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江西省的经济现状,提升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造就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新的历史任务。本文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力求为提高江西省民办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1.体系构建原则
结合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参考多篇相关的论文研究,经过多次筛选、增删、调整和系统整合,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必须遵循行为能力的形成和和发展过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衡量,都应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选取指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以便真实有效地对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二是导向性原则。开展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创新教育方针,利用指标体系,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要创新能力和技能的特长,促进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对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期盼,引导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应达到的标准,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使学生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此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是一并且统一的,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2.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的特色,建立了适合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学校创新环境作为一级指标。创新意识下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人格两个二级指标;知识基础模块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创新知识四个二级指标;创新技能模块下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活动成果三个二级指标;学习创新环境模块下包括创新教育、院系支持、教师指导、班级氛围四个二级指标。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也是自身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在创造活动中,它是动力的来源,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驱使我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去。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能否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完成创新实践,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体现。在这里,创新意识被分为了创新欲望和创新人格。
创新欲望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时因某些外在的因素所产生的创新需求和创新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开端。具有强烈创新欲望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地思考解决的方法,与其他学生不同,他们敢于提出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
创新人格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在创新活动的所表现出的一些精神。在创新实践时积极进取,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勇敢地面对,并且有信心能解决当前的困难;面对新的事物,敢于去尝试;并不是盲目地去完成实践活动,能够从大局去思考问题,做好最坏的打算,有忧患意识。
(2)知识基础。创新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出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知识基础能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体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反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而学习创新知识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在创新实践时提供理论性的支持,让学生更顺利地进行创新实践。
(3)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指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活动以及推广、普及创新成果的能力,它反映了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创新技能是通过创新成果体现出来的,而创新成果是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的关键性指标,它是创新能力的实质表现,也是检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的依据。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技能体现在:到企业或单位实习,获得相关工作经验;担任学生干部,经常组织活动;参加专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参加“企业沙盘”竞赛获奖,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奖获得各类技能证书。因此,本文选取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三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技能。
(4)学校创新环境。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更加沉重的使命,为了给国家更好地输出人才,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创新教育、院系支持、教师和班级四个方面出发,能更好地构建创新环境。不同的创新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在不同的阶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创新环境也应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教育環境是创新环境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学校应重视创新环境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结合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的特色,从多个角度构建了江西省民办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学校创新环境,能够全面地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培养模式,为学校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行创新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1]罗杰君,王 莉,项慧萍.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7(20):212-216.
[2]王艳丽,唐滋贵.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调查与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9):114-116.
[3]杜星宇,时佳雪,孙宁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商论,2017(12):185-186.
一、构建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1.体系构建原则
结合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参考多篇相关的论文研究,经过多次筛选、增删、调整和系统整合,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必须遵循行为能力的形成和和发展过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衡量,都应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选取指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以便真实有效地对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二是导向性原则。开展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创新教育方针,利用指标体系,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要创新能力和技能的特长,促进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对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期盼,引导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应达到的标准,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使学生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此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是一并且统一的,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2.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的特色,建立了适合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学校创新环境作为一级指标。创新意识下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人格两个二级指标;知识基础模块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创新知识四个二级指标;创新技能模块下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活动成果三个二级指标;学习创新环境模块下包括创新教育、院系支持、教师指导、班级氛围四个二级指标。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也是自身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在创造活动中,它是动力的来源,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驱使我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去。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能否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完成创新实践,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体现。在这里,创新意识被分为了创新欲望和创新人格。
创新欲望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时因某些外在的因素所产生的创新需求和创新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开端。具有强烈创新欲望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地思考解决的方法,与其他学生不同,他们敢于提出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
创新人格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在创新活动的所表现出的一些精神。在创新实践时积极进取,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勇敢地面对,并且有信心能解决当前的困难;面对新的事物,敢于去尝试;并不是盲目地去完成实践活动,能够从大局去思考问题,做好最坏的打算,有忧患意识。
(2)知识基础。创新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出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知识基础能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体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反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而学习创新知识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在创新实践时提供理论性的支持,让学生更顺利地进行创新实践。
(3)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指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活动以及推广、普及创新成果的能力,它反映了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创新技能是通过创新成果体现出来的,而创新成果是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的关键性指标,它是创新能力的实质表现,也是检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的依据。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技能体现在:到企业或单位实习,获得相关工作经验;担任学生干部,经常组织活动;参加专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参加“企业沙盘”竞赛获奖,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奖获得各类技能证书。因此,本文选取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三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技能。
(4)学校创新环境。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更加沉重的使命,为了给国家更好地输出人才,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创新教育、院系支持、教师和班级四个方面出发,能更好地构建创新环境。不同的创新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在不同的阶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创新环境也应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教育環境是创新环境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学校应重视创新环境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结合江西省民办本科高校的特色,从多个角度构建了江西省民办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学校创新环境,能够全面地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培养模式,为学校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行创新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罗杰君,王 莉,项慧萍.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7(20):212-216.
[2]王艳丽,唐滋贵.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调查与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9):114-116.
[3]杜星宇,时佳雪,孙宁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商论,2017(1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