决方式
  心理教师和来访者可以互动说隐喻故事。互动说故事是一种特别的设计,用来诱发儿童说出自己创作的或自发性的故事,并且利用儿童心理分析响应其故事,以进行辅导。心理教师的响应故事会提供一个较为健康、较不带有冲突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取代儿童原来的故事版本。
  小C的案例
  8岁的小C是我校二年级一个皮肤黝黑、大眼睛、卷头发,但不善于言辞的矮胖小姑娘。据班主任介绍,在小C一年级下半学期时,她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小C跟着妈妈在上海市崇明区生活,而小C的爸爸去了外地工作并再婚了。小C和爸爸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每年寒暑假才见一、两次。妈妈照顾小C很尽心。在小C爸爸妈妈离婚之前,小C个性活泼,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很好,但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小C在学校越来越不合群,对学校的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学习每况愈下。
  小C第一次来辅导室后,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
  小C的故事——“乌鸦的两个愿望”
  很久以前,有一只黑色的乌鸦,很孤单地生活在森林里。她有两个愿望:像孔雀那样有漂亮的羽毛,身高出众。
  分析
  小C简单的隐喻故事讲述了孤独和自卑、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小W将自己比喻成一只乌鸦,乌鸦有两个愿望:像孔雀那样有漂亮的羽毛,希望自己个子长高一点,头发又长又直,皮肤变白一点。通过隐喻故事,小C表达出,因为自己的皮肤颜色、身材瘦小和卷卷的头发,她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不漂亮,她很不喜欢“乌鸦”一样的自己。
  小C第二次来辅导室后,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
  小C的故事——“矮冬瓜”
  从前,有一只生活在森林里的黑色乌鸦,叫矮冬瓜,她很孤单。看着远处森林里的小朋友玩得十分开心,她也想找個小伙伴和她说话、做游戏,可是她害怕小伙伴们因为她的名字而取笑她,不和她说话、做游戏。她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希望能改名。
  分析
  在这个隐喻故事中,小C仍然是小乌鸦。小乌鸦渴望交朋友,可是她认为,因为她的名字,小伙伴不但不和她玩,而且还会取笑、冷落她。所以这只乌鸦想借改变名字来改变身份。这个隐喻故事直接指出,小C因为自己的身材、皮肤颜色和卷卷的头发,在现实的生活与心理调适上产生了困难。
  了解了小C的隐喻故事后,我讲述了以下的隐喻故事,作为回应。
  心理教师的响应故事——“受困的小乌鸦”
  从前,有一只小乌鸦生活在森林里。森林里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小动物,可是小乌鸦心里很难受,因为没有小动物注意到她,也没有人关心她,更没有人能够看到她。她觉得十分伤心,这样的生活让她十分痛苦。她渴望自己有改变,所以她去找在森林失物招领室工作的猴子大婶,听说她为人很热心,帮助过很多动物。听了小乌鸦的烦心事,猴子大婶十分同情地说:“孩子,我们一起努力来帮助你。”慢慢地,她和猴子大婶为自己的改变而一起努力着……
  分析
  我借助这个隐喻故事中小乌鸦的身份,将压抑在小C心中“被忽视”“被冷漠”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缓解小C的负面情绪,让小C感觉到被关注、被理解。在这个响应故事中,以小C生成的上篇隐喻故事中“小乌鸦希望她能改名”的内心动力为契机,加入心理教师的身份——猴子大婶,来回应小C,这个大婶带着同情和理解来协助小乌鸦。
  接下来的几次辅导,小C和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小C的改变也日益明显。下面的隐喻故事表达了她最大的希望和恐惧。
  小C的故事——“小乌鸦的尝试”
  从前,那只生活在森林里的小乌鸦走出家门,来到了其他小鸟玩耍的那片草地。当小鸟们看到小乌鸦后,有些奇怪地看着她,有些则说:“天啊,你看起来跟我们不一样啊,你的羽毛怎么这么黑呀?”小乌鸦听了这句话后,伤心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分析
  小C的这个隐喻故事间接地反映了小C现实生活故事中的两个方面。一是隐喻故事的辅导给她的生活注入了一定能量,由此“小乌鸦走出家门,来到了其他小鸟玩耍的那片草地。”这暗示着通过隐喻故事的影响,小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主动找小朋友玩。二是小乌鸦受到“‘天啊,你看起来跟我们不一样啊,你的羽毛怎么这么黑呀?’小乌鸦听了这句话后很伤心”的打击,小C通过隐喻故事的安全性,隐藏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根据对小C的隐喻故事的了解,我回应了以下隐喻故事。
  心理教师的响应故事——“小乌鸦的照片”
  从前,有一只生活在森林里的小乌鸦,她每天看到远处森林里的小鸟玩得很开心,很羡慕,想加入她们一起玩。有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小鸟玩的地方,想加入她们。可是那些小朋友们像对待外星人一样看着她,还说了一些令她伤心的话。小乌鸦觉得她们对她很不好,她很伤心。她想解释她只想和她们一起玩,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羽毛而取笑她,甚至不和她玩。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来到家门口,小乌鸦发现门是锁着的。由于一路上都想着小鸟对她说的话,小乌鸦竟忘记了钥匙放在猴子大婶的失物招领室这回事。于是小乌鸦又朝猴子大婶的失物招领室走去,走了一段路后,小乌鸦到了猴子大婶的失物招领室。在猴子大婶和她一起在失物柜拿钥匙时,小乌鸦突然看见了自己不小心丢失的照片——大前年自己在森林“我最聪明”的喝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照片“乌鸦喝水”,还有前年森林感动人物的照片“乌鸦反哺”,还有……这些照片是她最自豪、最开心的回忆,也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后来小乌鸦取回了这些遗失的东西。   分析
  捕捉到小C生成的隐喻故事中的负性情绪,我通过这个隐喻故事给小C以下两个帮助:一、开启解郁通道。在小C生成的隐喻故事中,“小乌鸦觉得她们对她很不好,她很伤心。她想解释,她只想和她们一起玩,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羽毛而取笑她,甚至不和她玩。”小乌鸦说的话正是小C的内心独白。用隐喻的形式表达,同理陪伴小C,也给她缓解负面情绪的通道;二、寻找遗失的自我。借助这个隐喻故事“小乌鸦过分关注并因此放大对自己状况不满的情绪,以至于忘记了过去的成绩——大前年自己在森林‘我最聪明’的森林喝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照片‘乌鸦喝水’,还有前年森林感动人物照片‘乌鸦反哺’,还有……”间接唤起小C存在的优点。这样通过隐喻与现实保持联系,又很巧妙地分离,既同理了孩子的心理现实,又为孩子的现实困扰提供了出口。
  后来几次辅导中,小C的情绪日渐稳定,行为上也在积极改变,尤其是最后一次心理辅导中她的隐喻故事就说明了一切。
  小C的故事——“小乌鸦”
  从前,有一只小乌鸦生活在森林里。森林里生活着其他的小鸟,他们的羽毛都是漂亮的颜色。小乌鸦觉得自己很不一样。有一天,森林来了一只凶恶的老鹰,他将美丽的小孔雀啄伤了小孔雀卧在地上起不来。其他小鸟看到受伤的小孔雀,都没有去帮她。小乌鸦冲上去,扶起小孔雀去了森林医院。
  后來小孔雀伤好了,向小乌鸦表达感谢,并请求小乌鸦做自己的好朋友。森林国王知道此事后,大力表扬小乌鸦,并让小动物们向小乌鸦学习!
  小乌鸦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分析
  在小C的隐喻故事中,小乌鸦跳脱出受害者的角色,唤醒了内在的英雄。认知的改变带动了行为的改变,“小乌鸦冲上去扶起小孔雀去森林医院。”这表明,小C战胜爸爸妈妈离婚后被爸爸“抛弃”的“黑”障碍,汲取了积极的能量。隐喻故事帮助小C自己为自己辅导,“小乌鸦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三、隐喻故事应用于个别心理辅导的成效
  首先,对照检视自己,认识接纳自我。通过隐喻故事,可以让来访者的心理现实产生共鸣,让深藏不露的潜意识部分得以呈现和释放,同时帮助来访者对照、检视、完善自己的心灵地图,重新认识、接纳自我,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客观现实。
  其次,促进自我省察,提升自我效能。通过自我身心发展与隐喻故事的相互作用,更好地省察自己,掌握应对当下与未来问题的方法,发展自我。
  再次,探索辅导策略,积累实践经验。通过辅导实践摸索,心理教师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辅导策略及创编隐喻故事的方法,为今后的有效辅导提供参考。
  最后,丰富辅导类型,提高辅导能力。心理教师通过筛选、搜集、分类、整合、优化,丰富隐喻故事的类型与内容,并梳理形成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辅导。
  四、结束语
  在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中运用隐喻故事,以一种同质异形体(即隐喻故事中的事件、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真实个案的情形有模拟性)的形式与来访者展开对话辅导。隐喻故事不仅让来访者的情绪形象化,这样可以使无法驾驭的情绪被掌控,从而发现新的可能,找到新的出口,而且也帮助心理教师与儿童互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心理辅导中的两大难题——如何更好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使来访者主动参与到心理辅导中。
  注:本文获第八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二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崇明区江帆小学,上海,202155)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其他文献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重要指示,阐明了学史
期刊
当前互联网技术向“互联网+”的升级和转型是当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标志之一。解码“互联网+”空间二重交叠对人们公共生活空间产生的影响,探究这一高新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尤为重要和迫切。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合理规划并引导网络技术有序、科学的发展,构建和提升“互联网+”空间二重交叠的美好生活。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早先建立的9-CpG年龄推断模型在不同海拔地域和不同性别人群中年龄推断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及优化,提升年龄推断的准确性,并研究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方法采集367份不同海拔地域、不同性别个体的血液样本,使用EpiTYPER技术平台检测9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值,利用年龄推断模型预测样本提供者的年龄,综合评估年龄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测试样本均获得相对准确的年龄预测值(N=367,MAD=4.0岁,R2=0.83)。平原女性样本(N=40),MAD=3.63岁,R2
目的 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理赔案件中社会鉴定机构出具法医伤残等级虚假鉴定的方式和手段,以期强化民事裁判法律监督.方法 搜集某地区道路交通事故保险诈骗案中涉及并经
目的 测量眼球整体CT值,并探究其死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推断PMI的新参数.方法 采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0只,处死后放入20±0.5℃温箱保存,在死后0~180h的时间间隔内
1 案例材料rn1.1 案情及病史rn某男,24岁.因债务纠纷,被债主用手铐扣锁双手后,用注射器将蓝黑墨水注入双侧眼球内造成双眼失明(伤前双眼视力正常).伤者诉受伤当时即感眼部疼
X线摄片诊断存在骨骼影像重叠细节特征容易被掩盖的缺陷,而且每次拍摄角度不完全一致也导致骨骼形态和位置发生变化,因此X线片同一认定的研究不如CT广泛.目前对头颅、腰椎、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将思想建党作为鲜明特点与优良传统延续下来,这不仅是我党持续强化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逐步强大、从幼稚到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围绕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5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制修订《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修正案)》,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所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并明确除依法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外,还须依法承担民事、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