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传统出版将不可逆转地被数字化改变。在知识产权领域,人们迫切需要一種灵活自由的规则,使版权运作更便捷、更具人性化,例如当今广泛流行的知识共享(CC)协议。
共享观念风行世界
谈到当下的互联网生活,我最先想到的是在土豆网上挖视频,去开心网偷菜钓鱼,打开Facebook聊天交友。现在的年轻人是用Google 搜索引擎长大的一代人,由于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使得复制更便捷,一些作品经过修改、分解、重组成为新的作品,让一切来得轻而易举。
著名知识产权专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Larry Lessig在他的新书《混合:在混合型经济中繁荣艺术的商业》中描述,当今的网络时代是以读写文化为主的时代,每个信息的接受者可以很容易地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从经济形态上看,一种是原本就存在的商业经济,另一种是以新型的读写文化为基础的分享经济。这个时代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维基文化的不断繁荣和扩大就是一个例子。
以唱片业为例,由于节省了传统唱片业宣传成本,通过网络发布音乐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好音乐因为免费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创作者的知名度上升,从而带动了唱片销售和演出的收入。这是分享经济的盈利模式之一。
但是,数字技术出现后,传统的版权制度——作者要求所有权利保留的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作品生产和传播的趋势。有关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知识产权官司,不论在国外国内,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近期最为典型的便是Google“版权”事件,先不论侵权与否,Google致力打造数字图书馆的愿景将解锁大量绝版的纸质书籍,让很多无人问津的书籍有机会“死而复生”。而著作权赋予作者对其作品的绝对权利将阻碍作品被广泛的传播,从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
通过腾讯对谷歌事件所作的调查来看,超过60%的网民并不反对谷歌将一些作家作品扫描上网的行为。由此可见,共享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传统出版将不可逆转地被数字化改变。
CC无协议的诞生
在知识产权领域,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灵活自由的规则,使版权运作更便捷、更具人性化,例如当今广泛流行的知识共享(CC)协议。
作为CC中国大陆项目负责人,王春燕博士为本刊记者解读了CC的运作理念。
CC是Creative Commons的首字母缩写,它倡导对知识创造成果的合法分享、使用和演绎,通过其所倡导的“部分权利保留”的灵活的版权行使模式,解决数字时代作品的传播和利用问题。它是学研合作的结果,并正在不断地应用于产业领域。
CC协议包含四个核心要素: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根据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六套核心的CC协议。其中,“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是最严格的一套协议。但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讲,它还是释放了一些自由,如在署名和禁止演绎的条件下不排斥用户进行非商业性利用,例如自由传播。
2001年,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的专家教授与一批网络先锋共同创立了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组织,目标是设计一些法律工具免费提供给公众,意在帮助人们表达其作品对公众开放的程度。2002年,这个组织发布了1.0版本的CC协议。CC协议从正式发布至今,已历时七年。截止2009年12月,全球共有52个司法管辖区正式引入了本地化版本的CC协议。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每项条款都会被因地制宜地做出改动。
CC协议包含了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普通文本、法律文本和数字代码。普通文本是供普通人阅读的简明的文字与图示说明,该版本全球通用。法律文本是一份给法律人看的正式授权条款,详细规定了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数字代码是供机器阅读的,该代码将授权条款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搜索引擎和其他应用程序辨识出采用CC协议授权的作品。
CC使用者遍布全球,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的网站链接沿用了CC协议。美国大部分图书馆、美术馆采用了CC协议,如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图书馆等。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在知识产权条款上也采用了CC协议的合同格式。视频的上传者可以自己选择授权形式,比如下载后需要署名、是否可以演绎,其有权决定视频是否可以参加商业性活动。通过CC协议为视频上传者提供的不同权利的选择,令其作品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科学数据共享
在科学研究领域,许多科学家注意到现今的技术已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科学数据,却因为法律限制很难使这些数据联系起来。同时,记载科研成果的各种传统期刊对科研机构来说过于昂贵,其在发行上的狭隘也使许多人不能获得这些研究成果。要在网上发布科技文献,也要克服传统版权法的一些限制,法律问题没办法解决。鉴于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学者于2005年开始设置科学共享项目。
科学共享项目是CC项目的子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推动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促进科学创新。科学家们发布了一份“数据开放”协议书,通过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合同,使全世界的科研组织可以将在不同法律体系下所创造的数据和成果使用这份协议书进行开发,从而使其能够共享。至今,科学共享项目已经启动了五个项目,学者版权计划、生物材料转让计划、NeuroCommons计划、HealthCommons计划、GreenXchange计划。
我国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认识到,整合众多数据库,实现共享平台,是我国实现从数据资源大国走向数据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他表示,我国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方面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覆盖基础性、公益性主要领域的网络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的公益性、基础性数据资源全社会共享。
与政府结缘
Larry Downws、Chunka Mui曾提出科技急速成长造成其与缓慢变化的社会经济之间的鸿沟逐渐加大,最后将造成社会体制、经济系统等发生爆发性转变。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也提出了变革性的要求。公共服务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运作效率。缓慢、单向、被动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就对美国总统府官网whitehouse.gov进行了大改版。改版之后的网站采用了CC.BY3.0协议。政府文件不受版权保护,但要求网站访客在网站上留言和发表看法时,将其发言采用CC协议发布,以此保护他们的言论自由。奥巴马与CC结缘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初,奥巴马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在Flickr上发布奥巴马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采用CC协议发布的。
澳大利亚联邦统计局于2008年底也开始采用CC协议发布信息,其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人口统计数据、经济数据、分析、新闻发布等都采用“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发布。
新西兰Northland区市政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大量数据已经通过CC协议发布,供公众访问。由于GIS在GPS卫星定位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取GIS信息,在新西兰Northland区市政局收到的这类请求越来越多。于是,市政局把GIS数据库中大约90%的数据对公众开放。
政府机构通过CC协议来免费发布数据,使其受益良多,既节省了数据发布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又可以成为一种投资手段。澳大利亚经济统计研究办公室首席律师Neale Hooper认为,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运动,采用一套已经相对成熟并得到国际认可的许可系统将推动增幅信息利用的最大化。
知识共享在中国
在中国最早接触CC的是一些对网络文化具有前瞻性的博客。在中国版CC还未发布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使用那些未本地化的协议版本。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CC使用者,如奇迹文库网站,他们很早就在推广知识共享。很多人都希望通过CC协议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2009年,中国内地首部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出版的医学著作,由北京孔伯华国医学堂创办人孔令谦主编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在北京出版。全书52.6万字,收录了先祖孔伯华及孔伯华中医世家第二代、第三代部分学术传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法学专家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为许多人联合持有或占有,并平等地享用的资源。这种资源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地再创造,而采用CC协议有助于知识的合法顺畅传播、使用与再创造。
CC协议将著作权模式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的模式,发展为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模式,在艺术领域也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2008年,CC中国大陆项目在日本札幌做了《观看中国》CC摄影作品展。国内知名摄影家胡武功、王文澜、张新民、朱宪民等展出了采用CC协议授权发布的摄影作品。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的模式相比,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更喜欢这种“保留一些权利”的新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他们的创新投资带来新的收益。
2009年12月,一场由CC中国、艺术国际共同主办,映艺术中心、互动百科等机构协办的“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举行,旨在传播和分享年轻艺术家作品。曹斐、颜峻、吴小军、刘伟等多位知名艺术家的采用CC协议发布的作品也应邀参加了展览。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发布出去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了200多位艺术家的数百份采用CC协议的参展作品。
曹斐是目前中国最具国际声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使用CC协议发布相关作品的重要艺术家。曹斐认为CC给了很多人去分享艺术思考和创作成果的机会,并且给娱乐一个合法合理的版权背景。阅读纸媒体的人是有限的,也会越来越少,只有有效地打开它的版权空间,才能把一个创作结晶最大限度地带入其良性循环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在其出版物和影像作品上,曹斐都会选择CC的“署名-非商業使用-禁止演绎”协议发布,而音像出版方面则适用“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在2009年5月的迷笛音乐节上,音乐人颜峻设置了CC的现场摊位向大家展示协议的理念。6月,CC中国与撒把芥末/观音唱片合作制作的音乐节合辑《Noise Is Free》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张采用CC协议正式出版的实验音乐唱片。
协议需要不断进化
“现在回头看CC最初的版本,共有11项供选择的条款,有些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比如,有些协议里不包含署名的条款,但是经过实践的反馈,没有人选择这套协议。CC协议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再慢慢解决它的。”王春燕博士说。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不同版本就是要满足新的不同的需要。2007年发布的CC3.0版本就在2.5版本上做了一些更新,如在原有的署名权基础上,加进了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一些人身权利。
目前,CC总部正在调研,准备推出4.0版本。这一版本将会涉及非商业性界定等问题。究竟哪些为纯粹的非商业性利用?基于这一界定的认识还不明晰,CC要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达成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将结果放到新版本中去。CC中国大陆项目也将在完成更新的CC协议本地化以后,适时推出最新版本的CC协议。
共享观念风行世界
谈到当下的互联网生活,我最先想到的是在土豆网上挖视频,去开心网偷菜钓鱼,打开Facebook聊天交友。现在的年轻人是用Google 搜索引擎长大的一代人,由于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使得复制更便捷,一些作品经过修改、分解、重组成为新的作品,让一切来得轻而易举。
著名知识产权专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Larry Lessig在他的新书《混合:在混合型经济中繁荣艺术的商业》中描述,当今的网络时代是以读写文化为主的时代,每个信息的接受者可以很容易地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从经济形态上看,一种是原本就存在的商业经济,另一种是以新型的读写文化为基础的分享经济。这个时代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维基文化的不断繁荣和扩大就是一个例子。
以唱片业为例,由于节省了传统唱片业宣传成本,通过网络发布音乐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好音乐因为免费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创作者的知名度上升,从而带动了唱片销售和演出的收入。这是分享经济的盈利模式之一。
但是,数字技术出现后,传统的版权制度——作者要求所有权利保留的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作品生产和传播的趋势。有关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知识产权官司,不论在国外国内,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近期最为典型的便是Google“版权”事件,先不论侵权与否,Google致力打造数字图书馆的愿景将解锁大量绝版的纸质书籍,让很多无人问津的书籍有机会“死而复生”。而著作权赋予作者对其作品的绝对权利将阻碍作品被广泛的传播,从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
通过腾讯对谷歌事件所作的调查来看,超过60%的网民并不反对谷歌将一些作家作品扫描上网的行为。由此可见,共享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传统出版将不可逆转地被数字化改变。
CC无协议的诞生
在知识产权领域,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灵活自由的规则,使版权运作更便捷、更具人性化,例如当今广泛流行的知识共享(CC)协议。
作为CC中国大陆项目负责人,王春燕博士为本刊记者解读了CC的运作理念。
CC是Creative Commons的首字母缩写,它倡导对知识创造成果的合法分享、使用和演绎,通过其所倡导的“部分权利保留”的灵活的版权行使模式,解决数字时代作品的传播和利用问题。它是学研合作的结果,并正在不断地应用于产业领域。
CC协议包含四个核心要素: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根据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六套核心的CC协议。其中,“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是最严格的一套协议。但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讲,它还是释放了一些自由,如在署名和禁止演绎的条件下不排斥用户进行非商业性利用,例如自由传播。
2001年,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的专家教授与一批网络先锋共同创立了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组织,目标是设计一些法律工具免费提供给公众,意在帮助人们表达其作品对公众开放的程度。2002年,这个组织发布了1.0版本的CC协议。CC协议从正式发布至今,已历时七年。截止2009年12月,全球共有52个司法管辖区正式引入了本地化版本的CC协议。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每项条款都会被因地制宜地做出改动。
CC协议包含了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普通文本、法律文本和数字代码。普通文本是供普通人阅读的简明的文字与图示说明,该版本全球通用。法律文本是一份给法律人看的正式授权条款,详细规定了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数字代码是供机器阅读的,该代码将授权条款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搜索引擎和其他应用程序辨识出采用CC协议授权的作品。
CC使用者遍布全球,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的网站链接沿用了CC协议。美国大部分图书馆、美术馆采用了CC协议,如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图书馆等。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在知识产权条款上也采用了CC协议的合同格式。视频的上传者可以自己选择授权形式,比如下载后需要署名、是否可以演绎,其有权决定视频是否可以参加商业性活动。通过CC协议为视频上传者提供的不同权利的选择,令其作品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科学数据共享
在科学研究领域,许多科学家注意到现今的技术已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科学数据,却因为法律限制很难使这些数据联系起来。同时,记载科研成果的各种传统期刊对科研机构来说过于昂贵,其在发行上的狭隘也使许多人不能获得这些研究成果。要在网上发布科技文献,也要克服传统版权法的一些限制,法律问题没办法解决。鉴于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学者于2005年开始设置科学共享项目。
科学共享项目是CC项目的子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推动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促进科学创新。科学家们发布了一份“数据开放”协议书,通过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合同,使全世界的科研组织可以将在不同法律体系下所创造的数据和成果使用这份协议书进行开发,从而使其能够共享。至今,科学共享项目已经启动了五个项目,学者版权计划、生物材料转让计划、NeuroCommons计划、HealthCommons计划、GreenXchange计划。
我国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认识到,整合众多数据库,实现共享平台,是我国实现从数据资源大国走向数据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他表示,我国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方面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覆盖基础性、公益性主要领域的网络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的公益性、基础性数据资源全社会共享。
与政府结缘
Larry Downws、Chunka Mui曾提出科技急速成长造成其与缓慢变化的社会经济之间的鸿沟逐渐加大,最后将造成社会体制、经济系统等发生爆发性转变。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也提出了变革性的要求。公共服务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运作效率。缓慢、单向、被动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就对美国总统府官网whitehouse.gov进行了大改版。改版之后的网站采用了CC.BY3.0协议。政府文件不受版权保护,但要求网站访客在网站上留言和发表看法时,将其发言采用CC协议发布,以此保护他们的言论自由。奥巴马与CC结缘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初,奥巴马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在Flickr上发布奥巴马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采用CC协议发布的。
澳大利亚联邦统计局于2008年底也开始采用CC协议发布信息,其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人口统计数据、经济数据、分析、新闻发布等都采用“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发布。
新西兰Northland区市政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大量数据已经通过CC协议发布,供公众访问。由于GIS在GPS卫星定位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取GIS信息,在新西兰Northland区市政局收到的这类请求越来越多。于是,市政局把GIS数据库中大约90%的数据对公众开放。
政府机构通过CC协议来免费发布数据,使其受益良多,既节省了数据发布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又可以成为一种投资手段。澳大利亚经济统计研究办公室首席律师Neale Hooper认为,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运动,采用一套已经相对成熟并得到国际认可的许可系统将推动增幅信息利用的最大化。
知识共享在中国
在中国最早接触CC的是一些对网络文化具有前瞻性的博客。在中国版CC还未发布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使用那些未本地化的协议版本。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CC使用者,如奇迹文库网站,他们很早就在推广知识共享。很多人都希望通过CC协议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2009年,中国内地首部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出版的医学著作,由北京孔伯华国医学堂创办人孔令谦主编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在北京出版。全书52.6万字,收录了先祖孔伯华及孔伯华中医世家第二代、第三代部分学术传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法学专家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为许多人联合持有或占有,并平等地享用的资源。这种资源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地再创造,而采用CC协议有助于知识的合法顺畅传播、使用与再创造。
CC协议将著作权模式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的模式,发展为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模式,在艺术领域也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2008年,CC中国大陆项目在日本札幌做了《观看中国》CC摄影作品展。国内知名摄影家胡武功、王文澜、张新民、朱宪民等展出了采用CC协议授权发布的摄影作品。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的模式相比,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更喜欢这种“保留一些权利”的新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他们的创新投资带来新的收益。
2009年12月,一场由CC中国、艺术国际共同主办,映艺术中心、互动百科等机构协办的“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举行,旨在传播和分享年轻艺术家作品。曹斐、颜峻、吴小军、刘伟等多位知名艺术家的采用CC协议发布的作品也应邀参加了展览。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发布出去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了200多位艺术家的数百份采用CC协议的参展作品。
曹斐是目前中国最具国际声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使用CC协议发布相关作品的重要艺术家。曹斐认为CC给了很多人去分享艺术思考和创作成果的机会,并且给娱乐一个合法合理的版权背景。阅读纸媒体的人是有限的,也会越来越少,只有有效地打开它的版权空间,才能把一个创作结晶最大限度地带入其良性循环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在其出版物和影像作品上,曹斐都会选择CC的“署名-非商業使用-禁止演绎”协议发布,而音像出版方面则适用“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在2009年5月的迷笛音乐节上,音乐人颜峻设置了CC的现场摊位向大家展示协议的理念。6月,CC中国与撒把芥末/观音唱片合作制作的音乐节合辑《Noise Is Free》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张采用CC协议正式出版的实验音乐唱片。
协议需要不断进化
“现在回头看CC最初的版本,共有11项供选择的条款,有些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比如,有些协议里不包含署名的条款,但是经过实践的反馈,没有人选择这套协议。CC协议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再慢慢解决它的。”王春燕博士说。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不同版本就是要满足新的不同的需要。2007年发布的CC3.0版本就在2.5版本上做了一些更新,如在原有的署名权基础上,加进了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一些人身权利。
目前,CC总部正在调研,准备推出4.0版本。这一版本将会涉及非商业性界定等问题。究竟哪些为纯粹的非商业性利用?基于这一界定的认识还不明晰,CC要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达成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将结果放到新版本中去。CC中国大陆项目也将在完成更新的CC协议本地化以后,适时推出最新版本的CC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