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说,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这句话凸显了课堂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是驾驭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又在老师的掌控之外。学生是参与课堂的主角,老师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和活动空间。如果说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老师就是幕后的導演。如果说教育是一个产业,就好比一座工厂,教育的产品是课堂,老师就是工程师,是产品的设计者和制造者。
那么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个产品呢?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高效课堂。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激情投入,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高效课堂就是在老师预设的思路之外,不断地有生成性问题产生,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总结起来,高效课堂就是实现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也不再是一种负担,更不会感觉到压抑和无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拽着学生走到领着学生走,从背着学生走到让学生自己走,从喂着学生吃到让学生自己吃,从代替学生做到让学生自己学着做,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老师要完成两个转变:
首先要在理念上变,理念支配行动。
今年是河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年,新的课程标准告别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从备课资源、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等方面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越来越趋向于现实化、社会化、人性化、生活化。如果课堂不改变:老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与学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脱节,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课本、资料和习题上,老师和学生在无边的题海中艰难跋涉、苦不堪言,由单纯、机械的重复劳动取代鲜活的、理性的创新思维,老师热情似火、学生冷若冰霜,这样被动的接受很难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传统的课堂导致了学生精力的流失,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也难以适应现在的高考。
有人说,搞新课改必然会影响成绩。这不是固守传统思想的理由。高效课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成绩不但不矛盾,反而会成为提升成绩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协作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机会。
其次,还要在行动上变。
传统课堂上,老师一支笔、一本教材、一个教案,整个教学过程按老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资源和课堂模式单一:备、讲、辅、批、考,教学环节呈单向式发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或唯一要素,师生互动局限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不问,学生不说。生生之间没有交流,缺乏沟通,各自为阵,没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课改之后的课堂,要求教师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向两头延伸,将自主预习、课堂互动、达标检测、反刍总结作为一个教学单元。不预习,不上课,不反馈,不达标,日清日结,周清月结。在课堂结构上,变集体听课为小组合作学习,变大兵团作战为小兵团、多兵团作战,化整为零,运用合理的小组晋级评价机制,激活课堂、激活思维、激励创新。老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做;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学生展示点评,老师点拨提升;一对一检测,组与组互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学生自学能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互助合作能会的老师不讲,学生做不对、做不全、做不到位的老师必讲。老师不能包办,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取代老师的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老师应该讲的是学生知识的易混点、思维的阻碍点、能力的提升点、老师应该做的是查漏补缺、整合归纳,纠错释疑,技巧训练,学法指导。应该找到学生活动和老师讲解的黄金分割点,这就是课堂效益。
一味的追求学生活动就会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书本上一眼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根本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有的问题设计的没有层次性,一上来就把学生打懵了,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整个课堂看起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还有的老师一堂课设计的问题太多,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没有充分地展开思维,匆匆忙忙、草草了事,教学任务完成不好或完不成。这些都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误区。
全省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不约而同的都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课堂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课堂改革了,其他教学活动就都改革了。虽然各地有好多课堂改革的新模式,但我们不能盲从,一定要切合我们的实际改,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操之过急。不管怎么改,一定要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教育的产品是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那么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个产品呢?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高效课堂。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激情投入,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高效课堂就是在老师预设的思路之外,不断地有生成性问题产生,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总结起来,高效课堂就是实现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也不再是一种负担,更不会感觉到压抑和无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拽着学生走到领着学生走,从背着学生走到让学生自己走,从喂着学生吃到让学生自己吃,从代替学生做到让学生自己学着做,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老师要完成两个转变:
首先要在理念上变,理念支配行动。
今年是河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年,新的课程标准告别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从备课资源、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等方面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越来越趋向于现实化、社会化、人性化、生活化。如果课堂不改变:老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与学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脱节,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课本、资料和习题上,老师和学生在无边的题海中艰难跋涉、苦不堪言,由单纯、机械的重复劳动取代鲜活的、理性的创新思维,老师热情似火、学生冷若冰霜,这样被动的接受很难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传统的课堂导致了学生精力的流失,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也难以适应现在的高考。
有人说,搞新课改必然会影响成绩。这不是固守传统思想的理由。高效课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成绩不但不矛盾,反而会成为提升成绩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协作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机会。
其次,还要在行动上变。
传统课堂上,老师一支笔、一本教材、一个教案,整个教学过程按老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资源和课堂模式单一:备、讲、辅、批、考,教学环节呈单向式发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或唯一要素,师生互动局限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不问,学生不说。生生之间没有交流,缺乏沟通,各自为阵,没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课改之后的课堂,要求教师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向两头延伸,将自主预习、课堂互动、达标检测、反刍总结作为一个教学单元。不预习,不上课,不反馈,不达标,日清日结,周清月结。在课堂结构上,变集体听课为小组合作学习,变大兵团作战为小兵团、多兵团作战,化整为零,运用合理的小组晋级评价机制,激活课堂、激活思维、激励创新。老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做;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学生展示点评,老师点拨提升;一对一检测,组与组互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学生自学能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互助合作能会的老师不讲,学生做不对、做不全、做不到位的老师必讲。老师不能包办,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取代老师的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老师应该讲的是学生知识的易混点、思维的阻碍点、能力的提升点、老师应该做的是查漏补缺、整合归纳,纠错释疑,技巧训练,学法指导。应该找到学生活动和老师讲解的黄金分割点,这就是课堂效益。
一味的追求学生活动就会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书本上一眼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根本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有的问题设计的没有层次性,一上来就把学生打懵了,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整个课堂看起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还有的老师一堂课设计的问题太多,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没有充分地展开思维,匆匆忙忙、草草了事,教学任务完成不好或完不成。这些都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误区。
全省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不约而同的都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课堂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课堂改革了,其他教学活动就都改革了。虽然各地有好多课堂改革的新模式,但我们不能盲从,一定要切合我们的实际改,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操之过急。不管怎么改,一定要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教育的产品是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