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國如今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机制。版画以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和人文环境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版画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精神表达在作品中,从诞生之初便是为了宣传思想起到教育的作用。版画作品是非常有力量的,艺术家通过夸张的手法、独特的构图传达正义的能量。红色题材响应新时代需求,顺应时代号召,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当时历史状态下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了解国史与党史。教育中融入版画艺术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机制,实现中国青年思想认识的提升,促进更多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着重分析在解放时期版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教育意义,解析其中的思政元素。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民族精神;木刻版画
木刻版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宣传积极思想的有力武器,并在解放区蓬勃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创作技法与表现形式开始变得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木刻版画也成为了版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版画艺术家龙家桓认为,版画反映的是艺术家的心声,是对观赏者的启迪和教育,极大程度上发挥了艺术的作用,艺术要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在解放时期,版画开始快速成长,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上也开始区别于欧洲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描绘解放人民的生活新风貌,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作热情推动了版画的成长,逐渐推动版画走向成熟,后期艺术家们也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版画继承了新型木刻运动精神,受毛主席的影响,创作内容普遍围绕着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版画的创作将重心转移到了东北解放区,与土地革命运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工农的艺术思想教育,促进解放全中国的革命目的。[1]
在解放时期,艺术家古元积极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中,留下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人桥》和《焚毁地契》。《焚毁地契》描绘了打翻封建主义、走出黑暗之后在地主大院烧毁地契时热闹欢乐的场景,画面上熊熊燃烧的火堆中不仅仅是农民的枷锁——地契,更是农民所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与冤屈,将所有农民的不满丢弃到火中燃烧。地主大院以黑色为主,而熊熊烈火以白色为主,阴刻阳刻相结合,强烈的对比也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画面中的场景锣鼓漫天,劳苦的农民举手欢庆,场面好不热闹。动静结合的手法再配合流畅的线条将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画面充满艺术张力,粗犷豪放的手法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古元对于刀法的运用非常巧妙,圆刀与三角刀的穿插使画面中的线条稳重中透露着活泼,刀痕小巧灵动,在不同刀法的运用上赋予整幅作品跌宕起伏的节奏。
著名版画家李桦辗转在湖南湖北一带的农村,以广大劳苦的农民被独夫民贼的国民党政府压迫、生活得水深火热从而迫不得已进行反抗作为内容创作了《怒潮》组画。这组版画是他艺术生涯巅峰时期所作,四幅作品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承前启后地讲述了当时他所见到的社会状况。版画的开篇《挣扎》(如图1)描绘的是在一片的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农民代替牲畜进行劳苦耕作,三位农民拖着瘦弱无力的身子艰难行进,深深地表现出国民党对于农民残酷的压榨,使他们苦不堪言,压抑着心中的情绪艰难存活。这个作品空间布局独特,画面的透视感清晰,从画的中心一直延伸到左下角,与推犁的农民形成了对角关系。作者将前面两个农民的神态夸张放大,隐秘地放大了当时农民的心理,画面给人感觉十分压抑,给观赏者一种视觉冲击。第二部作品《抓丁》(如图2)显示了妇女的儿子和丈夫被强行俘获为壮丁后,一家人被迫分隔。被抓走的壮丁青年被绳子紧紧地束缚着,无奈地听着亲人哀怨的声音,痛苦地想要挣脱绳索。画面的构图紧凑,这种紧凑从视觉方面给人以压迫的感觉,让我们感同身受壮丁的愤怒、痛苦和无奈。版画讲究刀法,这幅作品的刀法刚劲有力不拖沓,气魄雄伟。人物的哀号通过神情的刻画把人物的情感跃然纸上,直接体现了整个作品的悲剧气氛。
《抗粮》(如图3)讲述了一个农民在被征粮的过程中受到了压迫,想要反抗却被国民党官兵推倒在地,村子里的其他人听闻了消息后纷纷赶来。画面中的官兵形象高大,与左下角蜷缩在地毫无反抗之力的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处的村民挥舞着手臂试图为倒地的农民打抱不平,画面的气氛浓重,思想非常鲜明。最后,第四件作品《起来》(如图4)是这组画的最高潮部分。农民平日里对国民党的不满与愤怒的情绪早已达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终于在那一刻迸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去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农民用行动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味的懦弱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这也是李桦在组画中想表达的,勇于面对并战胜他们。李烨的木刻作品蕴含着强大的民族力量和时代精神,解放战争是中国走向黎明最后的黑暗,通过人民的反抗暗示着黑暗终将结束,作品充斥着抗战性与革命性,壮硕的人物形象透露着阳刚的力量美。这组画作虽然讲的是国共内战时疾苦百姓中的故事,但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在那段艰苦的日子,国民党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与压迫。但从新时代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真正意义上过上了幸福、没有压迫的日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讴歌党的作品。
综上所述,解放时期版画艺术无论是从画面的历史背景还是从画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了解百年党史、知晓时代精神、提升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2]中国发展至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党史与民族精神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版画的画面力量感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有感染力,而且版画艺术正逐渐靠向“社会边缘”,真正了解版画的人日益减少,因此将版画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很大。
参考文献:
[1]胡丽娜.论解放区木刻版画艺术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2(3).
[2]邵克萍.史诗画卷——新兴版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J].上海鲁迅研究,1998:284-302.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民族精神;木刻版画
木刻版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宣传积极思想的有力武器,并在解放区蓬勃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创作技法与表现形式开始变得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木刻版画也成为了版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版画艺术家龙家桓认为,版画反映的是艺术家的心声,是对观赏者的启迪和教育,极大程度上发挥了艺术的作用,艺术要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在解放时期,版画开始快速成长,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表现形式上也开始区别于欧洲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描绘解放人民的生活新风貌,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作热情推动了版画的成长,逐渐推动版画走向成熟,后期艺术家们也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版画继承了新型木刻运动精神,受毛主席的影响,创作内容普遍围绕着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版画的创作将重心转移到了东北解放区,与土地革命运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工农的艺术思想教育,促进解放全中国的革命目的。[1]
在解放时期,艺术家古元积极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中,留下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人桥》和《焚毁地契》。《焚毁地契》描绘了打翻封建主义、走出黑暗之后在地主大院烧毁地契时热闹欢乐的场景,画面上熊熊燃烧的火堆中不仅仅是农民的枷锁——地契,更是农民所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与冤屈,将所有农民的不满丢弃到火中燃烧。地主大院以黑色为主,而熊熊烈火以白色为主,阴刻阳刻相结合,强烈的对比也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画面中的场景锣鼓漫天,劳苦的农民举手欢庆,场面好不热闹。动静结合的手法再配合流畅的线条将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画面充满艺术张力,粗犷豪放的手法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古元对于刀法的运用非常巧妙,圆刀与三角刀的穿插使画面中的线条稳重中透露着活泼,刀痕小巧灵动,在不同刀法的运用上赋予整幅作品跌宕起伏的节奏。
著名版画家李桦辗转在湖南湖北一带的农村,以广大劳苦的农民被独夫民贼的国民党政府压迫、生活得水深火热从而迫不得已进行反抗作为内容创作了《怒潮》组画。这组版画是他艺术生涯巅峰时期所作,四幅作品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承前启后地讲述了当时他所见到的社会状况。版画的开篇《挣扎》(如图1)描绘的是在一片的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农民代替牲畜进行劳苦耕作,三位农民拖着瘦弱无力的身子艰难行进,深深地表现出国民党对于农民残酷的压榨,使他们苦不堪言,压抑着心中的情绪艰难存活。这个作品空间布局独特,画面的透视感清晰,从画的中心一直延伸到左下角,与推犁的农民形成了对角关系。作者将前面两个农民的神态夸张放大,隐秘地放大了当时农民的心理,画面给人感觉十分压抑,给观赏者一种视觉冲击。第二部作品《抓丁》(如图2)显示了妇女的儿子和丈夫被强行俘获为壮丁后,一家人被迫分隔。被抓走的壮丁青年被绳子紧紧地束缚着,无奈地听着亲人哀怨的声音,痛苦地想要挣脱绳索。画面的构图紧凑,这种紧凑从视觉方面给人以压迫的感觉,让我们感同身受壮丁的愤怒、痛苦和无奈。版画讲究刀法,这幅作品的刀法刚劲有力不拖沓,气魄雄伟。人物的哀号通过神情的刻画把人物的情感跃然纸上,直接体现了整个作品的悲剧气氛。
《抗粮》(如图3)讲述了一个农民在被征粮的过程中受到了压迫,想要反抗却被国民党官兵推倒在地,村子里的其他人听闻了消息后纷纷赶来。画面中的官兵形象高大,与左下角蜷缩在地毫无反抗之力的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处的村民挥舞着手臂试图为倒地的农民打抱不平,画面的气氛浓重,思想非常鲜明。最后,第四件作品《起来》(如图4)是这组画的最高潮部分。农民平日里对国民党的不满与愤怒的情绪早已达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终于在那一刻迸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去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农民用行动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味的懦弱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这也是李桦在组画中想表达的,勇于面对并战胜他们。李烨的木刻作品蕴含着强大的民族力量和时代精神,解放战争是中国走向黎明最后的黑暗,通过人民的反抗暗示着黑暗终将结束,作品充斥着抗战性与革命性,壮硕的人物形象透露着阳刚的力量美。这组画作虽然讲的是国共内战时疾苦百姓中的故事,但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在那段艰苦的日子,国民党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与压迫。但从新时代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真正意义上过上了幸福、没有压迫的日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讴歌党的作品。
综上所述,解放时期版画艺术无论是从画面的历史背景还是从画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了解百年党史、知晓时代精神、提升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2]中国发展至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党史与民族精神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版画的画面力量感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有感染力,而且版画艺术正逐渐靠向“社会边缘”,真正了解版画的人日益减少,因此将版画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很大。
参考文献:
[1]胡丽娜.论解放区木刻版画艺术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2(3).
[2]邵克萍.史诗画卷——新兴版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J].上海鲁迅研究,1998:28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