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辽宁省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为目标,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为原则,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成绩。
辽宁省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不断创新“自选动作”,在4个国家级试点县(康平、岫岩、建平、建昌)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省级试点县(东港市、新宾县、义县、昌图县),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创建了“3353”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坚持三项原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农民需求;“实施三个模块”:系统理论模块、模拟操作模块、专项培训及考察模块;“实行五统一管理”:省级统一培训规程及培训模式、统一理论教材,市县统一师资及组织教学、统一考务管理,县级统一教学班管理;“开展三证培育”:全面的农业系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没有中专学历的参训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受训农民要在培育后获得三证,即系统培训证书、中等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条件。探索实行了五项管理制度。一是第一节课制度。为提高农民对中央一系列政策的理解,每个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都安排讲解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专题;二是两名督导员制度。省级农广校为每个试点县都安排两名督导员,随时监管试点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三是“三包”管理制度。三包分别为教材包、档案包、调研包。教材包,即为试点县统一配备了系统理论培训教材和中专学历教材,统一打包给学员。档案包,即制定了每个学员的各种档案表,整理成一个档案包,人手一包,包随人走。调研包,即制定了5个职业农民调研情况表,包含培训班从开班、培训、考核、结业、总结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情况,为每个培训班建立一个工作档案;四是“培训一天、跟踪一年”制度。培训期间,要求各试点县为每位学员都印制一张联系卡,便于老师和学员之间保持联系,提供跟踪服务;五是师资管理制度。要求各试点县加强教师选聘工作,建立一支20~40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8个试点县也自加压力,从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环节开展探索与实践,有序推进了试点工作。
在各县政府部门、农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8个试点县都成立了以农业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认定管理办法》,对职业农民在技术、资金、政策上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已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发局主抓、相关部门参与、农广校培育、乡村(道、区)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制。
宣传发动招生是培育的首要环节,8个试点县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从6月份开始一直在乡(镇)、村、农户开展需求调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科技直通车等手段宣传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发宣传单、招生简章,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宣传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职业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反复推敲当地情况,8个试点县优选符合标准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等作为学员,优选符合条件的产业乡或专业村建班,优选示范田(厂)、合作社、农事企业、农户大棚等产业基地作为学员的实训基地。建平县创办了玉米、设施蔬菜、养羊产业4个班,确定了4个高产创建示范区为实训基地。东港市在草莓专业村、板栗专业村遴选学员后开办了4个系统培训班和中专学历教学班。义县在畜牧业养殖区开办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班,在角瓜产业闻名的村开办了设施蔬菜教学班。在乡村建班,贴近农民产业、方便农民学习,深受农民欢迎。
除省里统编教材外,8个试点县都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岫岩县组织编写了《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教材,建平县编写了《东北细毛羊良种繁育技术》、《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新技术》等教材。据统计,8个试点县精编教材近20种,涉及种植、养殖等十几个专业,满足了学员培训需求。
8个试点县选聘最优秀的教师,设计了通俗易懂、简洁实用的教学内容,用影像等多种方式传授给学员,效果良好。新宾县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一问一答”、“一学一看”、“一教一做”、“一科一考”的方式,在早、中、晚课余时间穿插考试及模拟操作,使培训丰富多彩、紧张有序。8个试点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和农民需求,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康平县聘请省农科院教授上午用多媒体讲解产业技术,下午带领学员到设施蔬菜大棚内,逐个棚区进行指导,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难题。应农民要求,还在县电视台举办了24期实用技术讲座,农民很受用,产业培训取得实效。昌图县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培训了玉米、花生品比实验技术,使学员掌握了关键技术环节。岫岩县把学员送到县内10个产业基地、东港草莓基地、蓝莓基地和海城市的三星合作社参观学习,让学员了解了更多的产业、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8个试点县均建立了专家、教师和参训农民联系制度,实现了农技人员“保姆式”指导服务。建昌县建立了跟踪服务网络,跟踪服务时间为一年,不定期解决学员产销难题。为满足更多农民需要,有条件的试点县还利用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培训内容。新宾县电视台全程录制、定期播放了职业农民《致富之路》专题节目,其他试点县也在电视台、网站、报纸、杂志中开展了培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培训效果。
8个试点县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系统(或技能)培训证书和中专学历证书(三证)作为认定条件,并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设定了认定标准,规范了认定程序,形成了全县发动,农民自愿,村里推荐,乡里核实,县级农业部门审核,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或县政府审批盖章的流程。岫岩县下发认定申请表1000多份,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民认定,各地农民纷纷报名,认定职业农民300人。
8个试点县都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积极争取,使职业农民初尝扶持政策“甜头”。昌图县和新宾县对于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由县政府选派,进入上一级大专院校免费学习,优先晋升高一级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岫岩县与鞍山市人社局协调,在200个新型职业农民中推荐50人为初级农民技术员,10人为中级农民技术员,5人为高级农民技术员,目前正在组织筛选。
据不完全统计,8个试点县共遴选出1600名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青壮年农民为学员,在32个乡(镇)、村开办了玉米、花生、林果、蔬菜、中草药、食用菌、有机板栗、畜牧等16个产业36个系统培训班,29个学历教育班,在乡(镇)、村产业基地、示范田、农广校教学班、合作社等场所开班培训680场次,考察60余次,完成系统理论培训1728学时、学历教育1512学时、专业技术培训864学时,跟踪指导80余次,利用电视台等远程手段开展培训24期,经过严格的程序认定了职业农民28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辽宁省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不断创新“自选动作”,在4个国家级试点县(康平、岫岩、建平、建昌)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省级试点县(东港市、新宾县、义县、昌图县),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创建了“3353”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坚持三项原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农民需求;“实施三个模块”:系统理论模块、模拟操作模块、专项培训及考察模块;“实行五统一管理”:省级统一培训规程及培训模式、统一理论教材,市县统一师资及组织教学、统一考务管理,县级统一教学班管理;“开展三证培育”:全面的农业系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没有中专学历的参训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受训农民要在培育后获得三证,即系统培训证书、中等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条件。探索实行了五项管理制度。一是第一节课制度。为提高农民对中央一系列政策的理解,每个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都安排讲解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专题;二是两名督导员制度。省级农广校为每个试点县都安排两名督导员,随时监管试点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三是“三包”管理制度。三包分别为教材包、档案包、调研包。教材包,即为试点县统一配备了系统理论培训教材和中专学历教材,统一打包给学员。档案包,即制定了每个学员的各种档案表,整理成一个档案包,人手一包,包随人走。调研包,即制定了5个职业农民调研情况表,包含培训班从开班、培训、考核、结业、总结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情况,为每个培训班建立一个工作档案;四是“培训一天、跟踪一年”制度。培训期间,要求各试点县为每位学员都印制一张联系卡,便于老师和学员之间保持联系,提供跟踪服务;五是师资管理制度。要求各试点县加强教师选聘工作,建立一支20~40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8个试点县也自加压力,从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环节开展探索与实践,有序推进了试点工作。
在各县政府部门、农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8个试点县都成立了以农业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认定管理办法》,对职业农民在技术、资金、政策上提供了有力支持。现已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发局主抓、相关部门参与、农广校培育、乡村(道、区)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制。
宣传发动招生是培育的首要环节,8个试点县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从6月份开始一直在乡(镇)、村、农户开展需求调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科技直通车等手段宣传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发宣传单、招生简章,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宣传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职业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反复推敲当地情况,8个试点县优选符合标准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等作为学员,优选符合条件的产业乡或专业村建班,优选示范田(厂)、合作社、农事企业、农户大棚等产业基地作为学员的实训基地。建平县创办了玉米、设施蔬菜、养羊产业4个班,确定了4个高产创建示范区为实训基地。东港市在草莓专业村、板栗专业村遴选学员后开办了4个系统培训班和中专学历教学班。义县在畜牧业养殖区开办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班,在角瓜产业闻名的村开办了设施蔬菜教学班。在乡村建班,贴近农民产业、方便农民学习,深受农民欢迎。
除省里统编教材外,8个试点县都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岫岩县组织编写了《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教材,建平县编写了《东北细毛羊良种繁育技术》、《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新技术》等教材。据统计,8个试点县精编教材近20种,涉及种植、养殖等十几个专业,满足了学员培训需求。
8个试点县选聘最优秀的教师,设计了通俗易懂、简洁实用的教学内容,用影像等多种方式传授给学员,效果良好。新宾县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一问一答”、“一学一看”、“一教一做”、“一科一考”的方式,在早、中、晚课余时间穿插考试及模拟操作,使培训丰富多彩、紧张有序。8个试点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和农民需求,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康平县聘请省农科院教授上午用多媒体讲解产业技术,下午带领学员到设施蔬菜大棚内,逐个棚区进行指导,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难题。应农民要求,还在县电视台举办了24期实用技术讲座,农民很受用,产业培训取得实效。昌图县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培训了玉米、花生品比实验技术,使学员掌握了关键技术环节。岫岩县把学员送到县内10个产业基地、东港草莓基地、蓝莓基地和海城市的三星合作社参观学习,让学员了解了更多的产业、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8个试点县均建立了专家、教师和参训农民联系制度,实现了农技人员“保姆式”指导服务。建昌县建立了跟踪服务网络,跟踪服务时间为一年,不定期解决学员产销难题。为满足更多农民需要,有条件的试点县还利用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培训内容。新宾县电视台全程录制、定期播放了职业农民《致富之路》专题节目,其他试点县也在电视台、网站、报纸、杂志中开展了培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培训效果。
8个试点县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系统(或技能)培训证书和中专学历证书(三证)作为认定条件,并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设定了认定标准,规范了认定程序,形成了全县发动,农民自愿,村里推荐,乡里核实,县级农业部门审核,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或县政府审批盖章的流程。岫岩县下发认定申请表1000多份,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民认定,各地农民纷纷报名,认定职业农民300人。
8个试点县都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积极争取,使职业农民初尝扶持政策“甜头”。昌图县和新宾县对于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由县政府选派,进入上一级大专院校免费学习,优先晋升高一级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岫岩县与鞍山市人社局协调,在200个新型职业农民中推荐50人为初级农民技术员,10人为中级农民技术员,5人为高级农民技术员,目前正在组织筛选。
据不完全统计,8个试点县共遴选出1600名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青壮年农民为学员,在32个乡(镇)、村开办了玉米、花生、林果、蔬菜、中草药、食用菌、有机板栗、畜牧等16个产业36个系统培训班,29个学历教育班,在乡(镇)、村产业基地、示范田、农广校教学班、合作社等场所开班培训680场次,考察60余次,完成系统理论培训1728学时、学历教育1512学时、专业技术培训864学时,跟踪指导80余次,利用电视台等远程手段开展培训24期,经过严格的程序认定了职业农民28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