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先评析15世纪西班牙重要诗人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该诗描写诗人见到一位漂亮的牧牛女郎的情形。中外文艺作品里都有很多描写美女的文字,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的漂亮非同一般,与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菲诺霍萨山歌》与《陌上桑》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读者能感受到两者所描绘的美妙情境。
关键词:《菲诺霍萨山歌》 《陌上桑》 比较
桑蒂利亚纳侯爵是15世纪西班牙的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西班牙第一批十四行诗,也创作了一些训诫诗和寓言诗,但真正使他获得声誉的是他的山歌。在这首《菲诺霍萨山歌》中,他描写他见到一位漂亮的牧牛女郎:
在边界的地方
没见过哪一位姑娘
像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那么标致漂亮
该诗首先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读者相信他所见到的牧牛女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开门见山,给读者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跋涉在
卡拉特拉维尼奥
到圣玛利亚的路上
由于被瞌睡战胜
便在那崎岖的地方
迷失了方向
我在那里见到了
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第二节向读者介绍他到这里来的经历。他是因为迷迷糊糊中走错了路,才来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在半梦半醒中,猛地看到了这位漂亮的姑娘。读者可以想象他在混沌之中,忽然发现美女在眼前的奇妙心情,可以用“豁然开朗”四个字来形容。塞翁失马,焉知福祸。他原本走错了路,一定很懊恼,但眼前的姑娘却让他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他多么高兴啊!
在一处绿油油的草场上
玫瑰和鲜花斗艳争芳
我看到她
正和其他的牧人一起
把自己的牛群牧放
她是那么妩媚动人
让人难以相信
她竟是位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诗人先描述了绿油油的草场和鲜花,让读者感觉到此地环境的优美,使我们心情变得恬静。然后诗人用了其他牧人作陪衬,突显姑娘无比的美丽,她在许多牧人中间也能出其不意地给诗人留下惊奇的印象,甚至使他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一位普通的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这女郎究竟美丽成什么样子,诗人始终没有透露。但他的情景描写给我们一片想象的天空,读者可以恣意想象她的模样、身材,甚至美妙的歌声,仿佛见到了她在宽阔洁净的草原上充满活力的身影。
倘若我以前见过
菲诺霍萨
这位牧牛女郎
就不会认为
春天的玫瑰
有那么漂亮
这一点也不夸张
第四节诗人继续描述他惊奇的心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惊叹以前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姑娘,她比春天的玫瑰还漂亮许多。这也是个比拟。春天的玫瑰,必是沾着露珠,闪着金光,羞答答地绽放。寒冬之后开放的鲜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温暖的气息,给人类美好的希冀,而眼前这位美丽的姑娘竟比春天的玫瑰还漂亮,多么奇妙啊!诗人还加上一句:一点也不夸张,他要读者明明白白地相信他的所见所感都是真的。
我不敢多看
她那美丽的俏模样
以免把我的自由全失丧
可是为了弄清她是谁
我说道:小姐
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她如今在何方
诗人的心情很矛盾,他成了姑娘的俘虏,完全被她的美丽迷住了,以致几乎要丢失灵魂的自由,一方面,他不敢再多她一眼,另一方面,他又要问她的来历,想知道怎样才能和她再相见。
她笑吟吟地把话讲
欢迎你
我如今很明白
你所要求的是什么
但是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呀
她并不需要去恋爱
并不希望
堕入情网
最后一节,写诗人遭到了姑娘的拒绝。更让我们觉得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美丽无双,她的爱情不是常人所能轻易获得的,这种使人垂涎三尺欲滴却拒人千里以外的感觉,愈发增加了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坚信女郎的美丽超群。
中外文艺作品里都有很多描写美女的文字,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漂亮非同一般,与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节,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处,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定了全诗的气氛:明朗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艳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这类似于西班牙山歌中对绿油油的草场的描写,给美丽女子的出场一个非常美妙的背景。“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这首乐府诗歌没有直接说明罗敷有多么美丽,而只是客观地描写,作者并不下结论,而让读者去评判,对罗敷的美丽,作者没有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读者的想象,诗歌接下来的部分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之后,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传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的女子形象。
总之,无论读者如何想象,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观罗敷的一节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了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
《菲诺霍萨山歌》也是没有直接描写女郎之美,但不同在于诗人只写自己的感受,他把牧牛女郎和鲜花作比,说她的美胜过春天的玫瑰,又说自己都不敢多看她一眼,矛盾的心情非常真实可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下面《陌上桑》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
《菲诺霍萨山歌》与《陌上桑》相同之处都在于有男子对漂亮姑娘的钟爱一情节,而且都喜爱到了求爱的地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人之常情。而且两首诗都是美丽女子拒绝了男子的求爱,只是回答的方式略有不同。
《陌上桑》的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末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作者的意图,在于让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可以想象,当一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严词拒绝,而且还听到罗敷的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时,他该是如何的狼狈!
而山歌中牧牛女郎对男子的拒绝也颇具戏剧意味,她声称并不想陷入恋爱,虽没有罗敷那样义正词严、铿锵有理,但也足以令痴心男子望而却步。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再把两首中西诗歌共同来欣赏,很能感受到两者所描绘的美妙情境,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书目
1.赵振江著《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清瑶译《西班牙诗选》,重庆出版社
3.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菲诺霍萨山歌》 《陌上桑》 比较
桑蒂利亚纳侯爵是15世纪西班牙的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西班牙第一批十四行诗,也创作了一些训诫诗和寓言诗,但真正使他获得声誉的是他的山歌。在这首《菲诺霍萨山歌》中,他描写他见到一位漂亮的牧牛女郎:
在边界的地方
没见过哪一位姑娘
像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那么标致漂亮
该诗首先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读者相信他所见到的牧牛女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开门见山,给读者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跋涉在
卡拉特拉维尼奥
到圣玛利亚的路上
由于被瞌睡战胜
便在那崎岖的地方
迷失了方向
我在那里见到了
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第二节向读者介绍他到这里来的经历。他是因为迷迷糊糊中走错了路,才来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在半梦半醒中,猛地看到了这位漂亮的姑娘。读者可以想象他在混沌之中,忽然发现美女在眼前的奇妙心情,可以用“豁然开朗”四个字来形容。塞翁失马,焉知福祸。他原本走错了路,一定很懊恼,但眼前的姑娘却让他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他多么高兴啊!
在一处绿油油的草场上
玫瑰和鲜花斗艳争芳
我看到她
正和其他的牧人一起
把自己的牛群牧放
她是那么妩媚动人
让人难以相信
她竟是位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诗人先描述了绿油油的草场和鲜花,让读者感觉到此地环境的优美,使我们心情变得恬静。然后诗人用了其他牧人作陪衬,突显姑娘无比的美丽,她在许多牧人中间也能出其不意地给诗人留下惊奇的印象,甚至使他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一位普通的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这女郎究竟美丽成什么样子,诗人始终没有透露。但他的情景描写给我们一片想象的天空,读者可以恣意想象她的模样、身材,甚至美妙的歌声,仿佛见到了她在宽阔洁净的草原上充满活力的身影。
倘若我以前见过
菲诺霍萨
这位牧牛女郎
就不会认为
春天的玫瑰
有那么漂亮
这一点也不夸张
第四节诗人继续描述他惊奇的心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惊叹以前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姑娘,她比春天的玫瑰还漂亮许多。这也是个比拟。春天的玫瑰,必是沾着露珠,闪着金光,羞答答地绽放。寒冬之后开放的鲜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温暖的气息,给人类美好的希冀,而眼前这位美丽的姑娘竟比春天的玫瑰还漂亮,多么奇妙啊!诗人还加上一句:一点也不夸张,他要读者明明白白地相信他的所见所感都是真的。
我不敢多看
她那美丽的俏模样
以免把我的自由全失丧
可是为了弄清她是谁
我说道:小姐
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她如今在何方
诗人的心情很矛盾,他成了姑娘的俘虏,完全被她的美丽迷住了,以致几乎要丢失灵魂的自由,一方面,他不敢再多她一眼,另一方面,他又要问她的来历,想知道怎样才能和她再相见。
她笑吟吟地把话讲
欢迎你
我如今很明白
你所要求的是什么
但是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呀
她并不需要去恋爱
并不希望
堕入情网
最后一节,写诗人遭到了姑娘的拒绝。更让我们觉得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美丽无双,她的爱情不是常人所能轻易获得的,这种使人垂涎三尺欲滴却拒人千里以外的感觉,愈发增加了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坚信女郎的美丽超群。
中外文艺作品里都有很多描写美女的文字,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漂亮非同一般,与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节,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处,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定了全诗的气氛:明朗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艳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这类似于西班牙山歌中对绿油油的草场的描写,给美丽女子的出场一个非常美妙的背景。“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这首乐府诗歌没有直接说明罗敷有多么美丽,而只是客观地描写,作者并不下结论,而让读者去评判,对罗敷的美丽,作者没有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读者的想象,诗歌接下来的部分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之后,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传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的女子形象。
总之,无论读者如何想象,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观罗敷的一节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了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
《菲诺霍萨山歌》也是没有直接描写女郎之美,但不同在于诗人只写自己的感受,他把牧牛女郎和鲜花作比,说她的美胜过春天的玫瑰,又说自己都不敢多看她一眼,矛盾的心情非常真实可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下面《陌上桑》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
《菲诺霍萨山歌》与《陌上桑》相同之处都在于有男子对漂亮姑娘的钟爱一情节,而且都喜爱到了求爱的地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人之常情。而且两首诗都是美丽女子拒绝了男子的求爱,只是回答的方式略有不同。
《陌上桑》的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末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作者的意图,在于让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可以想象,当一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严词拒绝,而且还听到罗敷的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时,他该是如何的狼狈!
而山歌中牧牛女郎对男子的拒绝也颇具戏剧意味,她声称并不想陷入恋爱,虽没有罗敷那样义正词严、铿锵有理,但也足以令痴心男子望而却步。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再把两首中西诗歌共同来欣赏,很能感受到两者所描绘的美妙情境,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书目
1.赵振江著《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清瑶译《西班牙诗选》,重庆出版社
3.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