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活动,教师通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52
新课程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
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善于诱发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多给他们一些思维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和联想能力
数学创造性需要想象,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现。数学猜想不仅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也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而创造想象正是数学猜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往往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异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性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
1.善于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善于表达: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提高合作效率: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
五、加强课外实践
数学教学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学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可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完成探究过程,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创新,哪怕只有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也要给予热情的赞扬。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09年第36期.
[2]徐飞君,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探讨,《新课程:教研》,2011年第1期.
[3]宋艺,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性探究活动的探讨与实践,《数学通报》,2002年第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52
新课程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
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善于诱发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多给他们一些思维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和联想能力
数学创造性需要想象,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现。数学猜想不仅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也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而创造想象正是数学猜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往往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异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性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
1.善于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善于表达: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提高合作效率: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
五、加强课外实践
数学教学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学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可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完成探究过程,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创新,哪怕只有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也要给予热情的赞扬。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09年第36期.
[2]徐飞君,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探讨,《新课程:教研》,2011年第1期.
[3]宋艺,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性探究活动的探讨与实践,《数学通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