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解困之举”,给中国企业带来机会?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美国选举年,尽管经济表现仍不令人振奋,但在经济危机中临危受命的奥巴马政府的表现倒也可圈可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重新着力促进制造业发展,以此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奥巴马执政的重要策略之一。经济表现上,以汽车产业领军的制造业确实为美国经济提供了有效支撑。其实,在非歧视的政策环境下,发展制造业,不仅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也给中美双边经贸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尽管两国制造业生产地点转移的简单“加减法”并不现实,也不可能发生,但双方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合作,将创造“1 1>2”互利双赢的新发展机遇。
  
  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重要执政理念
  
  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要增加美国的生产和出口,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建立在岩石而不是沙滩上,要发展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各种经济类型,而不过度依赖服务业和金融业”。随后,发展制造业、吸引更多美国公司回到美国本土成了奥巴马政府的重要口号。2010年奥巴马签署《小企业工作法》,大幅增加了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支持力度(最多从200万美元增至500万美元)。通过对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加入大型生产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促进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加强“美国制造”的促进,并肯定了制造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更盛赞福特、通用等汽车厂商回归美国本土的行为。据报道,福特汽车在2011年宣布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墨西哥等地迁回美国;通用汽车也宣布在美国投资增加到71亿美元的计划,用以生产高质量汽车。
  实际上,民主党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为工业化或再工业化政策是市场经济的应对良方,也是日本战后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试图对经济施加干预,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然而,日本“失去的十年”使得美国不再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效仿。传统的制造业可使得低学历劳动者有能力过上中等阶层水平的生活。美国官员把中国经济的成功归因于制造业的稳定发展。而美国制造业则逐渐下滑,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增加和收入不平等情况的加剧。
  
  工业制成品,中美贸易的主要内容
  
  中美建交30多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80多倍。近10年来,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468%,中国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但从贸易结构上看,中美双边贸易存在一定的不同。按照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两类来划分,中国对美出口和从美国进口商品中,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均比较大,但呈现不同发展趋势。制成品在中国对美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而在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
  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双边贸易结构,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美国需要由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基本的工业生产原料、初级产品和生活消费商品,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无疑最具竞争力。中美双边贸易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颇高,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在中国对美贸易出口中的占比最高。如果要减小中国向美输出商品的压力,就需要对占比较高的商品类别重点应对。按照奥巴马“制造业回归”的构想,机械和运输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转移无疑会有效减少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给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水往高处流,着实不容易
  
  问题是,政府与企业的立场和角度是不同的——政府更多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思考,企业则主要关注投资回报和风险。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社会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力量雄厚,人力资源市场成熟,市场容量巨大。但是,在产品价格上浮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高成本必然降低企业利润。尽管产业转移并非完全不可逆,但处于产业分工较高发展阶段的美国再次吸引较低阶段制造业回流的难度颇大,机械和运输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纺织品加工等制造环节搬回美国,难度不小。
  奥巴马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希望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迁回美国,面临的困难不少。首先,企业的决策行为主要根据其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据报道,苹果公司如果将生产装配环节由发展中国家迁入美国,其产品的加工制造、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成本将上升三分之一,理性企业不会实施此类经济行为。其次,制造业需要技术研发,需要生产加工环节的硬件基础建设,而搬迁相关设施的成本很高,周期也比较长,发达经济体的土地价格相对而言更高,也更不容易获得。第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美国的税收成本总体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第四,由于早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步适应了服务业为主的状态,各类教育课程和人力资源也相应完成配置,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转变,难以满足制造业的用人需求。第五,传统制造业能耗高,对环境负面影响相对较大,无法适应美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大可能回归美国。
  
  能否回归,各方多持怀疑态度
  
  奥巴马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在美国国内并未受到各方追随和认可。2012年初在美国白宫召开的“美国工作机会回归”论坛上,与会企业纷纷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大企业在考虑选择投资地上较为慎重,对美国较高的税收水平表示忧虑,对于人力资源供给保障也没有信心;中小企业则表示受自身实力所限和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难以参与大企业的供应链,且资金紧张、发展压力较大,对制造业发展没有信心。不少经济学家对于美国吸引制造业回归的政策不以为然,历史上产业的国际转移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由发展阶段较高国家向发展阶段较低国家的顺向资源配置,在未发生外部环境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反转。一些政府官员或智库机构研究人员认为,美国吸引制造业回归,仅可以促使部分工业得以发展,不可能使美国重新回到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把握机遇,中国企业寻求新发展
  
  日前传出消息,中国工商银行获批在美收购当地银行,拓展国际业务。诚然,这是服务业领域的商务拓展,但中国制造业在奥巴马政策下是否可能获得更大发展,仍有讨论空间。
  企业以其所长和业务领域,确定重点开拓的市场方向,探讨是否有机会参与美国产业配合。由于美国经济当前以创造就业为主要目标,外来投资在很多区域都获得当地政府的欢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使得企业有能力迅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利润的保持提供支撑。但要知道,尽管美国政府鼓励产品“美国造”,但依旧不会以此为由降低对企业投资的要求。因此,传统的生产制造业难有大规模的发展。即便有如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的需求,但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的制造业生产环节,也难以获批投产。
  与此同时,高端的生产制造领域往往成为美国政府更加关注的领域。由于美国早已确立了出口管制体系,对于输出项进行严格管理,不少技术被列在禁止出口的最终用户管制名单之中,企业即便获得控制也难以用到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低碳经济下,有关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能源在内的领域愈发得到各国重视,在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政策较为清晰,导向较为明确。美国对制造业的重视有利于跨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也会为中美双边经贸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美国吸引制造业回归,仅可以促使部分工业得以发展,不可能使美国重新回到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数学新课程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条件,注重应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积极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