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经典素材,成就考场佳作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dy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时的课文学习和作文训练中,加强对经典素材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挖掘观点,并能准确找准契合点,灵活而恰当的运用经典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经典材料 一材多用
  考场写作,很多同学都遭遇过这样的窘境——面对所给材料或者话题,突然无材可用或材料不够用。其实,每位同学在平时都已准备了不少素材,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考试时间紧迫,心情紧张,考前准备的很多新颖独特的素材,暂时性地遗忘了;二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已有的熟悉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面对这种窘境,解决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教会学生使用经典素材,用好经典素材,做到“物尽其材”“一材多用”。
  经典材料,因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故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几乎能够对应所有的考场作文。因此,如何巧妙地挖掘经典素材,灵活地运用经典素材,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关键。
  一、多角度挖掘观点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以适用不同的话题作文。
  必修3里的《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文章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习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不同的适用话题。
  在挖掘出“忠贞、爱国、气节”等话题后,很多学生就不知要怎么继续挖下去了。这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多角度挖掘话题的几种方法:
  1.有几人(物)就有几个角度;
  2.有几种关系就有几个角度。
  《苏武传》中人物有:武帝、苏武、张胜、常慧、卫律、李凌等,他们之间有君臣关系、上下属关系、同事关系、地对面关系等。据此,可以挖掘很多不同的话题:担当、责任、选择、信念、斗争、勇气、气节、忠贞、爱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团队要沟通团结、斗争要讲究策略……
  纵观近几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从2008年的“三个人进商店买饮料,分别选择了果汁、咖啡、矿泉水”;2009年:这也是一种_____;2010年:格林童话;2011年:袁隆平 梦想 水稻;2012年:人生 赛跑 路程;到2013年:变成树根、扎进地层……只要使用的角度适当,均可用上《苏武传》中的材料。
  由此可见: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二、找准契合点,恰当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例如要以苏轼被贬后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以“走出圈子”或“不敢忘记”为话题写一段话。
  首先,找准材料和话题之间的契合点。
  苏轼与“圈子”的契合点在于他经历乌台诗案后被流放到偏僻荒凉的黄州,从而陷入人生痛苦的圈子。最后由于他的乐观、豁达,苏轼潇洒地走出了个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场黑暗的圈子。两者在这点上有交集。
  苏轼与“不敢忘记”的契合点则在于虽然一贬再贬,苏轼始终不敢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其次,对事例的叙述要有侧重点。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适当渲染扩充,突出某个侧面。也就是说,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与拓展。
  事例叙述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从而达到有力地证明论点的作用。
  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分析原因法,假设分析法,分析意义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正是因为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牢记着要为百姓造福,才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爱戴,美名扬天下。”
  假设分析法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例如“如果苏轼只是沉浸在贬谪的痛苦之中,不能走出痛苦的圈子,那么,他还能够潜心于诗文的创作,还能写下“两赋一词”等千古佳作,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吗?”
  意义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根据上面的步骤,有学生写出了下面的优秀片段:
  ⑴历经生死之关的乌台诗案,然后被流放到偏僻荒凉的黄州,苏轼陷入了痛苦的圈子,不能自拔。然而他并没有沉沦,而是换个眼光看世界。于是,一切豁然开朗。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子高吟“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因着乐观,因着豁达,苏轼潇洒地走出了个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场黑暗的圈子。如果苏轼只是一味沉浸在贬谪的痛苦的圈子里,那么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了这么一位文坛巨匠。
  ⑵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因为报效国家,为民请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黄州,他也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此,他成立了救儿会,捐出节衣缩食的钱物,帮助贫穷的百姓脱离困境。人民因此感激他,铭记他。如果东坡的心中只有个人的享受,没有百姓的温饱,那么他就可能只会沉浸于个人的伤痛之中,也就不能胸怀天下,也得不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了。
  实际上,高中的语文课文基本上都是经典之作,例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垓下之围》《陈情表》《项脊轩志》《我有一个梦想》《老人与海》等,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能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挖掘材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实现“一材多用”,起到“以一当十”效果,那么学生作文中“无米之炊”的窘境就可以得到解决,还能写出不少考场佳作。
其他文献
2007年1月9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大会,作为此次大会的主要赞助商NI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并展示了新的demo。NI高校市场工程师汤敏女士分析了
摘 要 随着人们对新闻娱乐的兴趣渐增,电视台对于摄像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精。在电视台的多项工作中,编导意识逐步成为现阶段电视工作者必有的工作技能。编导意识主要是一种对电视台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全局意识。编导意识要求工作者不仅对电视台工作的各个阶段工作可以两全,同时对其他相关工作都可联合进行协调处理,让工作结果具有连贯性和艺术性。因此,在21世纪文化的持续发展下,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应具备编导意识。文章对电视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技术逐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随着各种形式的媒体不断涌现,新闻广播节目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挑战。这是目前新闻广播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简单介绍了新闻广播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索分析了新闻广播的创新与发展,以期促进我国新闻广播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新闻广播;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地理视角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鲜有研究系统分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作用。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采用多层定序逻辑模型检验了社区与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社区及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可能性,住所距最近公共交通站点越远,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概率越大,而城市每万人公交拥有量的增加对
在当前的许多电子系统中,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应用中倾向于使用光纤通信技术。CY7C924作为一款高集成度、强灵活性、高可靠度的物理层通信接口芯片,可以方便的应用于光纤通信
研究与设计飞机视频组件综合测试仪;讨论飞机视频组件综合测试仪的功能、硬件组成以及软件设计方案,叙述采用LabWindows/CVI软件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思路;经测试,系统运行
【摘要】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信息的传递,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将从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展开作品创造想象的空间;辅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 美术教学  传统美术教学以“技法培训”向以“能力培养”的现
物理课应该如何引入,这是每位物理教师每节课都要遇到的问题。巧妙地引入新课,可以较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并为这一节的教学奠定成功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引入环节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高效引入的原则  1、具有针对性和知识性  高效引入应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教师需要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视角,识别并构建了法规、管理、技术和资金四类风险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各风险因素的因子荷载和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四类因素与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呈现枝状链式影响的结构特征,其中法规、管理、技术与资金分别构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根本因素、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各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随生命周期演进而不同,风险管理重点也应与
全国两会向来是媒体角逐的"战场"。2016年3月,在这场媒体大考中,各家媒体使尽浑身解数、亮点新招频出,正能量满满。文章以专业的教育类媒体排头兵——中国教育报刊社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