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并给予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述评
一、 引言
2003年英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少、环境负担低、产出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会比“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生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会创造出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又发布了由尼古拉斯·斯特恩(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运用分解手段来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建立涵盖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对低碳经济的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越早越好,并且越早推动成本也越低。报告的这一结论也呼吁各国政府要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该报告一经发布,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相关计划。
可以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世界发展的导向标,并成为涉及能源使用、产业调整、技术革新、环境治理、公众意识提高、国家间博弈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将逐步成为规制世界发展的新规则。
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能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准确评价有助于更好的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一个更加健康稳健的轨道。因此,一个好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政府机构和学者们都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就对近年来关于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文献按照其应用层面来进行分类梳理并进行评述。
二、 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2009)提出了一个包括低碳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低碳政策指标等五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衡量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定量评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提供参考依据。胡大立等(2010)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包括低碳能源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低碳废物处理、低碳社会环境、低碳科学技术6个维度内含20个统计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李晓燕(2010)选取了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个维度来构建省区低碳的经济评价体系,并选取了我国典型的省份进行比较。牛凤君等(2010)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大类的新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许涤龙等(2010)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唐笑飞等(2011)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并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
可以看出,在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中,虽然研究的视角和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抓住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也必然包括对于能源和环境的评价,在构建指标时不仅包括经济指标也涵盖了能源和环境指标。
三、 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Turnpenny等学者(2004)、(2005)设计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低碳发展模型,该模型假定该地区的人口、工业产出、交通需求等指标都是不变的。他们应用此模型来对英国西部地区的降低碳排放问题进行应用性实验。他们假设了4种情景,其中3种假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了降低60%碳排放的目标。Shimada等(2007)认为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应该首先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本地区的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部门的能源消耗,最后来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可量化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Gomia等(2009)分别设计了区域低碳社会经济发展模型,他们通过设立三种假定,分别为减排30%、40%和50%,将他们的模型用于研究日本京都地区的碳排放水平。Sovacool等(2009)从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能源使用、农业、废弃物四个碳排放来源计算了北京、纽约、伦敦等12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同时分析了人均收入、人口密度、运输方式以及电力供应四个主要因素对不同国家碳足迹的影响。吴未等(2011)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低消耗、污染减排放和低碳自然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惠民县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年、2000年、2005年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熊青青(2011)选取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6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来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珠三角9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刘竹等(2011)以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为准则层,CO2排放等8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降低的态势,进而表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资源、环境变化的历史趋势并反映城市低碳建设现状。通过对沈阳市的案例研究表明,沈阳市2001年~2008年总体的生态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沈阳市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对脱钩”阶段,与目前中国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相符合。 相对于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加微观和具体,这一点从该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上就可以看出。由于城市层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更加细致以及各指标间的关联性更强,从而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准确。
四、 产业或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贾宏俊等(2010)从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建筑业低碳经济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了建筑业实施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目标并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指标及其测算方法。姚晓艳等(2010)选取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6个方面构建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蒋惠园等(2010)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方式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的比较以及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定量测算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在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吴晓山(2011)在借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目的地旅游资源环境、旅游企业低碳服务环境、社区及旅游消费者认知程度、低碳旅游行政管理四大类指标组成的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李菽林(2011)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指标和20个指标层指标组成的工业企业低碳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国家、省级以及城市层面而言,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会少一些,关系也相对简单一点,而且各产业和行业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也更加容易把握。因此,在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中,其体系架构和指标选取所存在的争议性会少一些,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指标间的内在逻辑性会更强一些。
五、 结语
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在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趋势上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由单一指标或指标体系的构建向综合指标或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转向;第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应用逐步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渗透;第三,由简单借用国外指标体系向设计适应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转变。
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采取的研究视角上,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技术路径视角,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效,清洁技术减少染物排放等;第二,结构路径视角: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重化工高污染行业的比重以此减少碳排放等;第三,制度路径视角:通过碳交易机制、碳税以及节能减排机制等手段来实现经济低碳化。
当然,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回顾,也发现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低碳经济所包含的几个维度,如经济、能源、社会和生态之間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各个维度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内在机理未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2)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低碳经济的内涵是否应该反映这一差异,这个问题也被很多学者所忽视或论述不够清楚。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评价体系构建大多从概念框架到指标选择,体系庞杂,不易操作,同时所选取的指标有一些又同目前统计资料口径不符,致使很多详细的分项计算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了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4)指标选取有些随意,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有些薄弱。有些学者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往往很主观的选取一些容易量化易于获取的统计指标,而不太重视这些指标对于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问题,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过于薄弱。
(5)重排名评价,轻预警与调控。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往往非常重视综合评价排名问题,往往会给出具体得分和排定位次,而忽略研究和寻找那些对现实状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有效预警与调控的相关指标,不太重视分析指标评价能否解释预警信号,以及如何依据指标解释的信息去进行科学调控。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 Stern,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4.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研究与发展,2009,(6).
6.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华东经济管理,2010,(2).
7.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8.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10,(22).
9. 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资源科学,2011,(4).
10. Turnpenny,J.,Carney,S., Haxeltine,A.,D- eveloping regional and local scenario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Part 1:A framing of the East of England,Tyndal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2004.
11.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项目号:11AZD031)。
作者简介: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松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述评
一、 引言
2003年英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少、环境负担低、产出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会比“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生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会创造出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又发布了由尼古拉斯·斯特恩(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运用分解手段来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建立涵盖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对低碳经济的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越早越好,并且越早推动成本也越低。报告的这一结论也呼吁各国政府要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该报告一经发布,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相关计划。
可以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世界发展的导向标,并成为涉及能源使用、产业调整、技术革新、环境治理、公众意识提高、国家间博弈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将逐步成为规制世界发展的新规则。
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能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准确评价有助于更好的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一个更加健康稳健的轨道。因此,一个好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政府机构和学者们都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就对近年来关于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文献按照其应用层面来进行分类梳理并进行评述。
二、 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2009)提出了一个包括低碳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低碳政策指标等五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衡量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定量评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提供参考依据。胡大立等(2010)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包括低碳能源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低碳废物处理、低碳社会环境、低碳科学技术6个维度内含20个统计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李晓燕(2010)选取了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个维度来构建省区低碳的经济评价体系,并选取了我国典型的省份进行比较。牛凤君等(2010)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大类的新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许涤龙等(2010)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唐笑飞等(2011)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并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
可以看出,在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中,虽然研究的视角和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抓住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也必然包括对于能源和环境的评价,在构建指标时不仅包括经济指标也涵盖了能源和环境指标。
三、 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Turnpenny等学者(2004)、(2005)设计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低碳发展模型,该模型假定该地区的人口、工业产出、交通需求等指标都是不变的。他们应用此模型来对英国西部地区的降低碳排放问题进行应用性实验。他们假设了4种情景,其中3种假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了降低60%碳排放的目标。Shimada等(2007)认为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应该首先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本地区的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部门的能源消耗,最后来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可量化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Gomia等(2009)分别设计了区域低碳社会经济发展模型,他们通过设立三种假定,分别为减排30%、40%和50%,将他们的模型用于研究日本京都地区的碳排放水平。Sovacool等(2009)从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能源使用、农业、废弃物四个碳排放来源计算了北京、纽约、伦敦等12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同时分析了人均收入、人口密度、运输方式以及电力供应四个主要因素对不同国家碳足迹的影响。吴未等(2011)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低消耗、污染减排放和低碳自然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惠民县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年、2000年、2005年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熊青青(2011)选取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6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来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珠三角9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刘竹等(2011)以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为准则层,CO2排放等8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降低的态势,进而表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资源、环境变化的历史趋势并反映城市低碳建设现状。通过对沈阳市的案例研究表明,沈阳市2001年~2008年总体的生态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沈阳市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对脱钩”阶段,与目前中国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相符合。 相对于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加微观和具体,这一点从该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上就可以看出。由于城市层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更加细致以及各指标间的关联性更强,从而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准确。
四、 产业或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贾宏俊等(2010)从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建筑业低碳经济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了建筑业实施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目标并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指标及其测算方法。姚晓艳等(2010)选取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6个方面构建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蒋惠园等(2010)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方式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的比较以及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定量测算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在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吴晓山(2011)在借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目的地旅游资源环境、旅游企业低碳服务环境、社区及旅游消费者认知程度、低碳旅游行政管理四大类指标组成的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李菽林(2011)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指标和20个指标层指标组成的工业企业低碳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国家、省级以及城市层面而言,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会少一些,关系也相对简单一点,而且各产业和行业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也更加容易把握。因此,在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中,其体系架构和指标选取所存在的争议性会少一些,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指标间的内在逻辑性会更强一些。
五、 结语
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在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趋势上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由单一指标或指标体系的构建向综合指标或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转向;第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应用逐步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渗透;第三,由简单借用国外指标体系向设计适应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转变。
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采取的研究视角上,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技术路径视角,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效,清洁技术减少染物排放等;第二,结构路径视角: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重化工高污染行业的比重以此减少碳排放等;第三,制度路径视角:通过碳交易机制、碳税以及节能减排机制等手段来实现经济低碳化。
当然,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回顾,也发现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低碳经济所包含的几个维度,如经济、能源、社会和生态之間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各个维度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内在机理未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2)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低碳经济的内涵是否应该反映这一差异,这个问题也被很多学者所忽视或论述不够清楚。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评价体系构建大多从概念框架到指标选择,体系庞杂,不易操作,同时所选取的指标有一些又同目前统计资料口径不符,致使很多详细的分项计算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了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4)指标选取有些随意,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有些薄弱。有些学者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往往很主观的选取一些容易量化易于获取的统计指标,而不太重视这些指标对于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问题,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过于薄弱。
(5)重排名评价,轻预警与调控。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往往非常重视综合评价排名问题,往往会给出具体得分和排定位次,而忽略研究和寻找那些对现实状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有效预警与调控的相关指标,不太重视分析指标评价能否解释预警信号,以及如何依据指标解释的信息去进行科学调控。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 Stern,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4.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研究与发展,2009,(6).
6.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华东经济管理,2010,(2).
7.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8.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10,(22).
9. 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资源科学,2011,(4).
10. Turnpenny,J.,Carney,S., Haxeltine,A.,D- eveloping regional and local scenario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Part 1:A framing of the East of England,Tyndal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2004.
11.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项目号:11AZD031)。
作者简介: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松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