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本质来讲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心态。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有机联系起来,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创新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在5000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从未中断,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华文明是现存的唯一古文明。从空间地理载体的方面看,中华文明以华夏族为主体,在黄河流域形成“内生”文明,再逐渐扩大其覆盖范围直至覆盖到整个东亚大陆,因此空间维度来看,中华文明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句话能客观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我国文化自信的文化积淀和基础。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中华传统文化总体继承发展情况良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类民俗文化不断碰撞冲突的情况,当我们面对这些文化来袭,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能力和交互能力就体现的十分明显。随着历史进程的慢慢往前推移,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中国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富有本民族特质并且能很好的传达精神风貌的传统文化与体系。
(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仍存在错误的倾向
1.国粹主义思潮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国粹主义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在文化交流中更好的发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拒绝,应该把文化发展看成一种当今文化与复古思潮,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的历史思辨的过程。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宽厚包容的文化体系,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把握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与发展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树立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
2.“全盘西化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他的理解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随后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者,批评了中国文化在民众心中的立场,冲击了国粹主义思潮,介绍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反对愚昧、反对独裁专制的意味。中华传统文化在此阶段,被西方文化侵蚀严重,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十分重大,在“全盘西化论”的影响下,全民族自上而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纷纷盲目投身到学习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中去,这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3.“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虚无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出现在德国,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哲学领域的表现。文化虚无主义也称历史虚无主义,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在的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过时的文化形态。文化虚无主义者甚至认为部分的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而言反而起着负面的、阻碍的作用,因此必须全盘否定和彻底摒弃。尽管我们的时代与传统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有所改变,但是我们仍应该对我们的文化保持起码的尊重,批判的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缺乏的原因
(一)缺乏敬畏感和追求力
“敬畏”是一个颇具宗教色彩的哲学概念,但是他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敬畏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敬重与畏惧,用来指人们对于某种伟大的力量所产生的崇敬和谦卑感。在基督教世界中,人们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同上帝对人的主宰关系,所以世世代代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感大多专一而虔诚。与西方不同,在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没有一种类似基督教、佛教或伊斯兰教那样能对整个民族精神生活进行高度控制的一神宗教产生。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本国文化的信仰,信仰中最需要的就是敬畏感和追求力。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就我来说,我认为中国人的信仰从来都没有缺失,只是在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背景中,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产生了怀疑,这才导致我们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中遇到了重重阻碍。
(一)主流价值边缘化
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互联网+”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接触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能有更多的文化选择。就拿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接触西方文化的年轻人的代表。大学生主要从西方英雄主义电影和微博等社交媒体来获得西方文化的体验。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盲目追求洋节,就从这点来说,当代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加强主流文化的熏陶,培养人们对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牢固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 加速构建国家社会文化自信大环境
近年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宣传,这就是我国构建国家社会文化自信大环境的重大举措。十六字方针已经可以说是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自提出以来,已经在社会各界造成了很好的反响,并且还在以优良的态势继续传播。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力继承和发扬。
(二)强化特有风俗文化,铸就文化自信性格
中华民族有其特有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春节文化、中秋文化、各地区各名族特有的庆祝文化等。比如每年春节期间,主流媒体报道的大年三十当天,家庭成员之间团圆和睦的特有的风俗文化,就带有其浓郁的中国情结,也能很快在公众之间传播,通俗易懂又弘扬正能量,这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途径。中华传统文化以一种受价值观念影响而形成的行为系统沉浸在生活方式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浸润影响着我们,慢慢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性格。
(二)继承知识文化,提供文化自信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质量和水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本身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它当代价值的实现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启红.论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维度”[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01:99-101.
[2]高长武.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 党建,2016,08:31-33.
[3]朱永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4]刘林涛,杨柳春.论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提升[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2:90-91+118.
[5]程晓峰,金钊.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J]. 党政干部学刊,2015,05:65-71.
作者简介:陈文仪(1993—),重慶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研一。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创新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在5000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从未中断,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华文明是现存的唯一古文明。从空间地理载体的方面看,中华文明以华夏族为主体,在黄河流域形成“内生”文明,再逐渐扩大其覆盖范围直至覆盖到整个东亚大陆,因此空间维度来看,中华文明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句话能客观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我国文化自信的文化积淀和基础。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中华传统文化总体继承发展情况良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类民俗文化不断碰撞冲突的情况,当我们面对这些文化来袭,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能力和交互能力就体现的十分明显。随着历史进程的慢慢往前推移,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中国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富有本民族特质并且能很好的传达精神风貌的传统文化与体系。
(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仍存在错误的倾向
1.国粹主义思潮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国粹主义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在文化交流中更好的发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拒绝,应该把文化发展看成一种当今文化与复古思潮,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的历史思辨的过程。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宽厚包容的文化体系,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把握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与发展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树立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
2.“全盘西化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他的理解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随后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者,批评了中国文化在民众心中的立场,冲击了国粹主义思潮,介绍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反对愚昧、反对独裁专制的意味。中华传统文化在此阶段,被西方文化侵蚀严重,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十分重大,在“全盘西化论”的影响下,全民族自上而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纷纷盲目投身到学习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中去,这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3.“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虚无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出现在德国,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哲学领域的表现。文化虚无主义也称历史虚无主义,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在的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过时的文化形态。文化虚无主义者甚至认为部分的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而言反而起着负面的、阻碍的作用,因此必须全盘否定和彻底摒弃。尽管我们的时代与传统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有所改变,但是我们仍应该对我们的文化保持起码的尊重,批判的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缺乏的原因
(一)缺乏敬畏感和追求力
“敬畏”是一个颇具宗教色彩的哲学概念,但是他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敬畏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敬重与畏惧,用来指人们对于某种伟大的力量所产生的崇敬和谦卑感。在基督教世界中,人们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同上帝对人的主宰关系,所以世世代代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感大多专一而虔诚。与西方不同,在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没有一种类似基督教、佛教或伊斯兰教那样能对整个民族精神生活进行高度控制的一神宗教产生。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本国文化的信仰,信仰中最需要的就是敬畏感和追求力。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就我来说,我认为中国人的信仰从来都没有缺失,只是在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背景中,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产生了怀疑,这才导致我们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中遇到了重重阻碍。
(一)主流价值边缘化
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互联网+”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接触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能有更多的文化选择。就拿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接触西方文化的年轻人的代表。大学生主要从西方英雄主义电影和微博等社交媒体来获得西方文化的体验。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盲目追求洋节,就从这点来说,当代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加强主流文化的熏陶,培养人们对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牢固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 加速构建国家社会文化自信大环境
近年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宣传,这就是我国构建国家社会文化自信大环境的重大举措。十六字方针已经可以说是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自提出以来,已经在社会各界造成了很好的反响,并且还在以优良的态势继续传播。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力继承和发扬。
(二)强化特有风俗文化,铸就文化自信性格
中华民族有其特有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春节文化、中秋文化、各地区各名族特有的庆祝文化等。比如每年春节期间,主流媒体报道的大年三十当天,家庭成员之间团圆和睦的特有的风俗文化,就带有其浓郁的中国情结,也能很快在公众之间传播,通俗易懂又弘扬正能量,这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途径。中华传统文化以一种受价值观念影响而形成的行为系统沉浸在生活方式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浸润影响着我们,慢慢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性格。
(二)继承知识文化,提供文化自信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质量和水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本身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它当代价值的实现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启红.论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维度”[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01:99-101.
[2]高长武.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 党建,2016,08:31-33.
[3]朱永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4]刘林涛,杨柳春.论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提升[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2:90-91+118.
[5]程晓峰,金钊.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J]. 党政干部学刊,2015,05:65-71.
作者简介:陈文仪(1993—),重慶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