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iti,never sleeps!”是花旗集团新世纪的新口号。在过去几年中,这句简洁明快的广告语响彻了全球五大洲。“永不睡觉”表达的是花旗希望通过位于全球不同时区的分支机构,24JJ、时不间断地为跨国公司和全球个人客户服务的目标,也就是说花旗希望建立以自己为轴心的金融日不落帝国。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花旗的金融日不落帝国之梦,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破灭。
在《格拉斯撕迪格尔法案》于1999年被废除之前,美国的商业银行被禁止从事保险、证券业务,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分业经营模式。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或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部分规避了法律限制,走上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银行控股公司。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呼声渐高,花旗银行与擅长保险和证券业务的旅行家集团开始商洽合并事宜。旅行家集团的掌门人桑迪·威尔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据称他早年还只是一名贝尔斯登送信员的时候,就酷爱研究兼并收购。1998年威尔向花旗银行提出合并意向后,收购进程进行得异常顺利,在同年就完成了合并,花旗集团于是诞生了。花旗集团对外宣称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所谓的“金融超市”。这次兼并也意味着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了既成事实。花旗集团成立初期,威尔与里德共同担任联席董事长兼CEO,不久后里德引退,威尔开始独掌花旗大局。
合并后的花旗朝着金融日不落帝国战略迈进,威尔已经不满足于在美国金融业的霸主地位,他的雄心是在全球金融业中取得垄断。但混业经营似乎并未能为花旗股东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花旗集团这笔金融业史上最大的合并案开始为股东诟病。几乎在同一时间,高盛悄悄地超过了摩根士丹利,成为了华尔街最耀眼的金融机构。花旗没有实现收购时许诺股东的美好愿景,这最终导致了威尔的体面下台。
2008年,花旗集团与其他美国金融机构一样,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由于花旗集团雇员和客户数目众多,撒手不管不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于是花旗获得了援助。但花旗集团规模过于庞大,援助和裁员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长期问题。事实上,花旗机构臃肿、战线太长、盈利能力差的问题自合并后就一直存在,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则使得重组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花旗集团的拆分方案中,将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拆分至“花旗银行”,仍主营全球商业银行业务。非核心资产则拆分至“花旗控股”,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展开重组。这事实上宣告了大而全的“金融超市”模式的破产。花旗集团在10年后,又走回了过去的老路。
“金融超市”这个词对中国人并不陌生,国内不少银行家就曾主张过这个模式。中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最近几年关于混业经营的呼声就一直不绝于耳。混业经营模式的支持者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保护期满,如果国内金融机构不实行混业经营,一旦外资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必将造成国内金融机构客户严重流失。
此外,混业经营方向还得到了主管金融的高级官员的赞同。目前暂不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仍需要观察和学习国外混业监管的经验,另外很多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尚不支持混业经营的开展。不可否认的是,花旗集团的分拆必将对中国混业经营前景构成影响,花旗集团金融超市模式的失败,可能将使中国混业经营改革的时间大大推后。
不过,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做好了开放混业经营的先期准备,较为激进的一些金融机构普遍位于珠三角地区,中国平安是其中的典型。笔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中国平安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花旗的战略,不管是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全业务经营,还是海外扩张都是如此,甚至连高管薪酬政策都有花旗的影子。由于香港证券市场国际投资者的数量要高于本港投资者,而平安的战略符合国际投资者的价值观,因此平安H股估值一直有所偏高。
另一家珠三角的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也早已经为混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同为招商系的招商证券和招商信诺保险可以视作为日后混业经营留下伏笔。
在《格拉斯撕迪格尔法案》于1999年被废除之前,美国的商业银行被禁止从事保险、证券业务,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分业经营模式。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或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部分规避了法律限制,走上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银行控股公司。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呼声渐高,花旗银行与擅长保险和证券业务的旅行家集团开始商洽合并事宜。旅行家集团的掌门人桑迪·威尔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据称他早年还只是一名贝尔斯登送信员的时候,就酷爱研究兼并收购。1998年威尔向花旗银行提出合并意向后,收购进程进行得异常顺利,在同年就完成了合并,花旗集团于是诞生了。花旗集团对外宣称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所谓的“金融超市”。这次兼并也意味着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了既成事实。花旗集团成立初期,威尔与里德共同担任联席董事长兼CEO,不久后里德引退,威尔开始独掌花旗大局。
合并后的花旗朝着金融日不落帝国战略迈进,威尔已经不满足于在美国金融业的霸主地位,他的雄心是在全球金融业中取得垄断。但混业经营似乎并未能为花旗股东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花旗集团这笔金融业史上最大的合并案开始为股东诟病。几乎在同一时间,高盛悄悄地超过了摩根士丹利,成为了华尔街最耀眼的金融机构。花旗没有实现收购时许诺股东的美好愿景,这最终导致了威尔的体面下台。
2008年,花旗集团与其他美国金融机构一样,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由于花旗集团雇员和客户数目众多,撒手不管不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于是花旗获得了援助。但花旗集团规模过于庞大,援助和裁员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长期问题。事实上,花旗机构臃肿、战线太长、盈利能力差的问题自合并后就一直存在,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则使得重组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花旗集团的拆分方案中,将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拆分至“花旗银行”,仍主营全球商业银行业务。非核心资产则拆分至“花旗控股”,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展开重组。这事实上宣告了大而全的“金融超市”模式的破产。花旗集团在10年后,又走回了过去的老路。
“金融超市”这个词对中国人并不陌生,国内不少银行家就曾主张过这个模式。中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最近几年关于混业经营的呼声就一直不绝于耳。混业经营模式的支持者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保护期满,如果国内金融机构不实行混业经营,一旦外资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必将造成国内金融机构客户严重流失。
此外,混业经营方向还得到了主管金融的高级官员的赞同。目前暂不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仍需要观察和学习国外混业监管的经验,另外很多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尚不支持混业经营的开展。不可否认的是,花旗集团的分拆必将对中国混业经营前景构成影响,花旗集团金融超市模式的失败,可能将使中国混业经营改革的时间大大推后。
不过,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做好了开放混业经营的先期准备,较为激进的一些金融机构普遍位于珠三角地区,中国平安是其中的典型。笔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中国平安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花旗的战略,不管是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全业务经营,还是海外扩张都是如此,甚至连高管薪酬政策都有花旗的影子。由于香港证券市场国际投资者的数量要高于本港投资者,而平安的战略符合国际投资者的价值观,因此平安H股估值一直有所偏高。
另一家珠三角的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也早已经为混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同为招商系的招商证券和招商信诺保险可以视作为日后混业经营留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