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小说中最诡异的莫过于《罗生门》和《深林中》了。读《罗生门》,令人毛发耸然后可以想得多的还是可怖的场景;《深林中》则在泣血的幽怨中引起万千头绪,叫人不得不像侦探一样再行追踪它的情节,想要破解这写满人性之恶的奇案。1922年发表的《深林中》与柯林斯的《月亮宝石》结构相似,都是在一件案子中调查采集的各方的呈堂证供。不同的是,《月亮宝石》最后澄清了事实,而《深林中》中各方说辞各辟蹊径,扑朔迷离,留给读者的是敞开式的网罗众生去探究的一道门。此外,曾凭借黑泽明导演非凡功力成就的经典电影《罗生门》,将《深林中》冠以《罗生门》的名字并嵌入因缘宿命的头尾,改变了各自的语汇涵义。《罗生门》因而成了表现浮生世相之因与人性罪孽之果的作品,这里让我们来探求它的源头——《深林中》说了些什么。
深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美貌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可是大盗与妻子各执一词。死者亡灵借灵媒之口却说是自杀身亡。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呢? 整篇作品由七个人的口供组成,从各自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说法, 悬念始终未予解决。一个武士在深林中的死,在审案中,被审的人或证人,哪一个说出的是真话,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按察司的巡捕、行脚僧、老妇人,作为证人的群体,他们的叙述该是较为真实、客观了吧?强盗、女人(武士的妻子)因是案中人或许在掩饰或欺骗——但也并没有否认或逃避掉杀人的罪责。死去的武士,这个冤魂,可以一无遮拦,尽情述说吗?可令人吃惊的是一切都面目全非,每个人都用令人信服的语言说出了互相齟龉的一篇故事,各个不同,甚少能互相印证。谁是说出了真话的人?当读者为他们各自的叙述表面不一致而思索的时候,又转而会为作者在描述人性的弱点和揭示罪孽的惊人一致而扼腕叹息。人,不止表面相似、性情相近且反应一致,行为差异也大致归于没有,所以,人性中怯懦自私的一面是如此深重的罪恶,无法自赎!
武士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在饱尝凌辱之后虽已感到罪孽深重,还没有陷入绝境。在他的妻子说出“杀死他”时才激发起心中的悲愤,不仅马上原谅了强盗,还转而为妻子这非人性爆发的一瞬间,毅然自尽。罪孽的多少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样的,只在于暴露给世人看的一部分有多深或多浅。在有悖道德、伦理,或有悖通常情形中,将深处的罪孽骤然直截了当地暴露无遗,诸如暴力、胁迫,还易于接受,而平素潜藏的恶如果不经意地爆发出来,足以叫人感到百难丛生,难于索解,以至生不如死。武士死于自身的脆弱的人性根本上抵不过一种怪异的恶的突如其來的摧残,只要他还没有失去人性,就不得不用摧残自己来停止恶的侵害,以求有个正常的结果。在结束自己、还未出卖灵魂之前,可曾赎罪?
来看武士的妻子。她的母亲是这样描绘女儿的:“她性情刚烈,有如男子”,连强盗面对她的突如其来的拼杀也有畏怯。但就是这么个女人在受到强盗的强暴之后,竟立即背叛面前的丈夫,顺从仇人,令人震惊。继而,她又清醒地指使强盗杀死自己的丈夫,“杀死他,杀死他,如果不杀死他,我们就不能在一起!”或许有如她自己所说,是丈夫的鄙弃的眼光使自己完全崩溃,不能自已,只求两人同归于尽以谢罪。她是无奈的,有勇气杀夫之后就没有勇气践行诺言,与丈夫同去。所以在强盗面前她是强硬的,以强硬到残忍来抵对命中注定的罪孽。如果命运要强加给她什么,她就义无反顾地强加给别人什么。女人开出的恶之花,在武士的身上结出了恶的果。冤冤相报,何必来世?比起女人来,强盗是带来罪孽的大恶;比起强盗来,女人则是罪孽萌生后的极恶,才更令人不可思议。
强盗是什么?在深林中像幽暗恐怖的深林一样成为此篇的背景。强盗讥讽现实社会,痛斥官员的掠夺行径,说他们不杀人的手段比强盗杀人的手段好不了许多。然后再说起自己杀人剪径,就变得再平常不过了。强盗的逻辑象天理人欲一样合情合理,这样一来,完完全全构筑了一片深林般的背景,给武士夫妇的行为做了衬托和证明。强盗污辱了武士的妻子后并不作罢,又花言巧语地欺骗她要强占她。在女人向他大叫“杀死他” 、“杀死他”的时候,他又忽地转向丈夫,向他说:“要不要杀她?”只要做丈夫的同意,他就可以替他报仇。这时,强盗俨然又成了为正常伦理道德约束的普通人。强盗成为平常的人物,没有失去人的正常感觉,才显示正常人又在非常时刻多么容易失去正常的感觉,逾越道德底线,盲目地将似乎不曾有过的恶一齐迸发。恶性,人所共有,平常人在罪恶之途亦可能变得无以复加,强盗不过是平常人的一种吧!
芥川龙之介崇尚技巧,笔名“我鬼”,素有“鬼才”之称。他说,“轻视技巧的人,压根儿不懂艺术。”另一方面他又深谙人性之道。由技巧而入人性,创造出瑰丽夺目的异常情景,是他将文学的彻底性得以发挥之处,芥川龙之介也由此而成功。他自己曾说:“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但又常常对人性表示喜爱,那也是事实。”而我们看到的是,小说家由笔触透露出功力,在《深林中》对身负恶债的人性释放超越了作者能够流露的轻蔑或喜爱之情,作品由事实的本质所左右,绝不止于平常人心目中的事实! 鲁迅对这种创作能力深有感悟, 谈到芥川的作品时说:“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鲁迅看到的就是内容中要有意境,以写人主导情感之末节或点滴微妙处的内容,加以特殊视角孕育出独具震撼力的意境,方能提炼埋藏在深隐处的可怜可叹的人性的根本来的技巧,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题材更深刻,视野更广阔,而意境和构思却同样精妙。
人在正常中发生荒谬,旁观者一眼就认得出。当非常的时刻发出荒谬的声音或举动,人们更容易去了解和审视,当这种悖谬被突出以至焕发了人性恶的光彩,格外吸引了人群,以至为之动容!《深林中》就是这么在诡异的氛围中突然开放出恶的奇葩的作品。武士死了,一条普通的人命在人的心底的卑劣和冲突中倏尔飞逝,身负恶债,这东方式的原罪,无法自赎——深林中不时发出的就是这种单调的声响。
(作者简介:彭兴华,女,厦门大学古典文学硕士。)
深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美貌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可是大盗与妻子各执一词。死者亡灵借灵媒之口却说是自杀身亡。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呢? 整篇作品由七个人的口供组成,从各自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说法, 悬念始终未予解决。一个武士在深林中的死,在审案中,被审的人或证人,哪一个说出的是真话,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按察司的巡捕、行脚僧、老妇人,作为证人的群体,他们的叙述该是较为真实、客观了吧?强盗、女人(武士的妻子)因是案中人或许在掩饰或欺骗——但也并没有否认或逃避掉杀人的罪责。死去的武士,这个冤魂,可以一无遮拦,尽情述说吗?可令人吃惊的是一切都面目全非,每个人都用令人信服的语言说出了互相齟龉的一篇故事,各个不同,甚少能互相印证。谁是说出了真话的人?当读者为他们各自的叙述表面不一致而思索的时候,又转而会为作者在描述人性的弱点和揭示罪孽的惊人一致而扼腕叹息。人,不止表面相似、性情相近且反应一致,行为差异也大致归于没有,所以,人性中怯懦自私的一面是如此深重的罪恶,无法自赎!
武士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在饱尝凌辱之后虽已感到罪孽深重,还没有陷入绝境。在他的妻子说出“杀死他”时才激发起心中的悲愤,不仅马上原谅了强盗,还转而为妻子这非人性爆发的一瞬间,毅然自尽。罪孽的多少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样的,只在于暴露给世人看的一部分有多深或多浅。在有悖道德、伦理,或有悖通常情形中,将深处的罪孽骤然直截了当地暴露无遗,诸如暴力、胁迫,还易于接受,而平素潜藏的恶如果不经意地爆发出来,足以叫人感到百难丛生,难于索解,以至生不如死。武士死于自身的脆弱的人性根本上抵不过一种怪异的恶的突如其來的摧残,只要他还没有失去人性,就不得不用摧残自己来停止恶的侵害,以求有个正常的结果。在结束自己、还未出卖灵魂之前,可曾赎罪?
来看武士的妻子。她的母亲是这样描绘女儿的:“她性情刚烈,有如男子”,连强盗面对她的突如其来的拼杀也有畏怯。但就是这么个女人在受到强盗的强暴之后,竟立即背叛面前的丈夫,顺从仇人,令人震惊。继而,她又清醒地指使强盗杀死自己的丈夫,“杀死他,杀死他,如果不杀死他,我们就不能在一起!”或许有如她自己所说,是丈夫的鄙弃的眼光使自己完全崩溃,不能自已,只求两人同归于尽以谢罪。她是无奈的,有勇气杀夫之后就没有勇气践行诺言,与丈夫同去。所以在强盗面前她是强硬的,以强硬到残忍来抵对命中注定的罪孽。如果命运要强加给她什么,她就义无反顾地强加给别人什么。女人开出的恶之花,在武士的身上结出了恶的果。冤冤相报,何必来世?比起女人来,强盗是带来罪孽的大恶;比起强盗来,女人则是罪孽萌生后的极恶,才更令人不可思议。
强盗是什么?在深林中像幽暗恐怖的深林一样成为此篇的背景。强盗讥讽现实社会,痛斥官员的掠夺行径,说他们不杀人的手段比强盗杀人的手段好不了许多。然后再说起自己杀人剪径,就变得再平常不过了。强盗的逻辑象天理人欲一样合情合理,这样一来,完完全全构筑了一片深林般的背景,给武士夫妇的行为做了衬托和证明。强盗污辱了武士的妻子后并不作罢,又花言巧语地欺骗她要强占她。在女人向他大叫“杀死他” 、“杀死他”的时候,他又忽地转向丈夫,向他说:“要不要杀她?”只要做丈夫的同意,他就可以替他报仇。这时,强盗俨然又成了为正常伦理道德约束的普通人。强盗成为平常的人物,没有失去人的正常感觉,才显示正常人又在非常时刻多么容易失去正常的感觉,逾越道德底线,盲目地将似乎不曾有过的恶一齐迸发。恶性,人所共有,平常人在罪恶之途亦可能变得无以复加,强盗不过是平常人的一种吧!
芥川龙之介崇尚技巧,笔名“我鬼”,素有“鬼才”之称。他说,“轻视技巧的人,压根儿不懂艺术。”另一方面他又深谙人性之道。由技巧而入人性,创造出瑰丽夺目的异常情景,是他将文学的彻底性得以发挥之处,芥川龙之介也由此而成功。他自己曾说:“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但又常常对人性表示喜爱,那也是事实。”而我们看到的是,小说家由笔触透露出功力,在《深林中》对身负恶债的人性释放超越了作者能够流露的轻蔑或喜爱之情,作品由事实的本质所左右,绝不止于平常人心目中的事实! 鲁迅对这种创作能力深有感悟, 谈到芥川的作品时说:“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鲁迅看到的就是内容中要有意境,以写人主导情感之末节或点滴微妙处的内容,加以特殊视角孕育出独具震撼力的意境,方能提炼埋藏在深隐处的可怜可叹的人性的根本来的技巧,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题材更深刻,视野更广阔,而意境和构思却同样精妙。
人在正常中发生荒谬,旁观者一眼就认得出。当非常的时刻发出荒谬的声音或举动,人们更容易去了解和审视,当这种悖谬被突出以至焕发了人性恶的光彩,格外吸引了人群,以至为之动容!《深林中》就是这么在诡异的氛围中突然开放出恶的奇葩的作品。武士死了,一条普通的人命在人的心底的卑劣和冲突中倏尔飞逝,身负恶债,这东方式的原罪,无法自赎——深林中不时发出的就是这种单调的声响。
(作者简介:彭兴华,女,厦门大学古典文学硕士。)