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高校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办学思路,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在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对首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首都高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何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类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良性对接,使人才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协调环境下进行,仍需进一步探索;生机盎然、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局面仍待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实践场所难觅的现象仍然困扰着不少高校。及时总结、交流成功经验,推动校际合作,共享校外优质办学资源与成果,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北京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开展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造性地落实“质量工程”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重任,要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众多关键因素中,校企合作教育开展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强化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共享校外优秀教育资源是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点评审工作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为指导,其主旨在于引导并支持北京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全面、深入合作,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实现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以及促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校际共享,为北京高校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构建首都高校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开展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评审,是市教委不断推进我市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举措。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硕果累累
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审工作自2008年开展以来,到2009年已硕果累累。(详见下表)
(一)初步形成了有利于首都高校积极开展合作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点涵盖了工学、农林、医学、管理、文学艺术、法学、教育、历史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众多学科,学科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特别是工学类学科建立了一批综合性较强的大型基地,如相关院校分别与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的基地,具有以工为主、多学科集成的优势,成为能够接纳众多学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工程环境中接受成才教育。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实现校际共享,出现了多校与同一企业共建基地的喜人现象,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效益得到提升。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基地,各自发挥其本身优势,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职工与师资培训及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学生实习方面向其他院校提供支援,多年来,基地每年接待包括上述两校在内的二十余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实习与实践,成为名符其实的共享基地。(详见下表)
(二)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各具特色,多样化发展
获批布点建设的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有着鲜明的特色,其成功经验可堪示范,必将对北京乃至全国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校企合作的基础
农林院校、地质院校、医科院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及一些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等依托其传统的优势及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立了软硬件均较先进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等分别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集理、工、文、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及先进性较强的基地。北京林业大学与北京市植物园、北京农学院与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师范大学与其附属中学及附属实验中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些院校往往与合作方有着悠久的合作传统,人员之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合作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思路清晰,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备,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以致融合,为高水平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树立了典范。
2.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互利共赢”
校企双方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寻找合作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从实习教学与员工培训、员工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不同途径,走出了百花齐放的产学合作教育之路。第一,科研导入型。如清华大学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合作开展科研,学生参与其中,实习与研究相得益彰,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第二,教育培训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燕山石化公司以职工培训和学生实习的共同需求为切入点,双方共建、共享培训设施,组建了合作机构,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了组合优化的培训师资队伍,不仅接受学生实习,而且还为学校培训师资,为企业培训职工,双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第三,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型。如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合作形式,企业深入校园招聘实习生,从实习学生中考察和选择学生就业,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3.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起点高、条件好,建设思路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地组织机构健全,具备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本地区、本行业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基地能按照教学要求委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能较好地提供学生实践所需的必要的学习、生活等保障条件;有3年以上的合作基础,合作双方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合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保障;有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年龄、学科(专业)和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合作双方均有高水平的专职负责人;双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
(三)深化了合作教育改革,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变革
1.基地的功能、教学内容和受益面得到拓展和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实习教学基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教学内容和受益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提升。在功能上,许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摆脱了过去那种企业服务学校及单一学生对象的单向、单一的模式,而朝“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基地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学校青年教师的实践培训,也包括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同时,许多高校依托学科集成优势和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基地所依托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进步。
许多基地由于依托综合实力突出、科技基础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形成了理、工、文、管多学科、多层次实践教学系统,发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教学内容上,逐步由过去那种学生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向以基地为依托、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融入企事业具体岗位实践的方向转化。
2.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得到增强
高校传统的实习教学大多按照自拟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教师等个人与企事业单位的校友关系等纽带来实现,企事业单位在实习这一事项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企事业单位而言,这是一种与其生产与营运计划完全不相干的、临时的、被视作负担的任务。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高校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困难的。现场考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过程中我们看到,大多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根植于学校与企事业“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基础,在实习教学中,企事业单位不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根据学校与其共同制定的规划来实施实习教学,实习教学被列入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及营运规划,学生进入了具体岗位,实习效果大为增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使实习教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实习教学的组织更加科学合理,实习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通过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评审,总揽北京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情况,不难发现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基地建设水平还不平衡,部分基地的实习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有待创新和改革,有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从总体上说,“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一)持续推进高校内外部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本科生科学研究和创业行动计划三个“质量工程”项目,共同构成了北京高校校内外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体系与机制,特别是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予以持续推动。
(二)探索政府政策引导的途径,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并不完整,政府应该在其中有更大作为,特别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和建立机制,引领产业及社会各界积极介入大学教育,彻底改变在大学生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上普遍存在“高校热、企事业冷”的状况。
(三)继续推进高校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扩大开放办学
高校要多倾听来自业界的声音,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方面,努力避免局限于大学圈内的“经院式”研究,走开放办学的道路。
(执笔人:黄 侃、毛炳生、刘红琳、陈运辉)
[责任编辑:张雯]
开展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造性地落实“质量工程”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重任,要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众多关键因素中,校企合作教育开展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强化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共享校外优秀教育资源是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点评审工作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为指导,其主旨在于引导并支持北京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全面、深入合作,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实现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以及促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校际共享,为北京高校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构建首都高校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开展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评审,是市教委不断推进我市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举措。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硕果累累
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审工作自2008年开展以来,到2009年已硕果累累。(详见下表)
(一)初步形成了有利于首都高校积极开展合作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点涵盖了工学、农林、医学、管理、文学艺术、法学、教育、历史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众多学科,学科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特别是工学类学科建立了一批综合性较强的大型基地,如相关院校分别与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的基地,具有以工为主、多学科集成的优势,成为能够接纳众多学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工程环境中接受成才教育。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实现校际共享,出现了多校与同一企业共建基地的喜人现象,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效益得到提升。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基地,各自发挥其本身优势,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职工与师资培训及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学生实习方面向其他院校提供支援,多年来,基地每年接待包括上述两校在内的二十余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实习与实践,成为名符其实的共享基地。(详见下表)
(二)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各具特色,多样化发展
获批布点建设的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有着鲜明的特色,其成功经验可堪示范,必将对北京乃至全国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校企合作的基础
农林院校、地质院校、医科院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及一些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等依托其传统的优势及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立了软硬件均较先进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等分别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集理、工、文、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及先进性较强的基地。北京林业大学与北京市植物园、北京农学院与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师范大学与其附属中学及附属实验中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些院校往往与合作方有着悠久的合作传统,人员之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合作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思路清晰,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备,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以致融合,为高水平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树立了典范。
2.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互利共赢”
校企双方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寻找合作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从实习教学与员工培训、员工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不同途径,走出了百花齐放的产学合作教育之路。第一,科研导入型。如清华大学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合作开展科研,学生参与其中,实习与研究相得益彰,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第二,教育培训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燕山石化公司以职工培训和学生实习的共同需求为切入点,双方共建、共享培训设施,组建了合作机构,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了组合优化的培训师资队伍,不仅接受学生实习,而且还为学校培训师资,为企业培训职工,双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第三,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型。如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合作形式,企业深入校园招聘实习生,从实习学生中考察和选择学生就业,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3.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起点高、条件好,建设思路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地组织机构健全,具备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本地区、本行业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基地能按照教学要求委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能较好地提供学生实践所需的必要的学习、生活等保障条件;有3年以上的合作基础,合作双方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合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保障;有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年龄、学科(专业)和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合作双方均有高水平的专职负责人;双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
(三)深化了合作教育改革,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变革
1.基地的功能、教学内容和受益面得到拓展和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实习教学基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教学内容和受益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提升。在功能上,许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摆脱了过去那种企业服务学校及单一学生对象的单向、单一的模式,而朝“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基地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学校青年教师的实践培训,也包括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同时,许多高校依托学科集成优势和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基地所依托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进步。
许多基地由于依托综合实力突出、科技基础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形成了理、工、文、管多学科、多层次实践教学系统,发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教学内容上,逐步由过去那种学生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向以基地为依托、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融入企事业具体岗位实践的方向转化。
2.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得到增强
高校传统的实习教学大多按照自拟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教师等个人与企事业单位的校友关系等纽带来实现,企事业单位在实习这一事项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企事业单位而言,这是一种与其生产与营运计划完全不相干的、临时的、被视作负担的任务。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高校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困难的。现场考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过程中我们看到,大多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根植于学校与企事业“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基础,在实习教学中,企事业单位不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根据学校与其共同制定的规划来实施实习教学,实习教学被列入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及营运规划,学生进入了具体岗位,实习效果大为增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使实习教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实习教学的组织更加科学合理,实习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通过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评审,总揽北京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情况,不难发现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基地建设水平还不平衡,部分基地的实习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有待创新和改革,有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从总体上说,“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一)持续推进高校内外部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本科生科学研究和创业行动计划三个“质量工程”项目,共同构成了北京高校校内外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体系与机制,特别是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予以持续推动。
(二)探索政府政策引导的途径,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并不完整,政府应该在其中有更大作为,特别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和建立机制,引领产业及社会各界积极介入大学教育,彻底改变在大学生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上普遍存在“高校热、企事业冷”的状况。
(三)继续推进高校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扩大开放办学
高校要多倾听来自业界的声音,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方面,努力避免局限于大学圈内的“经院式”研究,走开放办学的道路。
(执笔人:黄 侃、毛炳生、刘红琳、陈运辉)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