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激疑为主要的探究,重在设境激趣;以过程为目标的探究,重在鼓励猜想;以选择为重点的探究,重在辩证分析。
【关键词】探究策略;历史与社会;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2-01
探究的策略是受探究的主题、目标和和类型等诸多因素制约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由于其内容的综合性,主题的丰富性,探究主体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探究策略的多样性。那么什么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探究的最优化策略呢,实际上没有最优的,只有更好的,最优化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认为更好的策略应该具备以下优点: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能够达成课标的目标要求,适应教学的具体内容,符合教材编写者意图,有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以激疑为主要的探究,重在设境激趣
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必要。但是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学生对问题本身不感兴趣。这时教师的责任在于激疑,让学生有疑可问,有问题可以探究。对于一些过于平庸的问题,由于缺少思维含量,学生不会有探究兴趣;对于一些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初中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的问题,学生也不会有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学生原有经验,积极创设既有一定思维含量,又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情境为抽象的问题增加情趣,以此来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中,面对教材呈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既提不出问题,又读不懂编者的意图。这时,教师要把教材的文字、图片转换成生动的情境材料,把现成的结论转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对象,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实现课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认知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真切感悟和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如学习《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巧用地图”内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今年暑假期,你准备同父母从浙江金华到四川峨眉山旅游。父母决定先坐火车去成都,让你设计一下路线图,你应该准备什么地图?应着手做一些什么事?还要收集一些什么信息资料?到达成都的第二天去峨眉山,你应该查看什么地图?从地图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这一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乐于探究,内容紧扣教材不脱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学生能够完成探究任务。学生通过查阅《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出从金华至成都的最短铁路线。通过量算知道了金华─成都的距离。根据《峨眉山景区旅游图》,设计出峨眉山的游览路线,并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画出峨眉山等高线地形图。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地图的运用方法,而且能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的掌握。
二、以过程为目标的探究,重在鼓励猜想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不仅要关注结论,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在种种科学探究的方法中,猜想是一种常用的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究方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可以像科学工作者那样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结论加以验证,进而揭示知识、找出规律,并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大胆猜想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为了养成学生大胆假设、敢于猜想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假设性推测的问题。如虚拟考古和假想旅游,让学生在遐想的天空中,大胆猜测,合理推断,探究未知。如,学习《区域的故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虚拟考古活动:神秘的楼兰究竟是怎么消失的?一直牵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假如我们去这一神秘之地考古,你将先查阅哪些文史记载?如果你去实地考察有可能发现哪些文物或遗迹,你从这些文物或遗迹和相关史料记载中可以推想出楼兰过去的繁华景象吗?从过去的繁华联系现在遗址,大胆猜想楼兰的沧桑巨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一巨变对如今的区域发展有什么启示?这样的虚拟考古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踊跃参与。由于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的结论,任由学生大胆推测和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各种奇思妙想纷至沓来,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同时,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猜想与运用史料和实地考察的实证方法结合起来,暗示学生大胆猜想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最后,让学生把猜想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既回归课本知识,又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所探究对象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探究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以选择为重点的探究,重在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是人文学科探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探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项原则。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较弱,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单一,在一些选择性的探究中,常常表现出思维的单一化,进行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式的判断。在面临一些选择性探究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见解,允许并鼓励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和争辩,让问题在争辩中越来越明晰,以便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以全面暴露其各自偏执的思想;然后要引导学生善于吸收不同观点各自合理的因素,学会取长补短;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要注意考察问题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如,学习《时尚与未来》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过去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今天的钱不能今天就花光”现在的消费时尚是超前消费,利用贷款提前享受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消费方式的变化。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方式或行为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对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的认识大多是偏执一方,很少能联系生活实际,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探究,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后重点引领学生搞清以下两点:①消费本身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却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消费方式,都只是个人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②消费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尤其是要与个人收入水平相适应。正确的消费方式应该是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这样的讨论式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不仅理解了合理消费的本质,而且培养和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使探究能力在品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探究策略;历史与社会;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2-01
探究的策略是受探究的主题、目标和和类型等诸多因素制约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由于其内容的综合性,主题的丰富性,探究主体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探究策略的多样性。那么什么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探究的最优化策略呢,实际上没有最优的,只有更好的,最优化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认为更好的策略应该具备以下优点: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能够达成课标的目标要求,适应教学的具体内容,符合教材编写者意图,有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以激疑为主要的探究,重在设境激趣
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必要。但是很多时候,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学生对问题本身不感兴趣。这时教师的责任在于激疑,让学生有疑可问,有问题可以探究。对于一些过于平庸的问题,由于缺少思维含量,学生不会有探究兴趣;对于一些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初中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的问题,学生也不会有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学生原有经验,积极创设既有一定思维含量,又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情境为抽象的问题增加情趣,以此来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中,面对教材呈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既提不出问题,又读不懂编者的意图。这时,教师要把教材的文字、图片转换成生动的情境材料,把现成的结论转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对象,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实现课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认知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真切感悟和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如学习《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巧用地图”内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今年暑假期,你准备同父母从浙江金华到四川峨眉山旅游。父母决定先坐火车去成都,让你设计一下路线图,你应该准备什么地图?应着手做一些什么事?还要收集一些什么信息资料?到达成都的第二天去峨眉山,你应该查看什么地图?从地图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这一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乐于探究,内容紧扣教材不脱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学生能够完成探究任务。学生通过查阅《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出从金华至成都的最短铁路线。通过量算知道了金华─成都的距离。根据《峨眉山景区旅游图》,设计出峨眉山的游览路线,并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画出峨眉山等高线地形图。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地图的运用方法,而且能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的掌握。
二、以过程为目标的探究,重在鼓励猜想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不仅要关注结论,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在种种科学探究的方法中,猜想是一种常用的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究方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可以像科学工作者那样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结论加以验证,进而揭示知识、找出规律,并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大胆猜想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为了养成学生大胆假设、敢于猜想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假设性推测的问题。如虚拟考古和假想旅游,让学生在遐想的天空中,大胆猜测,合理推断,探究未知。如,学习《区域的故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虚拟考古活动:神秘的楼兰究竟是怎么消失的?一直牵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假如我们去这一神秘之地考古,你将先查阅哪些文史记载?如果你去实地考察有可能发现哪些文物或遗迹,你从这些文物或遗迹和相关史料记载中可以推想出楼兰过去的繁华景象吗?从过去的繁华联系现在遗址,大胆猜想楼兰的沧桑巨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一巨变对如今的区域发展有什么启示?这样的虚拟考古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踊跃参与。由于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的结论,任由学生大胆推测和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各种奇思妙想纷至沓来,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同时,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猜想与运用史料和实地考察的实证方法结合起来,暗示学生大胆猜想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最后,让学生把猜想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既回归课本知识,又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所探究对象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探究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以选择为重点的探究,重在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是人文学科探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探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项原则。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较弱,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单一,在一些选择性的探究中,常常表现出思维的单一化,进行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式的判断。在面临一些选择性探究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见解,允许并鼓励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和争辩,让问题在争辩中越来越明晰,以便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以全面暴露其各自偏执的思想;然后要引导学生善于吸收不同观点各自合理的因素,学会取长补短;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要注意考察问题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如,学习《时尚与未来》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过去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今天的钱不能今天就花光”现在的消费时尚是超前消费,利用贷款提前享受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消费方式的变化。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方式或行为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对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的认识大多是偏执一方,很少能联系生活实际,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探究,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后重点引领学生搞清以下两点:①消费本身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却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消费方式,都只是个人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②消费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尤其是要与个人收入水平相适应。正确的消费方式应该是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这样的讨论式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不仅理解了合理消费的本质,而且培养和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使探究能力在品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