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教学如何在“文”与“言”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契合
“文”与“言”的分离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重“言”轻“文”,非常注重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轻“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就成了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高中阶段应区别于初中阶段。在高中阶段。我们必须摆脱那种只见词语含义和用法而无视词语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浅薄教学方式。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摆满书店的书架,丰富的文化资源充满网络,如果文言文阅读只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那么任何一个有一定学习能力的高中生自己就能完全掌握,教师还有什么作用?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里指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以汉字为中介传递给学生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来处理,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对字意了解不深,对文意的理解也只能限于浮光掠影,甚至走向误读。”这种思想尤其为文言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就是把语言和语言自身承载的文化特质及精神结合起来教。问题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尤其是语言哲学素养。
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如果不太了解孔子和儒家的哲学思想,就较难把握文章的整体精神和意义。尤其是孔子为何对四个弟子所言之志有不同的态度.很难进行整体把握。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搜集并研读了大量资料,力争对孔子的思想和他的人生经历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课堂上,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这种做法得到了欧阳代娜等评委老师的肯定。
二、语文教学如何避免“泛人文化”的倾向
新课标中的一条基本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的确,应试教育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具体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泛人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愈演愈烈。
“泛人文化”教学的特征就是一味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品味文本的语言魅力,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自身规律。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而“泛人文化”教学对语文教学是有害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就指出:“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泛人文化”教学与空洞说教并无两样,其脱离文本、远离语言文字的做法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背叛。
语文教学要坚守“文”与“道”的统一,要牢牢坚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这也是新课标中着重强调的要点之一。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重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但是并没有脱离文本,而是从文中词句出发,引导学生从孔子和四个弟子的对话中把握孔子的思想。比如在分析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时,抓住了孔子的动作——“哂”,深入分析“哂”的原因和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孔子思想中“礼”的深刻内涵;在分析孔子对曾皙之志的态度时,抓住了孔子“喟然”而叹这一细节,分析他的心理,进而联系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孔子思想中“仁”的核心,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作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充分发表己见,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回答,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在对曾皙之志的理解这一问题上讨论很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掀起了高潮.所以预定的教学环节——分角色朗读课文无法完成。我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此环节做了及时调整,充分保护了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课堂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结束,激发了学生们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孔子的思想的欲望。
我想,较之打断学生的发言,机械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及时的调整更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后现代课程观把教学活动视作复杂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在无序的涨落中、在一些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突变中实现的。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看作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须充分考虑它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更不能以为有了预设就万事大吉。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教师,我还要面临很多挑战,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使自己尽快成长为新课程标准的合格践行者。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
“文”与“言”的分离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重“言”轻“文”,非常注重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轻“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就成了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高中阶段应区别于初中阶段。在高中阶段。我们必须摆脱那种只见词语含义和用法而无视词语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浅薄教学方式。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摆满书店的书架,丰富的文化资源充满网络,如果文言文阅读只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那么任何一个有一定学习能力的高中生自己就能完全掌握,教师还有什么作用?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里指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以汉字为中介传递给学生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来处理,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对字意了解不深,对文意的理解也只能限于浮光掠影,甚至走向误读。”这种思想尤其为文言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就是把语言和语言自身承载的文化特质及精神结合起来教。问题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尤其是语言哲学素养。
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如果不太了解孔子和儒家的哲学思想,就较难把握文章的整体精神和意义。尤其是孔子为何对四个弟子所言之志有不同的态度.很难进行整体把握。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搜集并研读了大量资料,力争对孔子的思想和他的人生经历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课堂上,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这种做法得到了欧阳代娜等评委老师的肯定。
二、语文教学如何避免“泛人文化”的倾向
新课标中的一条基本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的确,应试教育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具体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泛人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愈演愈烈。
“泛人文化”教学的特征就是一味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品味文本的语言魅力,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自身规律。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而“泛人文化”教学对语文教学是有害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就指出:“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泛人文化”教学与空洞说教并无两样,其脱离文本、远离语言文字的做法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背叛。
语文教学要坚守“文”与“道”的统一,要牢牢坚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这也是新课标中着重强调的要点之一。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重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但是并没有脱离文本,而是从文中词句出发,引导学生从孔子和四个弟子的对话中把握孔子的思想。比如在分析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时,抓住了孔子的动作——“哂”,深入分析“哂”的原因和深层含义,进而把握孔子思想中“礼”的深刻内涵;在分析孔子对曾皙之志的态度时,抓住了孔子“喟然”而叹这一细节,分析他的心理,进而联系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孔子思想中“仁”的核心,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作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充分发表己见,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回答,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在对曾皙之志的理解这一问题上讨论很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掀起了高潮.所以预定的教学环节——分角色朗读课文无法完成。我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此环节做了及时调整,充分保护了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课堂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结束,激发了学生们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孔子的思想的欲望。
我想,较之打断学生的发言,机械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及时的调整更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后现代课程观把教学活动视作复杂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在无序的涨落中、在一些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突变中实现的。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看作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须充分考虑它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更不能以为有了预设就万事大吉。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教师,我还要面临很多挑战,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使自己尽快成长为新课程标准的合格践行者。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