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对于工程使用起到制约的作用,研究人员要充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明确在水库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当要解决的问题,更好的践行经济社会构建的要求,从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护的角度,充分研讨可施行的措施,保证防治技术得以准确施用。本文将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给出降低地质灾害影响效果的办法,进而解决当前问题,更好的发挥出水库水利工程的作用。
关键词: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引言: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并且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因此水库水利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针对其中可完善和优化的部分设置指向性的意见,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地质灾害与水库水利工程建设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没能管控好建设的流程和内容,很容易破坏周围环境,诱发地质灾害,不仅降低了安全性能,也缩短了使用的时间,甚至可能引发人员伤亡。
1 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目前水库水利工程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坍塌和水库渗漏,滑坡出现的位置集中在土石库岸,由于其颗粒组成特征,导致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含沙量过大直接造成库岸滑坡现象。有些库岸周围缺乏水处理结构,在水分的作用下,加大了滑坡的几率。崩塌出现在高陡边坡,在坚硬的岩石地区,其河道运动致使应力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在人为因素的促使下,整体结构失去稳定性,岩石体与根部分离,脱离主体,翻滚到水库中。水库渗漏形成的过程是,两边边坡存在倒灌问题,加之山体结构单薄,连通岩体和库区的渗流甬道,若缺少隔水材料,将导致水库渗漏现象的发生[1]。
1.1 建设地环境恶劣
水库水利工程建设位置多集中在山体周围,其基础环境较为恶劣,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均来源于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我国前期的建设技术水平和质量都难以达到控制灾害发生的高度,甚至有些建设过程不符合资源型社会构建的要求,置周围环境于不顾,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一次很小的灾害都有可能连带其他结构,扩大影响面,提升了库区管理的压力,不利于达成经济效益产出的目标。
1.2 保护措施不到位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建设人员的具体行为加剧了危害的影响,有些施工人员随意投放施工废料,加重了边坡的负担,同时建设过程形成的高边坡结构,在水渠开挖环节的累加作用下,不断提升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水库防渗作业的完备性程度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作用力度可见一斑,不仅能够诱发危害现象,也会对周围的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提升工程设施的质量。即使加固边坡,处理岩石松动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日晒雨淋后,整体的抗压、抗滑能力减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2]。
2 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2.1 设计方面
设计环节要确定好本地区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了解到灾害发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前期勘察的结果,明晰防治工程的方向,核定任务量和处理步骤。重点研究易发灾害的位置,试验多种防治措施,设计总体的工程量。上文介绍了三种地质灾害的类型,每种灾害所需要应对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结合其土体和岩石的运动过程,以成因作为机制构建的依据,首先解决容易发生的大概率灾害问题,保证设计环节的科学性。
2.2 制定预案
应急预案的制定环节要按照事件发生的逻辑性来确定,首先以区为单位,联系气象和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了解近期的防洪防汛要求,在保证大方向契合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区域地质环境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包括抢修和防御两方面的内容,根据山洪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水库周围所波及的程度,开展周期性的检查工作,保证在定期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山体和岩石结构的變化,缩短灾害处理的时间,并重点筛查容易发生险情的位置,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抢险方案,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度,避免人员伤亡。汛期雨水较多,能见度较低,为保证经过水库的车辆和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适当位置设置警示牌和标语,尽可能将危险隔离,在必要时期,封锁通路,提升安全保护的级别[3]。由此可见,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符合安全隐患降低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防洪防汛有关文件,给出合理化建议。
2.3 全面监测
为保证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要实行全面监测的办法,以轮岗制的形式保证全天候坚守和监测地质条件和环境,开通通信服务,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出群体的力量。管理人员应当以身作则,针对溢洪道和输水道加强巡检力度,联系多个检测部门,明确人员分工,认真履行个人职能,集中精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基层人员的重视程度与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力度息息相关,因此领导人员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水库地质灾害发生的负面影响,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科学防汛防洪,合理调度相关人员和设备,安全度过汛期。
2.4 工程防治
工程防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究,不同地质灾害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就滑坡来说,其抢修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为主要以防为主,监测人员要能够准确辨析灾害迹象和征兆,提升检查观测的力度,尽早发现滑坡迹象,了解该地出现滑坡现象的原因,结合具体因素,设定指向性和针对性的办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利用预防的办法,降低危险性,一般所采用的预防技术是后缘地表排水,修建排水沟渠,利用水平方向上的钻孔疏干,控制地下水的排放位置,或在前缘设置支挡结构保护边坡,削减大面积的土方结构,降低岩体的载重量。上述预防策略属于人工干预,为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可在边坡种植树苗,以自然的力量维持生态平衡,改良水库的自然环境[4]。
容易发生崩塌的位置可操作性较强,相较于滑坡防治,其技术水平较高,具备成熟的防治办法,结合地质条件,分别施用排水、拦截和护墙坡的措施,使用SNS柔性拦石网,充分应对坡度大的问题,有助于解决落石强度大的灾害,对于提升防治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容易出现渗漏的地区,常用的技术是强夯法、灌浆法和填堵法,每种方法适合的水库类型均不相同。强夯法需要使用机械设备,利用惯性的作用,尽可能压实土体,将空气排出,提升岩体结构的密度,有效缩减土体缝隙,提升其抗压能力。运用此种方法的优势是可节约开支,并能够实现废物利用。填堵法适合在渗漏不严重的位置使用,在保证土体表面干净后,将小直径的石头填满裂缝和坑洞,堵住渗水口,起到阻隔的作用,在基本操作完毕后,将黏土覆盖在填补表面,并铺一层防水布,压实按紧。利用灌浆法需要提前预制孔洞,有些岩体结构已经出现渗水的孔洞也可直接灌注浆体,浆体要保证一定的配合比,其混合材料的质量需要重点检验,相关人员在确定好混合材料的质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孔洞和裂缝内灌注浆体,能够提升边坡的强度,起到坝体加固的作用,进而保证其防渗的质量和效果,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库水利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讨论活动十分必要,结合现场环境和近期气候特点,形成科学的防治管理团队,积极引入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准确应用在不同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确保防治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瑞芳.好支桥水库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11:112-114.
[2]谢国安.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案研究[J].河南科技,2019,20:94-96.
[3]刘义华,李发源.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12:96-97.
[4]齐佳伟.吉林市城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D].吉林大学,2017.
关键词: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引言: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并且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因此水库水利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针对其中可完善和优化的部分设置指向性的意见,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地质灾害与水库水利工程建设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没能管控好建设的流程和内容,很容易破坏周围环境,诱发地质灾害,不仅降低了安全性能,也缩短了使用的时间,甚至可能引发人员伤亡。
1 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目前水库水利工程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坍塌和水库渗漏,滑坡出现的位置集中在土石库岸,由于其颗粒组成特征,导致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含沙量过大直接造成库岸滑坡现象。有些库岸周围缺乏水处理结构,在水分的作用下,加大了滑坡的几率。崩塌出现在高陡边坡,在坚硬的岩石地区,其河道运动致使应力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在人为因素的促使下,整体结构失去稳定性,岩石体与根部分离,脱离主体,翻滚到水库中。水库渗漏形成的过程是,两边边坡存在倒灌问题,加之山体结构单薄,连通岩体和库区的渗流甬道,若缺少隔水材料,将导致水库渗漏现象的发生[1]。
1.1 建设地环境恶劣
水库水利工程建设位置多集中在山体周围,其基础环境较为恶劣,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均来源于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我国前期的建设技术水平和质量都难以达到控制灾害发生的高度,甚至有些建设过程不符合资源型社会构建的要求,置周围环境于不顾,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一次很小的灾害都有可能连带其他结构,扩大影响面,提升了库区管理的压力,不利于达成经济效益产出的目标。
1.2 保护措施不到位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建设人员的具体行为加剧了危害的影响,有些施工人员随意投放施工废料,加重了边坡的负担,同时建设过程形成的高边坡结构,在水渠开挖环节的累加作用下,不断提升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水库防渗作业的完备性程度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作用力度可见一斑,不仅能够诱发危害现象,也会对周围的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提升工程设施的质量。即使加固边坡,处理岩石松动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日晒雨淋后,整体的抗压、抗滑能力减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2]。
2 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2.1 设计方面
设计环节要确定好本地区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了解到灾害发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前期勘察的结果,明晰防治工程的方向,核定任务量和处理步骤。重点研究易发灾害的位置,试验多种防治措施,设计总体的工程量。上文介绍了三种地质灾害的类型,每种灾害所需要应对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结合其土体和岩石的运动过程,以成因作为机制构建的依据,首先解决容易发生的大概率灾害问题,保证设计环节的科学性。
2.2 制定预案
应急预案的制定环节要按照事件发生的逻辑性来确定,首先以区为单位,联系气象和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了解近期的防洪防汛要求,在保证大方向契合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区域地质环境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包括抢修和防御两方面的内容,根据山洪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水库周围所波及的程度,开展周期性的检查工作,保证在定期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山体和岩石结构的變化,缩短灾害处理的时间,并重点筛查容易发生险情的位置,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抢险方案,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度,避免人员伤亡。汛期雨水较多,能见度较低,为保证经过水库的车辆和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适当位置设置警示牌和标语,尽可能将危险隔离,在必要时期,封锁通路,提升安全保护的级别[3]。由此可见,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符合安全隐患降低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防洪防汛有关文件,给出合理化建议。
2.3 全面监测
为保证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要实行全面监测的办法,以轮岗制的形式保证全天候坚守和监测地质条件和环境,开通通信服务,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出群体的力量。管理人员应当以身作则,针对溢洪道和输水道加强巡检力度,联系多个检测部门,明确人员分工,认真履行个人职能,集中精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基层人员的重视程度与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力度息息相关,因此领导人员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水库地质灾害发生的负面影响,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科学防汛防洪,合理调度相关人员和设备,安全度过汛期。
2.4 工程防治
工程防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究,不同地质灾害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就滑坡来说,其抢修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为主要以防为主,监测人员要能够准确辨析灾害迹象和征兆,提升检查观测的力度,尽早发现滑坡迹象,了解该地出现滑坡现象的原因,结合具体因素,设定指向性和针对性的办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利用预防的办法,降低危险性,一般所采用的预防技术是后缘地表排水,修建排水沟渠,利用水平方向上的钻孔疏干,控制地下水的排放位置,或在前缘设置支挡结构保护边坡,削减大面积的土方结构,降低岩体的载重量。上述预防策略属于人工干预,为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可在边坡种植树苗,以自然的力量维持生态平衡,改良水库的自然环境[4]。
容易发生崩塌的位置可操作性较强,相较于滑坡防治,其技术水平较高,具备成熟的防治办法,结合地质条件,分别施用排水、拦截和护墙坡的措施,使用SNS柔性拦石网,充分应对坡度大的问题,有助于解决落石强度大的灾害,对于提升防治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容易出现渗漏的地区,常用的技术是强夯法、灌浆法和填堵法,每种方法适合的水库类型均不相同。强夯法需要使用机械设备,利用惯性的作用,尽可能压实土体,将空气排出,提升岩体结构的密度,有效缩减土体缝隙,提升其抗压能力。运用此种方法的优势是可节约开支,并能够实现废物利用。填堵法适合在渗漏不严重的位置使用,在保证土体表面干净后,将小直径的石头填满裂缝和坑洞,堵住渗水口,起到阻隔的作用,在基本操作完毕后,将黏土覆盖在填补表面,并铺一层防水布,压实按紧。利用灌浆法需要提前预制孔洞,有些岩体结构已经出现渗水的孔洞也可直接灌注浆体,浆体要保证一定的配合比,其混合材料的质量需要重点检验,相关人员在确定好混合材料的质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孔洞和裂缝内灌注浆体,能够提升边坡的强度,起到坝体加固的作用,进而保证其防渗的质量和效果,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库水利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讨论活动十分必要,结合现场环境和近期气候特点,形成科学的防治管理团队,积极引入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准确应用在不同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确保防治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瑞芳.好支桥水库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11:112-114.
[2]谢国安.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案研究[J].河南科技,2019,20:94-96.
[3]刘义华,李发源.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12:96-97.
[4]齐佳伟.吉林市城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