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eng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最受广大师生青睐的,它的出现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繁华的背后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这些现象促使我们不断地深入反思,并积极寻找对策。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课改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自己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既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见解,又懂得欣赏、分享他人成果并宽容、接纳不同的意见,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辩和创造能力。新的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学生摆脱了单一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变得民主活跃、和谐融洽。正当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我们于繁华的背后也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理解课文天马行空,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 不愿讨论问题;教师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创析,把课文搁置一旁;启而能发,发后却不能收;在课堂上冷眼旁观,无事可做……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如何才能把握好新课标所提倡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结合近几年使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我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合作探究的问题应认真选择
  
  在一堂语文课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那些学生在书本上能找到答案的或稍加思索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问题,根本没有合作的价值。我们常在一些公开课中看见教师罗列了七八个甚至上十个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不论问题的大小、深浅一律热热闹闹地讨论一番,并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好像小组合作的时间越长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只是一种徒有其表的“空洞的热闹”。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内容,不仅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还要看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千篇一律。适合问答的采用问答式即可;适宜讲授的应讲授;在朗读和背诵中能感悟出来的,就应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呢?总的来说,我以为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汲取和借鉴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点燃智慧的火花,找到走出迷宫的方向。但要注意的是,问题的难度不能太深,那些学生现有的知识领域和情感体验都未能涉及的问题不适宜列入讨论的范围。
  第二类是那些答案并不唯一的问题。如果说第一类问题是从学生思维的深度去考虑的,那么这一类问题便是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出发的。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常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拓宽思路,多元解读文本。如教《孙权劝学》这则短文,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学生通过互相启发可以得出诸如“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即使学有所成也不要沾沾自喜”等言之有理的结论。这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式。
  第三类是那些能激发想象能力,激活创新意识的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常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甚至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一位教师在进行以“流泪”为话题的作文指导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眼泪”来提炼一些素材,学生对此十分踊跃,但归纳出来的素材无非两类:人的“悲伤之泪”和“喜悦之泪”,这时教师建议大家作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尝试从更广的范围去提炼素材,学生在经过了热烈的讨论之后,跳出了人的心理、情感这个定势圈归纳出“地球环境遭到破壞下酸雨”、“树皮被刻划后流出汁液”、“鳄鱼的眼泪”、“外星人看到地球即将毁灭用眼泪向地球人发出求救信号”等多个“非人类之泪”的素材。我们相信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后提炼出来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素材,必能使他们的文章新颖生动、不落俗套。
  
  二、合作探究要有明确的要求、明确的分工
  
  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得到锻炼,是我们提倡合作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组讨论常常是精英学生发言,其余的则充当听众;或者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甚至沉默寡言,无人开口。这样的小组合作只能说是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如何使小组合作有序有效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要求明确、分工明确很重要。要求明确是指教师在学生合作前所提出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收集材料的要求、讨论的要求、记录和整理意见的要求、发言的要求等;分工明确是指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并成为组内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具体的分工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安排,例如组织和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负责主持和监督小组合作有序有效地进行,书写好的负责记录活动过程,概括能力强的负责整理信息或意见,口头表达能力好的代表小组发言等。这样的分工可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采用“轮岗”制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合作学习应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并不只是为了追求答案;应更注重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思考、倾听、交流之中的有效沟通,是思维火花碰撞后达成一致的和谐过程。我常发现某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滔滔不绝,可是一旦面对测试中的问题时就一脸茫然。是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使他们养成了不讨论就不会分析问题的依赖习惯,还是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语文课,“过心”比“过耳”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为重要。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合作讨论就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之后,开展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仔细玩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才会在交流中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那些见问题就讨论的语文课,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还会使他们养成不愿动脑的惰性和心浮气躁的不良习惯。
  
  四、“自主、合作、探究”应立足文本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操作时,我们很容易过分关注这种形式,而忽视了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文本,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语文教学是围绕文本进行的,无论用什么形式去组织教学,文本都是主干,形式只是枝叶,形式的选择是为更好地理解文本而服务的。那些把课文搁置一旁,凌空地讨论所谓“问题”的语文课,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贴近文本,认真解读、品味、体悟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倾吐其中的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从而领悟表情达意的方法、奥妙。文本的阅读可以是有情的朗读、有思的默读、有韵味的赏读和有创意的悟读,这些阅读应贯穿在学生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甚至教师的点拨指导的每一个环节中。缺少了文本阅读,会使学生的自主感悟浮泛其表,使合作探究成为徒有表面的“热闹”,使教师的点拨成为“鱼”而不是“渔”。
  
  五、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要适时引导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会限于自身的水平不能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必然是低效的。“自主”提倡“重视阅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教学思想的解放,打开了原来标准答案钳制学生单一解读文本的枷锁,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民主,师生都有如解除了“紧箍咒”,从而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我们在课堂上常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但是也应注意理解不是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提倡不同的理解。对学生的畅所欲言,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都给予肯定,而应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交流,从而在较高的层面上理解文本,否则就会无原则地拆散、曲解文本的意义,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学生肤浅地理解文本或曲解、误解文本时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引导。
  此外,教师的引导还应体现在学生合作探究出现困难时的及时的迷津指点;学生意见分歧时的进一步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深入讨论和反思;甚至体现在学生不愿参加合作学习时的督促和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我们所期盼的“学大于教”的境界。
  “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作为承担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们理应背负起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任,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做到既不固守俗套,也不盲从时髦;在前进中反思,在修正中成长,在实践中超越,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育奇葩、孕育硕果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育思想录.
  [3]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3.1,2005.1,2005.1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
李渔养生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其医学世家的家庭背景,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体悟。李渔提出,“心和则百体皆和”,认为养生需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依据四时变化分别处
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简称乙肝主动免疫疗法),旨在打破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诱导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抑制HBV复制或清除病毒。国内肝病专家对该疗法给予肯定,认为值得推广和
针对现有变压器仿真模型电感参数计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从磁路计算变压器模型参数的方法。该方法从变压器的基本耦合磁路出发,分别计算变压器的互感和漏感,并且在计算漏感矩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幸福感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5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定。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观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首次治疗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DSA)影像表现及其治疗意义. ②方法动态观察对比分析58例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前后肿瘤双血供(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